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宗通常不用意識這個名詞,經常所用的是『心』字。他們講的佛心,是指的真心,是智慧;而他們講的眾生心,是指的妄心,是煩惱。
禪宗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見什麼性?明真心,見佛性。眾生的心,由於有自我的意識、自我的立場和自我的觀點,便不能客觀,所以是黑暗的。明心,就是脫離自我中心以後所顯露的智慧,即是真心。真心顯現後,才能見到人人本具、眾生皆有的佛性。
由禪宗的立場來看。通常不管是真、是妄,都叫作『心』,不叫『識』,也不叫『意』。因此,禪宗的語錄等文獻,都是在討論『心』的問題。對於一個還沒開始修行的人,他心裡是不安定的,心裡的不安定則表示有煩惱,發現有煩惱時就希望能夠從修行的方法上得到幫助。這個修行的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觀心,這些都是從妄心著眼的。在這次你們為我的演講而作宣傳的廣告上有『初心』二字,是指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因此,只有理解禪宗的人才能知道禪師們在不同場合所講的同一個『心』字,是指的智慧心呢?還是妄念心。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屬於妄心,而修行的目的則是真心。所以,不論是基礎、過程、目的,都可用一個『心』字來表達。
但是,西方的心理學僅僅用 consciousness(意識)一個名詞,就沒有辦法說明佛教整個過程裡邊的那個『心』字了。西方的心理學以及一般人所了解的意識,對佛教的所謂真心和本識就很難說明。有智慧者的心理活動,是不是也叫作意識?已經得到解脫的人,在以無私的、無我的智慧如實地反映之時,如果還是叫它意識活動,那意識的定義就可能變成很含糊了。如果一定要把解脫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的煩惱都叫它是意識作用的話,那就應說成清凈的意識和不清凈的意識才好。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