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祖: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
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 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為神明。
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 (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 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佛祖釋要編輯
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佛,也稱為釋迦如來。
如來,佛是三界內的導師,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稱九法界之本師。
在 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歷史上確實有如來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
後外出修行,終 成正果,創立了佛教。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6世紀,他父親是加比羅衛國國王,叫凈飯王。
凈飯王為了想讓悉達多繼承王位,不讓他出家,給他找了很多美色,悉達 多在19歲的時候娶妻並生下一子。後離家修行,於農歷十二月初八成佛。
.釋迦牟尼佛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
略稱釋迦、牟尼、文尼。亦譯作:能仁、能忍、能寂、能默、能滿、度沃焦,或 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
「如 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 (Yathābhūtam)的意義。
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
「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佛字 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
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
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
③ 如來佛祖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如來佛祖
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
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慈悲濟世修真正善的佛。[3]
.釋尊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三十 等。
如來佛祖佛祖簡史
如來佛祖概述
釋迦摩尼,又名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
釋迦牟尼佛降魔圖
古 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 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0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因父為釋迦族, 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4]
如來佛祖佛祖誕生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
釋迦牟尼出生地藍毗尼園
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凈飯王。母親名摩訶耶。
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
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 羅。
如來佛祖佛祖生平
悉達多降生人間
摩耶夫人途中經過大花園,叫藍毗尼園。那天天氣特別晴朗,
如來佛祖
園子裡面百花爭妍,綠草如茵,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夫人漫步在花園中,看見一顆高大的無憂樹,枝繁葉茂,猶如傘蓋一樣柔柔軟軟地垂下。
夫人看得高興,舉起右手摸了摸枝條,太子就從右脅誕生了,披著一身金光。
阿私陀為太子占相
有位博學多識的星相學家,他名叫阿私陀來到王宮,細細地端祥安然而臥的太子,莊重地說:「非凡人!非凡人!
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滿月,他是釋迦族的光榮,他將會成為人世間 的救主 。」
舉世無雙的宮殿
凈飯王為太子建造一座舉世無雙,奇妙無比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絕,宮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淒涼,
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悲緒.
慧劍削髮為僧
太子命侍從車匿將愛馬犍陟牽出來,策馬前行
農曆二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日
,徹夜不停。一路上人跡罕至,四周靜寂之極。在密林深處,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髮改裝為沙門(修道者),叫車匿將他削下的長髮帶回宮給父親,作為紀念。
六年苦行修道
太子帶領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為了尋求解脫,他靜坐思維,身不著衣,不避風雨,每日僅食一麥或一麻,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已極度消瘦,
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
白猿獻花果
太子來到伽耶山苦行林中,開始過其艱苦日子。他在樹下跏趺而坐,不分晝夜,不避風雨,不臥不起,一心修習禪定。有時山谷中的
白猿摘取花果來供養。但他內心絲豪沒有懈怠的念頭。鳥兒飛來了,在他頭上做巢抱卵,撒尿拉屎,他不嗔怒,也不加驅趕,心性泰然。
牧羊女供養牛奶
悉達多結束苦行後,先到尼連禪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體力。
隨從他的五個人見他這樣做,都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悉達多驅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驚動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宮殿,
魔王波旬心驚膽顫,害怕太子圓成佛道。便派了三個妖冶美麗的魔女去迷惑太子。
魔女來到太子跟前,扭動著窈窕的身子,露出嫵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慾,而太子毫不動念!閉目靜坐,穩如泰山。三個魔女自慚形穢,狼狽遁去。
菩提樹下悟道
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缽羅樹下,拾了一些草葉鋪了一個座位,面向東方,盤腿靜坐。
當時發下誓願:我若不能證到無上正覺,寧讓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徹大悟。
佛陀「初轉法輪」
佛陀成道後,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
。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五個侍者阿若喬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
佛陀弟子千餘人
佛陀離開樹林,來到他曾經修道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他的目的是化度在這裡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
佛陀感化了他,隨後有五百個弟子皈依了佛陀。優樓頻羅迦葉又說服了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各帶領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這時,佛陀弟子已有千餘人。
回家探望父王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凈飯王思念兒子,很想見他一面。佛陀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率弟子回國省親。回到闊別十二年的故鄉。
如來佛祖
他見到了父王,自然流露出的關愛之情,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父王萬分激動。
羅睺羅「小沙彌」
佛陀回國省親,講經說法,王室宗親紛紛披剃出家。就連凈飯王的愛孫羅喉羅也隨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彌」。
過了兩年,佛陀的姨母帶著耶輪陀羅及五百宮女要求隨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讓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並且特製《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眾遵守。
國王皈依佛陀
皓月當空,大地銀輝。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諸比丘,宣說其深微妙法。
而後,率眾弟子暫離「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園精舍」,沿途不斷對民眾施以教化 。
喬薩彌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聞佛說法,深受啟迪,當即皈依佛陀。
娑羅樹下涅槃
佛陀晚年疾病纏身,
仍然到處講經說法。來到拘屍那伽城外的娑羅樹林,佛陀疲乏不堪,決定在這裡入滅。
在兩株娑羅樹中間,阿難攙扶佛陀右脅而臥,還對外道須跋陀羅說法,這是最後度化的弟子,說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
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壽八十歲。
如來佛祖舍利子涅磐
佛陀入滅,遺體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
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後 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不幸 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 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
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 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