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菩薩不會賜給你財富和地位的五種因緣
佛陀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財富,應當學會一門技藝,作為謀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經》中告誡善生:「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物。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也說:「始學工巧業,方便積財物。」
掌握一門技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特長。有了技術,就能夠靠所掌握的技術來創造財富,維持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獲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
一個人在社會上,必須有一定的謀生之道,即使擁有福報,也還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能才能得以實現。
佛陀還主張一個人應當以正當的職業、合法的手段來獲取財富。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所從事的職業,不違犯國法、不違犯佛法。
第一個:菩薩看到這個「有情」
對於財富地位有重大的業障。因為本身福報不夠,承當不起,沒有那個福報,菩薩施給你也沒有用。
所以你本身沒有福報,就算菩薩賜給你,你看到珍寶,你也是等於沒看到,因為你本身福報不夠。
第二個:你內心有種種的遮「障」
雖 然你有福報,但是你有「障」礙。怎麼說呢?你看到別人享受安樂的時候,你生起嫉妒,你破壞、或者去破壞別人的安樂。
這時候,你得到財富地位的時候有遮障, 你要先懺悔。就是說,你本身對財富地位:第一個你缺乏福報,第二個你本身有遮障,
所以菩薩不布施財物,因為縱使布施,你也得不到。第二個,「見彼有情,若 施財位,障生善法故」。
說你有這個福報,你也沒有遮障,但是菩薩看到你得到財富地位,會障礙你修學善法,財富使令一個人放逸,你帶一點貧窮,你還會努力、
很認命地去布施、持戒,積集資糧;你財富現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緣所轉,所以富貴求道難,所以菩薩不布施是這樣的道理。
第三個:「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
菩薩看到眾生生命當中,帶一點點缺乏、帶一點點痛苦,你容易厭離眼前的生死,而發起出世的道心,你會有道心修行,你不會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
第四個:「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
一個人要得到財富、地位,你就產生了驕奢之心,驕慢、奢侈,就廣造殺盜淫妄的罪業。
第五個:「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
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權勢、掌握了財富,你就會做出對眾生很多損惱的因緣。「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
所以菩薩看到眾生沒有斷惡修善的因緣,就不布施財位。
真 正的財富在哪裡?在自己的心裡。我心裡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滿足感,滿足感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慚愧心,慚愧心就是我的財富;
我心 中生起禪定,禪定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源。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一個惡念都不生,來生就有大福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你修積的太多、太厚,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
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來的,要深信不疑。業障懺除後,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善不修不能成就真實福慧。
重要的不是你所買到的,而是你所創造的。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價值。 重要的不是你學到的,而是你傳授的。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憐憫、勇敢和犧牲之行為能夠使人充實,讓人強大或是能夠激勵他人,讓他們以你為榜樣。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在你離開時,有多少人感到這是永久的損失。
重要的不是你的記憶,而是愛你的人的記憶。
重要的是你為人所懷念的時間有多長,重要的是誰在懷念你,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要懷念你。
所以有時候我們向佛菩薩祈禱,有時候會靈驗、有時候不靈驗,就是這樣子。
菩薩只有讓你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因緣,才會靈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0436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