衛塞節(Vesak)的由來

John| 2018-05-29| 檢舉

衛塞節(Vesak)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

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印尼、尼泊爾等國的佛教徒,

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許多地方都會舉辦浴佛、放生、布施以及祈福活動,借著一場場的慶典,讓民眾融入吉祥喜樂的氣氛中,

也是對佛陀示現世間感恩法喜的呈現。

衛塞節又稱佛陀日或浴佛節,是紀念佛陀——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紀念日。衛塞(Vesak)是月圓的意思,

是「衛塞迦」(Vaisakha)的簡稱,象徵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證悟清淨、平等、光明的境界。

由1950年起,衛塞節開始成為全球性的佛教紀念日,全球佛教團體都熱烈慶祝這個節日。

衛塞的稱呼各國不同

衛塞(Vesak)是斯里蘭卡僧伽羅語,源於巴利文「Visakha」一詞。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該節日稱為「VisakahPuja」或「BuddhaPurnima」;在泰國稱「VisakhaBucha」;在印尼稱「Waisak」;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稱「Vesak」或「Wesak」;

在寮國稱「VixakhaBouxa」;緬甸稱「Ka-sone」。

每年衛塞節的日期根據歷法而定,是在5月的月圓之日。將這天(或數天)列作公眾假期的包括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

新加坡、越南等國。鑒於衛塞節已獲得聯合國承認,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

北傳是佛教由北印度傳至尼泊爾、西藏、中國、日本等地。北傳佛教徒則相信,佛誕是在農曆的四月初八,並且認為佛陀的出家、

成道及涅槃分屬不同日子。在韓國,佛誕定在農曆四月初八。

*紀念佛陀誕生、成道、涅槃

衛塞節,其實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槃,在同一日紀念。原來,據記載,佛陀5月的一個月圓之日出生;

35年後又在5月的某月圓之日,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涅槃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圓之日。

三者雖非同一天,卻有月圓之最大共同特點。於是,後世的佛教徒,便訂下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慶祝衛塞節。

Vesak在印度古代梵文的意思,正就是「月圓」解也。佛陀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出家時只有29歲。

雖然他降生於帝王之家,尊貴為皇太子,因為看不慣當時印度迷信神教的風俗,剝削人民,於是,為拯救當時廣大的人民,

為貫徹救國救民的目標,佛陀捨去皇太子尊貴的身分和榮譽地位,並拋下妻子,進入雪山修行。

6年後,終於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遂四處說法,創立「佛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9080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