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人類意識的分析

靖語| 2016-08-08| 檢舉

佛教把意識分為『心』、『意』、『識』,三個彼此相關的名詞。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煩惱,真心是講的智慧。所謂妄心,即是人類的意識作用。而所有人類的意識作用都是主觀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斷或觀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煩惱。唯有離開意識的作用,外在的環境和現象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加上自己主觀的、判斷的,那才是真的,才是智慧。也就是說,離開自我中心及主觀判斷之後,存在於純客觀的狀態,才叫智慧,亦即是真心。真與妄,兩者的心理活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於有我和無我。

妄心,又分成含有分別執著的意念作用的『意』,和沒有分別作用的、生命的主體或本體的『識』。也就是『意』識和『本』識。

一般常識或心理學,只承認人類及高等動物如象、馬、牛、猴、狗等有意識的作用,而否定低等動物如毛蟲、蚯蚓等也有意識的作用。但是,由佛教的立場來看,則承認它們都有意識的作用或識的本能。高等動物,有分別的意識作用以及生命持續的本識,具備兩個層次的識;低等動物雖然沒有分別的意識作用,但它們確具備基礎的本識,否則便不可能成為流轉生死的生命。

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度人,要幫忙人類去妄識而存真心,去煩惱而證菩提,以修行而使意識的作用變成智慧,也就是去意識和本識而僅僅存下了智慧的真心,不受業力影響而得自由、得解脫。能夠體驗到真心即是智慧的作用,那就叫作『開悟』。

佛教既然把識分成本識和意識,本識是一切的人,一切的動物,甚至最低等動物都有的,而意識則是由本識而產生的,所以由本識基本的立場來看,眾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的慈悲,除了要救濟人類,還要幫助所有有識的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2091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