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朋友在剛開始學習攝影時,肯定接觸過非常多的攝影常識,有些常識會跟著我們的記憶一直流傳下去。但是隨著時代進步,似乎有些我們認定的法則和常識已經因為技術進步或者拍攝手法的改變變得不那麼準確了,而且有時候我們常常聽到的很多熱門話題並不一定完全正確。今天我們就來看下這些耳熟能詳的常識,有哪些並不靠譜,有哪些已經過時了,還有哪些被人們所曲解。
·收縮兩檔光圈畫質最好
首先我們看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而且是圈子裡由來已久的話題,那就是收縮兩檔光圈可以得到鏡頭的最佳畫質,如果對這個常識進行推廣開,並且配合一些相似的理論,可以得到以下這些網上最常見到的結論:
1、拍風光用f/8-f/11
2、拍人像收兩檔光圈畫質最好
3、f/11後小光圈下畫質嚴重下降
4、f/8下無狗頭
其實,收縮光圈畫質提升是一點不假的,但是到了應用層面,這條常識就經常被「妖魔化了」,大量的所謂大光圈不可用、小光圈不可用、f/8萬能論就頻頻出現。下面我們要來說的,就是收縮光圈提升畫質所引出的種種討論話題。
有句話叫f/8下無狗頭,其實意思就是收縮兩到三檔可以獲得更好的解析度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收縮兩檔光圈最好,這個問題最早提出是在膠片向數碼普及的時期。在膠片時代,這個理論並不是那麼通用,但是當膠片往數碼過渡的那些年,由於很多老鏡頭在大光圈普遍比較肉,特別是例如50mm f/1.4、85mm f/1.4這一類人像頭,在數碼機身上本身大光圈比較肉加上大光圈下紫邊特別明顯,就得到了這條非常常見的攝影常識,收縮兩檔光圈畫質最好,其實這裡包括的是成像銳度和色散兩方面的因素。
很多老鏡頭在大光圈下不盡人意,這是銳度下降和色散加重的雙重原因造成的
當然隨著數碼時代解析度測試的深入,我們發現的確大部分鏡頭,特別是變焦鏡頭的最佳光圈都出現在f/8到f/11,這是客觀測試的結果,加上前些年大小三元等大光圈變焦鏡頭價格居高不下,大部分的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普遍為f/3.5-6.3,所以也得出了例如f/8下無狗頭等等很多推論。
至於f/11後的小光圈下畫質下降,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一些較老的鏡頭,存在f/11後畫質銳減的現象;一個是對於最新一代的高像素機型,根據光學衍射的理論計算,得出在全畫幅像素超過3000萬,APS-C畫幅超過2000萬之後,鏡頭在f/8光圈之後,會衍射加強的結論。
現狀:收縮光圈的確有助於提升畫質!但是對於新鏡頭來說,f/8早已不是門檻,大部分的新鏡頭最佳光圈出現在更大光圈的時候。而小光圈不可用,也不在是瓶頸。
大概在06-09年開始,這一代鏡頭中比較能讓大家熟知的包括尼康的新一代大三元(14-24mm、大竹炮、24-70mm無防抖版本),佳能50mm f/1.2、85mm f/1.2L等等這些鏡頭時,光學設計水平已經和上一次鏡頭大更新(2000年左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最近一代的佳能新35mm f/1.4 II或者新大白、尼康24mm f/1.8或者新24mm-70mm等等諸多鏡頭,我們可以通過測試數據發現,最新的鏡頭不論佳能尼康,都對鏡頭的大光圈數據做了充分優化,因此鏡頭普遍從最大光圈下就有出色的銳度,收縮光圈並不會帶來鏡頭的銳度暴增。因此在現在,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大光圈了。
基本上近幾年發布的鏡頭,從最大光圈開始就能獲得不錯的畫質,最佳光圈也從之前的變焦F8、定焦F4向全開大光圈方向移動
應用:現代鏡頭其實可用範圍已經大大加寬,大部分新鏡頭已經從最大光圈到f/22甚至f/32都完全可用,風光拍攝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並不會對畫質有太多影響,而人像拍攝也可以放心的用大光圈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小光圈下畫質是否可用的問題,其實隨著高像素機器的普及,其實可以發現小光圈下鏡頭的衍射作用並不是那麼明顯,而且新一代鏡頭,隨著光圈收縮畫質的下降並不是特別嚴重,所以如果說對於老鏡頭來說f/16以下需要謹慎使用,那麼新一代的鏡頭,就放心使用各檔光圈吧。
安全快門是焦距倒數?
與上一條一樣,這是一條同樣是流傳很久的理論,「在沒有防抖的鏡頭上,安全快門速度是焦距的倒數」,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過在新時代里,這個安全快門法則其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且這條言論通常會延伸為很多誤區和對比,例如「比較300mm鏡頭,在多少秒還能端得住」,這種比較其實是不合理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安全快門是焦距倒數是怎麼來的,現如今又有哪些不一樣。
·機身像素 高像素下機震成了防抖新難題
其實安全快門是焦距倒數本身並沒有什麼理論計算做依託,是大家長期使用得到的一個使用概念,但是這個概念的使用相當廣泛,很多廠商在宣傳鏡頭防抖效果時,都會使用多少檔防抖效果這個詞。
高像素機型越來越多,機震問題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在數碼時代初期,包括到佳能5D2的時代,安全快門是焦距的倒數這個原則基本上都是成立的,但是打破這個原則的臨界點是2012年發布的尼康D800。從D800開始,大家忽然發現安全快門是焦距倒數似乎行不通了,隨後的索尼A7R,佳能5DS等機器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當像素提升到一定水平,這個使用概念就會發生變化,在高像素時代,安全快門在高像素機身上可以看作是鏡頭焦距的倒數乘以二。
高像素機型下,安全快門不再是焦距的倒數,而是倒數的兩倍
其實這個理論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源自於機身快門震動對於像素的影響。在按動快門時,像素會或多或少的產生震動,我們可以理解為相同時間下每個像素都會移動相同的距離,當移動的範圍仍然讓成像位於這個像素點內時,就不會發生模糊,否則就會模糊,很顯然,隨著像素提升,單個像素大小就會增加,當像素超出了一定的移動範圍時,我們就無法得到清晰的影像了。
·降低安全快門 靠防抖,更要靠機身防抖
在高像素時代,要想讓快門速度慢下來,還是需要防抖來實現。但是與現在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發現光學防抖目前已經很成熟了,算是到了一定的瓶頸期,目前光學防抖普遍停留在4檔-5檔防抖效果,而且鏡頭防抖的局限是對於機身震動難以消除,所以未來相機的防抖發展趨勢將會是機身防抖,而且機身防抖技術,還可以讓更多老鏡頭具有防抖效果。
現在看來,防抖的發展趨勢是鏡頭+機身雙重防抖
現在看來,在沒有防抖的高像素機器上,普遍看來焦距倒數是拿不穩的,我們需要更快的速度才能保證畫面的清晰。但是不管怎麼說,安全快門並不安全,這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需要穩定的拍攝環境,高ISO或者大光圈或者三腳架,這三項才是正確的選擇。
·點測光要比全局測光更精準?
下面一個問題是拍攝時的測光問題,拍攝時進行測光,有些朋友總會把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拿出來說事,筆者也通常會聽到例如「拿點測光測一下高光,再測一下暗部,然後取中間值」這一些看似是「區域曝光法」的拍攝方法。區域曝光法是正確的,但是點測光真的這麼神奇嗎?簡單的取中間值,或者使用某一點測光進行拍攝,真的能替代補光效果嗎?
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成為了很多「點測光」擁護者的至上寶典,那麼數位相機點測光一定好嗎?
筆者想說的是,在數碼時代,其實「區域曝光法」已經從拍攝方式上變成了後期指導思想,在拍攝上使用區域曝光法進行測光並不準確,大光比下點測光不一定一定比機身的全局測光更好。為了解釋清楚,我們把大光比環境分為兩類:
之前我們使用測光表獲得更精準的測光數據,但是並不能說點測光具有多麼神奇的功能
1、人像拍攝 點測光沒有那麼神奇
大光比拍攝人像,基本上都會習慣性用點測光對準面部進行測光,這是沒有錯的,但是筆者想說的是點測光沒有那麼神奇,不是逆光拍攝使用點測光對人臉進行測光就能保證準確。逆光下,我們還是需要藉助閃光燈、反光板等等的幫助,單純使用點測光就能拯救人像,是天方夜譚。
點測光只是個測光方法,不要把點測光想的多麼神奇
2、拍風光是關鍵,善用亮部重點等功能
拍攝風光時,一般使用點測光的目的很多時候是為了保證亮部不過曝,所以現在很多機器加入了全局測光下的亮部重點功能,拍攝的時候可以保證亮部區域不過曝,比起使用點測光進行計算要準確很多。
大家經常拿出類似於這張圖來說點測光的使用,但是其實這只是個指引,並不是方法
·善用曝光 點測光是輔助測光的手段
在之前膠片時代,我們通常使用點測光判斷畫面的具體曝光值,但是數碼時代,隨著全局測光的智能化,特別是測光像素的提升(最新一代D5/D500具有18萬像素的RGB測光系統),全局測光對於風光拍攝的應用性已經越來越強。雖然測光仍然是攝影師最需要關注的話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於現在新一代的數位相機來說,測光的方法越來越多,點測光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途徑。
·風光拍攝一定要用低感光度?
在圈子裡經常能夠看到一句話,能用低感,就一定用低感。拋開拍攝話題不談,這句話說的意思是「使用低感光度可以儘可能的降低噪點,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使用低感光度」。對於日常拍攝來說,的確能使用低感就使用低感,但是在風光拍攝時,我們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是使用低感光度長時間曝光呢,還是使用高感減少曝光時間呢?
我們還經常聽到一句話,能用低感就用低感,或者什麼機器高感上了ISO 800就不能用,現在還是這樣嗎?
其實這個文章我們在很早之前的噪點測試中已經給了大家答案:噪點是曝光時間和感光度雙重影響的結果,因此在極弱光環境下,在熱噪嚴重增加前,較低感光度加適中曝光比長時間曝光低感光度或者高感光度短曝光噪點都少。
不管相機如何,都有一個可用的ISO範圍,不要刻意在意高感帶來的噪點
參考文章:《用事實說話 七項測試揭示相機噪點的秘密》
那麼回歸我們的話題,風光拍攝到底該不該用更高的ISO?答案其實蠻廢話的:目前相機的控噪已經遠好於最初的數位相機,特別是背照式CMOS的應用,即便是3000萬以上像素的全畫幅單反,控噪性能也好於之前的不少低像素機型,所以現在對於風光照片來說,噪點已經不是考慮的第一要義,能用低感就用低感自然就不成立了。
拍星空的話,高ISO是不可少的,不要為了降低噪點而讓星星拉成線
例如以星空攝影題材來說,除非是打算拍星軌,不然我們需要更高的ISO來儘可能的縮短曝光時間,好讓星星定住,時間長就會被拉成線。但是有些朋友會糾結ISO和時間的選擇,其實對於大部分機器,就是D810、5DS這一類高像素機器,在ISO 3200以下拍攝星空也是完全沒問題的,所以完全不必糾結高感光度的問題。
·定焦鏡頭一定完勝變焦?
這個問題看上去也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話題:「定焦頭一定比變焦頭畫質好」,而且可以延伸出很多命題,例如拍照一定要用定焦,使用定焦可以提升拍攝水平,定焦頭畫質一定比變焦頭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定焦頭可以做更大的光圈和更小的體積,這的確是變焦頭難以實現的,但是真要是說定焦鏡頭一定比變焦頭好,那麼並不完全正確,要說定焦萬能論,更是不靠譜的。
如今盛行一個理論叫做定焦萬能論,事實真的如此嗎?
·新鏡頭 變焦鏡頭素質上不輸定焦
對於定焦頭來說,有兩個需要追求的:一個是更大的光圈;一個是更小的體積。在經典結構盛行的設計時期,定焦頭的畫質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基本上所有的定焦頭畫質都要好於同焦段的變焦鏡頭,但是隨著光學玻璃鑄造研磨技術的提升,大量非球面鏡、特殊鏡片被應用於對於體積重量要求不那麼嚴格的變焦鏡頭上,所以說,目前很多變焦鏡頭的鏡頭素質已經相當驚艷,例如尼康14-24mm或者佳能24-70mm f/2.8二代,在同焦段下銳度並不輸給很多定焦鏡頭。
從評測可以看出,佳能新24-70mm的銳度表現不比35mm或者50mm定焦差,很多其他鏡頭也是如此
·使用上 變焦鏡頭具有不可或缺的優勢
有很多人會強調使用定焦鏡頭的優越性,不錯使用定焦鏡頭會在創作拍攝上獲得更多的便利性,使用同焦段拍攝更有助於進行思考和構圖,但是變焦鏡頭的方便之處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很多朋友一直被灌輸定焦鏡頭一定好於變焦鏡頭的觀念,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變焦鏡頭有特殊的使用優勢,是幹活的真正利器
不論是變焦鏡頭還是定焦鏡頭,都沒有絕對的優越性,合理使用各類鏡頭才是最為重要的。不管是什麼人,說定焦鏡頭勝過變焦鏡頭或者過分吹捧都是不對的。
·鏡頭口徑越大畫質越好?
另外一個話題叫做,鏡頭口徑越大,畫質越好(當然是相同類型鏡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觀點一直是非常準確的,而且肯定的是光圈越大、口徑越大、相對畫質越好,那麼在如今這個理論是否還成立呢?
同焦段鏡頭口徑可能會有不小差別,真的口徑越大畫質越好麼
這裡說的口徑,是鏡頭的濾鏡口徑,也就是鏡頭的前鏡組開口尺寸,按照一般的理解,更大的口徑可以讓鏡頭的邊緣畫質更加出色。這個在廣角鏡頭中仍然體現的很明顯,大尺寸的燈泡頭可以獲得更好的畫質,那麼在更為常見焦段中,是否真的是口徑越大畫質就越好呢?
對於燈泡結構來說,的確增大口徑可以改善畫質
我們知道加大口徑有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增加進光量,但是進光量不一定是通光量,我們知道例如螢石鏡片、特殊鏡片都結構,都會影響光線的通過率,所以複雜結構越多,實際的通光量越小,因此越是複雜結構的鏡頭,必須要將開口做大。所以隨著設計結構的複雜化,鏡頭口徑有時候是不得已而做大而不是為了提升畫質而做大。
複雜的光學結構和特種鏡片會大大降低鏡片通光率,因此需要更好的鍍膜和更大的口徑
使用了更複雜的結構,主要並不是提升銳度,而是為了校正色散、慧差和改善大光圈畫質,而對於常規焦段的鏡頭,越是簡單的光學設計,通常銳度越高,所以對於非大光圈類鏡頭,其實口徑大一圈或者小一圈帶來的中心銳度差異並不會太多,而邊緣差異,則更多要看鏡頭的光學設計水平,而並非鏡頭口徑。
口徑不能完全決定畫質,那些看口徑比畫質的理論是不客觀的
所以,那些依靠鏡頭口徑來判斷鏡頭成像好壞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鏡頭素質是全面的因素,而鏡頭的前鏡組口徑一般只影響進光量和邊緣畫質,對於實際的鏡頭畫質影響並不大。
用三腳架一定要關閉防抖?
最後筆者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防抖的話題。有一句很常見的話,使用三腳架時,應該關閉鏡頭防抖,從而獲得更好的畫質。那麼這句話一定對嗎?在現在這句話還依然成立嗎?
使用三腳架,真的要關閉防抖嗎?
這條理論,對於很多老鏡頭,特別是04年以前的鏡頭有非常大的價值,因為在防抖設計之初,對於使用者來說拍的到要遠大於拍得好,因此很多鏡頭的防抖功能都比較粗糙,雖然有防抖效果,但是對畫質都會有一定的下降,副廠鏡頭更是有這種特點,所以在使用三腳架之後,需要關閉防抖,這樣可以獲得很大的畫質提升。
早期防抖鏡頭,為了防抖效果基本都會犧牲畫質
但是隨著防抖技術的更新,大概在05年之後(副廠鏡頭大概10年之後),各家的防抖技術都有了不錯的進步,特別是高像素時代的到來,畫質的下降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因此這時候防抖技術更多就是為畫質而服務,對於很多長焦鏡頭來說,還有專門的三腳架模式,因此對於大家普遍使用的鏡頭來說,不管是新一代的大三元,或者是套機鏡頭,防抖性能對畫質的影響都非常小了,使用三腳架時,再也不擔心忘記關防抖了。
·總結
對於今天的文章,看上去有一點雞蛋裡挑骨頭,但是都是針對一些經常被談論起的話題而討論的。有些問題雖然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經過一些演繹和推導就會得出不合乎使用的偽命題,而且所謂的「攝影常識」和「攝影法則」本身就是靈活的,不可以一概而論。更好的理解這些常識和習慣,才能讓我們的拍攝更加輕鬆自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86151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