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賦予「初一十五」的意義

靖語| 2016-06-21| 檢舉

在中國大多數城市裡,凡到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大街上就會突然冒出許多步履蹣跚的老太公老太婆,他們穿戴一新,三五成群,相攜相扶,相依相伴。他們是誰,從哪裡不要緊,要到哪裡去才是一致的,那就是位於是城市中心的著名佛寺文殊院。他們一返往日的木訥與刻板,滿面流溢出的生動慈和的光亮,在紛紛攘攘的都市人潮中顯得分外惹眼,同時又分外安寧。

多年來,凡是有虔誠傳統信仰的老人,幾乎全都遵循初一、十五進香吃齋的老規矩。據說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可上溯至夏、商王朝的遠古時期。相傳夏桀王是在乙卯日被商湯所滅,而商紂王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皆由於嗜殺成性,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亡。後來的諸侯大王們以之為前車之鑑,便在這些日子齋戒養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上行則下效,民間也隨之紛紛效仿,後來就演變成了傳統的「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佛教在「齋戒」問題上是最具有號召力的。在《四分律羯磨疏》上,就有「布薩食」的規定,所謂布薩食,就是齋日(其中包含了初一、十五的朔望日)之清凈飲食。在傳統寺院裡,同住的比丘們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修行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懺悔,這樣,同修的比丘們便能長住於凈戒之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而作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們,則應在這樣的日子裡齋戒凈心,自然就只能吃素凈的食物了。

可誰曾想到這種仿佛只是一種純粹的信仰形式的朔望齋戒,在今天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論,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力主要是施加於地球上的水體中的,它往往是通過海洋潮汐的定期漲落明確地體現出來,而人體的水分占了身體的80%以上,而且,人體血液的鹽分濃度也與海洋中鹽分的濃度幾乎是一樣的。因此,每當朔望日(即農曆初一、十五日),海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涌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這時候,人的血氣要麼最盛要麼最衰,總之,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

國外有科學進行研究發現:每當十五月圓之日,人們的情緒普遍會比平日更易激動,社會的犯罪率會陡增,車禍的發生率也大大高於平日;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們的情緒則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鬱症患者會增多,自殺率也會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會比平日更難於自我控制。

看來,我們的老祖宗對人、對自然、對宇宙所知道和了解的程度,可能已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那種氣魄宏大的「天人合一」的智慧,確實指出了人體的小宇宙與大千世界的大宇宙之間,有著互動的而且難以否認的微妙關聯。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一、十五的齋戒,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那些先知聖人們會說這時候茹素齋戒會有更大的功德。而寺廟裡選擇這個日子誦戒,的確也是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在月亮潮汐的影響下,最容易犯戒律啊!

在佛法的古老智慧中,清凈素食正是作為調適身心的最普遍的手段而保留下來的。當然除單純的調適身心以外,素食也初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和道德層面上的意義。這些理念如今已深深地印在東方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無論你信還是不信,它都仿佛每個人背後的一隻無形的手,悄悄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

素食即是愛護眾生,即是慈悲,即是仁德。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動物靈性與人一樣,只因業力而輪迴為異類,披毛帶角而已。

素食可消冤、解孽。民間常說的「鬼使神差」和「鬼魂附體」等,按佛教的解釋,就是因動物被殺,怨氣難消,等待機會報仇,此是因果報應之常理也。

素食可以清心寡欲,祛除兇殘乖戾;可以報祖先和父母恩,使早得超升。佛教經中有云:身為子女如能食素三年,可使深陷地獄承受惡報的父母眷屬等得以超升。

古德有詩云:「肉字開口兩個人,迷人不知大口吞。有人識得其中意,原來吃肉人吃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1382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