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存福報,勝過存錢,累積《福報存摺》,一切財富都能為你所用。

Wong Li ...| 2016-04-25| 檢舉

福報存摺

人的一生中帶著二本存摺,一本是現世的現金存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另一本是累世的福報存摺,從過去世至未來世,累世跟著我們。福報存摺中的福報,常會在我們有危難時,讓情況出現轉機;即使是在普通時侯,也讓我們遇事一切順利,心想事成。福報不足之人,在生活上總會遇到阻礙,阻礙或大或小,但總是不能順利,舉凡人生中的妻、財、子、壽、生、老、病、死,皆跟福報息息相關。

為什麼人有好命、壞命之分?就是因為前一世累積得業力和福報不同所致,今世若能行善積德,累積福報存摺的數字,就能為下一世造一個好命;倘若今世逞凶作惡,讓自己的福報存摺變成赤字,就是給下一世造壞命。

「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福報也是我們自己求取的」,只要能不斷行善積德來改造既定的命運,而不是只能隨著命運漂流而已,福報存摺的數字越高,化逆為順的機會也就越大!明朝袁了凡寫的「了凡四訓」講的正是這樣的故事;但若仍然不曉得改過,不曉得修善,命運里沒有變數,只有常數,只能一輩子被困在命運里。

有福報, 走到哪裡都有的吃,

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

因為福報在的緣故。

沒有福報, 錢也守不住。

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

那福報呢, 可以生生世世都可以用的到。

名叫善光, 長的很莊嚴漂亮, 眾人愛敬。

王就很傲慢的說,

你能得到大眾歡喜, 是我的原因。

善光公主說,

不是因為父王的原因。

波斯匿王問了她三次,

三次都這麼回答。

王就很生氣,

把她嫁給一個貧窮的人。

說:看是因為你的自力, 還是我父王的原因。

嫁給窮人後, 夫妻兩人努力的做事,

不久有發財了, 兩人就變得很富貴。

波斯匿王很驚訝。

就問佛, 佛說,

善光公主在過去迦葉佛時,

很喜歡用飲食來供養修道人。

他丈夫阻止她, 她說,

我已經發心, 不要讓我退心。

她丈夫就同意了。

因為善光公主過去供佛的因緣,

這輩子很富有, 而丈夫因為阻止他的因緣,

就變得貧窮, 但後來丈夫同意了,

遇到了善光公主, 才得到了富貴。

而且嫁給窮人, 都會把窮人給旺成富人。

這就是福報的重要性。

錢別人會搶走, 但福報不會被搶走。

很多人做什麼都賺錢。

以前改革開放初期, 那些人賺到錢的,

都是本來有自己福報,

再加上開放的因緣,

就賺到錢了。

如果自己沒有福報,

怎麼努力,賺來的錢,也是小錢。

有的人做什麼都賺錢,

有的人做什麼都只能養活自己。

這就是福報問題。

單有智慧,很會讀書,

沒有福報,走到社會上賺錢就很困難。

讀書要會讀,但賺錢和讀書,是兩碼事。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智慧是第二個。

把財布施給窮人,又白手起家,又發財了。

連續三次都是如此。

中國人把范蠡供奉為財神,是有道理的。

這就是他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培的,

哪怕親人都是無法代替的。

孩子有他的福報業力,父母無法代替。

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讓孩子培養福德。

古人講的,留錢給子孫,

子孫如果能發達,不需要留。

子孫不能發達,留了錢也會敗壞。

所以不如留下陰德給子孫。

現在人喜歡存錢,

其實正確講法,大家要去存福報。

那福報存在哪裡,存在三寶是最好的,

多多布施給三寶,給修行人,

給貧苦的人,給最需要的地方。

把錢財布施出去。

那我們提出供米,建寺活動,

都是布施財富,而得到福報。

不要小看錢,錢也能救命。

因為錢是個人努力培福的結果,布施出去,

少的是有形的財富,多的是無形的福報。

無形的福報,可以帶給下輩子,直到成佛。

這個世界上,佛在世間人看來是貧窮的,

衣服是糞掃衣,吃飯托缽,住在樹下。

佛沒有任何財富,

但佛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報,

佛的一毫毛的福報,

都能讓天下所有修行人吃飽飯。

那開悟的祖師也是如此。

好比星雲大師,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但他要在全球建道場,大家都支持,

一個個道場就建起來,佛光遍照五大洲。

這就是用錢的最高境界了。

有了福報,一切財富都能為你所用。

福報存摺 原來真有其事.....

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他在做官之後,積存到千兩的黃金。就派人用這些錢,去贖回他祖上傳下來的田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買田地的價錢,比起原先賣出付的價值,要高出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當初賣多少錢,現在就用多少錢贖回,這樣最便宜、合算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12歲,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沒有立刻接應父親的話。停了好一會兒,兒子才慢慢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祖傳下來的田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父親說:「賣了已經30年了。」兒子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我們的田地?」父親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幾家清貧的人,加在一起,才買下我們家的田產。」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5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親當時沒有回答上來。他們家中,有一位門客,就接過話頭說:「贖回祖產,是一種為祖宗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批評那個門客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奉承,卻罔顧事理!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那些田地呢?」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想了一想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10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5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要他們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裡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這些田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停了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18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現時的價值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終於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這位12歲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鄉紳的兒子18歲的時候,考試連年捷報,被朝廷拔擢,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鄉紳的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神,用手扶住了他,讓他端坐到橋邊。這時,他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猛將祠」的感應!

後來,鄉紳的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鄉紳也因為能聽進兒子的善言,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長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0423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