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師林英二親臨上海,在朗域裝飾浦東體驗館進行了一場名為「翫設計」的宣講會,並在宣講會現場為年輕的設計師修改設計案例。編輯也參加了這次宣講會,看過林老師對設計案例的修改後,大有醍醐灌頂之感。今天就請大家共同見證這些案例修改前與修改後的模樣,共同感受設計師的獨運匠心吧!
案例一巧用透屏隔而不斷
△修改前雞肋:入門處較為狹小,一進門就看見一堵牆;房間內部多用牆面隔斷,曲曲折折。
△修改後·在玄關處增設一面牆鏡,瞬間讓空間在視覺上增大了一倍,豁然開朗;·引入「透屏」概念,將主臥室門旁的牆壁調整為透屏,既能起到區域劃分的作用,又可以讓視線通透,避免產生「曲曲折折」的不適感;·在電視後方巧設櫃子,既不影響功能性與實用性,又增添了美觀性。案例二一眼看遍客、餐、廚
△修改前雞肋:大片空間,無從下手,稍有不慎就會產生浪費。
△修改後調整廚房與衛生間的門:將衛生間的門改為推拉門,避免與玄關空間衝突;將廚房的門轉移至與客廳相對,讓客廳、廚房、餐廳一眼看遍。人從大門走入,經過一段短暫的走道,便可看見客餐廚三者通透的場景,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案例三今天想在哪裡用餐?
△修改前雞肋:廚房不開放,陰暗的走道難見陽光;廚房開放,面向兩扇門,也沒什麼意思。
△修改後既然「開放」與「不開放」是個問題,那就採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吧。林老師巧用「半開放式廚房」概念:在廚房開口處設置了一處精巧的吧檯。如果業主過著二人世界的生活,那麼吧檯也可以實現就餐功能;如果今日就餐的人較多或菜品較豐盛,那麼就請移步餐廳,盡情享用。
案例四消滅走道絕不留白
△修改前雞肋:老公房的種種「彆扭」不言而喻。
△修改後想要物盡其用,就要學會消減或消滅走道。入門處的走道用作廚房,這就是一種消滅的方法;客廳的走道裝上電視,增設餐廳,這也是一種消滅走道的辦法。臥室門外的走道雖然不能佔據,但牆壁上可以掛上幾幅畫或做成照片牆,增加美感,讓這一處空間成為一道風景。
案例五打破規則巧省空間
△修改前雞肋:不知道鞋架應該放在哪裡,不知道餐廳應該置於何地。
△修改後傳統觀念中,鞋櫃應該放在玄關,但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最先考慮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硬邦邦的規則。這間房的客廳結構特殊,林老師將鞋櫃內移,把入門左手邊的位置留給餐廳。由於空間有限,餐廳也不宜墨守成規,可以採用折疊餐桌,在閒置時收折到牆上,讓這塊空間既被賦予了功能,又不被佔用。客廳中的茶几也可以安裝滾輪,就餐人數增多時,將茶几移至一旁,靈活多變。
案例六讓廚房為家庭調味
△修改前雞肋:廚房與客廳面積較小,整體感覺比較悶。
△修改後這個家中住著一對老夫妻和一對年輕夫妻,兩間臥室足夠寬敞,但廚房和客廳顯得有些侷促。林老師將廚房打開,別出心裁地用一張半圓形的餐桌連接了廚房與客廳,將這兩塊空間結合在一起。林老師強調:開放式廚房是增進家庭成員關係的一劑調味品。試想一下,無論是婆婆下廚還是兒媳下廚,她們的丈夫總能在旁與她們搭上兩句話,日後如果有了小孩,孩子在客廳玩耍時,媽媽或者祖母也能在廚房監護。
案例七沙發也能因地制宜
△修改前雞肋:入門處較為狹小,一進門就看見一堵牆;房間內部多用牆面隔斷,曲曲折折。
△修改後林老師首先將廚房的一面牆延伸出來,這一點也是出於對風水禁忌的尊重,讓廚房低調內斂、韜光養晦;在餐廳與客廳之間設置樓梯與透屏,巧用這兩種元素,隔而不斷;客廳的亮點在於沙發呈鈍角展開,與房間形狀完美貼合,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即使房間面積再大,也不捨得浪費任何一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5/node12490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