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的叢林用齋,吃飯也是一種修行,一粥一飯懂感恩!
當你第一次在寺院隨出家人吃齋飯時,定感到新鮮,同時齋飯讓人心生許多感慨。
出家人吃飯,怎麼進場,坐在什麼位置,怎麼拿碗筷,怎樣添菜,怎樣拒絕添菜,吃完後怎麼放碗筷,怎樣離場等都有講究。整個過程都很安靜,整齊有序。若以一句話概括:吃飯即是修行。
佛門中的「吃飯」,正規說法是過堂。堂,就是指齋堂 也就是五觀堂,即是吃飯用膳的地方。因為寺院裡人多,集體吃飯採用「過堂」的方式。過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餐、中餐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過堂主要體現了五個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約,內觀自省,綠色環保。
當
雲板響起,大眾搭衣魚貫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住持和尚坐在齋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居士、在家眾等坐在出家師父下首或後面一排。飲食之前,先要敲在齋堂外的大木魚(梆)和半圓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
向上問訊後維那起腔,大眾齊唱「供養偈」,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呼此偈:「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後,大家齊聲唱誦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開動了。
叢林過堂多使用碗盤,少數寺院使用缽,碗盤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擺放,不得出聲、恣動。行堂僧人或居士巡視添飯菜,如果需要,應將空碗送到桌邊,不可出聲叫喚。需多少,添多少(有專門手勢),不得遺剩飯菜。
在飯食中須心存五觀:五觀,是僧人吃飯時應該觀想的五種思維境界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之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借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
有的齋堂刻有如下楹聯: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吃飯既是修行,食存「五觀」,即使硬如金石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受。也由於觀想此五事之故,
齋堂又稱五觀堂。各地寺院齋堂楹聯不盡相同, 「五觀」 思想是一致的。
心存五觀並攝心用功,或持佛名號或參「吃飯的是誰」。末了,大眾唱結齋偈「……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感念信施護持,迴向眾生皆得圓滿。
中國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側會設個小小的施食台,體恤飢困的眾生。它是根據佛經中「曠野鬼神眾」及「羅剎鬼子母」的典故而來,大眾過堂時,都由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或指甲許的麵條,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施食給眾生,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慳貪。
中國寺院叢林並有嚴格的廚房規約、庫房規約,註明各執事的職掌及應具備的知見,如「寸薪粒米當知來處之艱難……更當思調和夫眾口, 酸咸適味、香軟得宜,慎重烹飪,勿生輕忽,以供養為懷……粥飯三時,不得一朝失誤……」作為僧人領執的指南,在執事中培養奉獻喜舍的精神,更要反觀自己的用心處。因此古來許多偉大的祖師皆出自大寮(廚房),如雪峰禪師當過飯頭,溈仰禪師當過典座……「莫謂執事之外,更無所營,須知運水搬柴,無非佛事;舂米作飯,正好參求。」雖然中國僧人不再出外乞食,卻在執事,尤其大寮執事中,互相護持,滋養色身、慧命,開闢了另一個成就道業的最佳壇城。 簡樸的叢林用齋,象徵的是高遠的智慧與寬廣的情懷。
在佛教中,吃飯也被當作是一種修行,或敬拜佛陀的一種儀式,認為實物是靠眾人的勞動得來,要心起恭敬,飯前三思,心存五觀,懂得感恩珍惜!
正如古人所言:「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我們很多人都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夫子治家格言》中也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樣的話。
在弘一大師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以怎麼樣的珍惜和滿足的態度來面對眼前的飯食的記錄,僅僅是普通的蘿蔔白菜,他吃著卻像是在享受用山珍海味,這一切使我們很難想像他原本生活在「黃金白玉非為貴」的富豪之家。
按佛教的說法,我們每個人今天的福報都來自前世的善因,人因懂得積福還需惜福,感恩珍惜眼前的一切,「惜衣愛食,非為惜財惜福」。
簡樸的叢林用齋,吃飯也是一種修行,一粥一飯懂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1350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