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
文/慈誠羅珠堪布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每個人必須得面臨死亡,而何時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要作過度長遠的打算。
其實,死亡並不是所有的結束和終點,而是生命的轉折點。生命當中有無數個階段,死亡只是結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怎樣走呢?很多人就沒有任何準備了,因為以前我們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著想,其它長遠的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可謂是真正的失敗!
佛陀認為,真正的明智之舉,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納入自己的長遠計劃當中,至於現世的生活,就不要過度執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裡去,像米拉日巴那樣吃粗糲的飲食,穿破舊的衣衫。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樸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窮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世人皆知,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大多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的慾望、需求越多,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
其次,不刻意節儉,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產生煩惱。
佛陀規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裡沒有貪慾心,不認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不需要努力奮鬥,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豪華的樓房,也可以隨意享用,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相對在家佛教徒來說,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已經是最嚴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更沒有問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華智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在上師家裡看到很多東西。
華智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在嘀咕: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那位上師了知到華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說道:雖然你認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實話告訴你,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
很多人知道,華智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他非常執著這個碗。
話說回來,除了極少數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並不具備不勞而獲,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適當地努力。
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認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解決了,至於倫理道德、因果取捨、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
我學習佛學已經二十多年了,物理學、天文學、西方哲學方面的著作我也看過,並與有些物理學家進行過討論、交流,最後我得出結論: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這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噓、自賣自誇,本來也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跟著佛陀學。如果用尖銳的理論來推測,可以發現佛教見解、行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會盲目地相信、誇耀佛法。然而,在學佛以後,我不但沒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還從中獲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所以才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其它學科,比如哲學、科學等等裡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誰也不能稱之為絕對的終極真理,也不能對其全盤接受。科學家們自己也承認,科學一直都處於發展過程當中,目前還不是絕對的巔峰
而釋迦牟尼佛卻已經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巔峰,他以高瞻遠矚、卓爾不凡的視角洞徹了宇宙、輪迴的本來面目,並總結、歸納出自己的經歷,然後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凡夫怎樣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後,沿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樣獲得了佛的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誰也無可否認的。
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個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徹底升級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認為,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確是跨世紀的思想。不僅目前如此,再過一百年左右,人類更會發覺到,佛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標準生活方式。
雖然在整個生命當中,人類顯得比較有智慧的,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人能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精神升級以後,它又可以變成怎樣的。科學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質方面的知識,能創造一些新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已。
有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教條。
判斷任何一件事情,讚揚也好,誹謗也好,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維,只是信口雌黃「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實際上他自己已經是迷信了。
世間人就是這樣——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覺得是迷信,而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能力;對自己一竅不通的東西,卻不負責任地將其貶為迷信。這都是對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門外漢的一派胡言!
有人認為:佛教很消極。
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幹什麼的淺薄表現。佛教徒有度化一切眾生的崇高目標,有乃至輪迴未空永無止盡的長遠規劃。世俗人即使再積極,也只不過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慮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為眾生的解脫而努力;世間人的目標再長遠,也充其量超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所以,佛教不僅不消極,而是非常地積極。
作為佛教徒,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來源,就是聞思。就像讀書是為了以後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樣,聞思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行,有聞、有思、才有修,聞、思、修不能分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識,這樣才有資格修行。
出處:《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1242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