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才能從容,豁達才能自在

森林| 2016-06-18| 檢舉

寬容才能從容,豁達才能自在

【精彩導讀】: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個人只有豁達、開朗、寬容才能接受別人,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也更容易被別人接受。豁達的人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能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豁達的人常常能夠與朋友共享快樂,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總是多於消極的情感;即使在單獨一人時也能安然處之,無孤獨之感。因為這種具有積極情感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做人的原則,儘量用自己的樂觀情緒去感染別人,正因如此,才贏得大家的喜愛和認同。

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

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採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採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我的意見,我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當然,豁達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已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對於個人而言,豁達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因此,豁達寬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同時也是一個人完善個性的體現。

有位作家曾說過:「沒有豁達就沒有寬鬆。」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閒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寬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無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古今中外因豁達、開朗、寬容、謙讓的品德而獲得他人的友情、愛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數不勝數。

唐高宗時期有個吏部尚書叫裴行儉,家裡有一匹皇帝賜的好馬和很珍貴的馬鞍。他有個部下私自將這匹馬騎出去玩,結果馬摔了一跤,摔壞了馬鞍,這個部下非常害怕,因此連夜逃走了。裴行儉叫人把他找回來,並沒有因此而責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儉帶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結果獲得了許多珍寶,於是就宴請大家,並把這些珍寶拿出來給客人看,其中有個部下在抱著一個直徑兩尺、很漂亮的瑪瑙盤出來給大家看的時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盤子摔碎了,頓時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拚命叩頭以至流血。裴行儉笑著說:「你不是故意的。」臉上並無可惜的樣子。

這些歷史上忍讓的故事,受損的一方並沒有因自己的損失和難堪而大發雷霆,懷恨在心。相反,他們都表現出寬宏大量、豁達開朗、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損失、得到更多的難堪,反而在不知不覺中平息了糾紛,博得了別人的頌揚。

一個人只有豁達、開朗、寬容才能接受別人,也更容易被別人接受。善於與他人相處,能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為集體所接納,就能與別人互相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才會協調,才能與集體成員融為一體。合群的人,常常能夠與朋友共享快樂,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總是多於消極的情感;即使在單獨一人時也能安然處之,無孤獨之感。因為這種具有積極情感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個性、情感、長處和不足做出恰當和客觀的評價,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做人的原則,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並不迴避和否認自己的缺陷,儘量用自己的樂觀情緒去感染別人,正因如此,才贏得大家的喜愛和認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1350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