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心經》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森林| 2016-06-04| 檢舉

細品《心經》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具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只有短短的260字,但其卻是600卷《大般若經》之「心」,是整部般若經典的核心和精華。如果用大般若經的一個偈子來概述其含義,那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經名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為梵語音譯,指大智慧;因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

【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有解脫掛礙的意思;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凈。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心】:根本、核心、精髓。「心」字有三層涵義:第一層涵義,這個「心」字代表了《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核心。第二層涵義,這個「心」字點明了《心經》所講的內容是整個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就是般若.第三層涵義。《心經》的「心」也是指我們每個人的這顆心,因為智慧就是從心裡生起來的。

【經】「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

《心經》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有與空,是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佛學討論的重點。在《心經》中,色、受、想、行、識五蘊,代表有的存在。與「有」對的則是「空」。本經闡述闡述了有與空的辯證關係,說明有空不二的甚深原理。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可以比喻為自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四句實是一個意思,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就是從自性空的立場進行說明。

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

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像(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原本在世人心目中的截然對立的有空二法,籍般若中觀智慧的觀照,得到了統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為了遣除世間的有見、空見。「色即是空」,正式幫助我們透徹有的本質,透徹其虛幻、無常、無自性、空的本質,如能具備這一認識,還會因為「有」及「有」所帶的問題而煩惱嗎?還會為物所累嗎?

還有一部人,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了解緣起因果,認為一切既是虛幻,終要歸於毀滅,生存又有何價值?導致虛無主義觀念,或是因為沒有目標的極度苦悶而走上絕路,或是因此放縱身心、為所欲為,走上另一個極端。

「空即是色」正是為了對治這一邪見。萬物隨空無自性,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因此,我們的一切善惡行為都會帶來相應果報。

人生最美的色彩,就是無色;人生最美的畫卷,就是空白;人生最美的詩行,就是無字。無色里,萬紫千紅,萬里霜天競自由;空白里,千岩競秀,萬瀑飛流;無字里,千經萬卷,詩書流韻。

讀《心經》就是讀一部易懂的哲學著作,裡面許多道理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讀《心經》,用心去感悟。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隨緣行善收善果。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1131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