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相機成本有多高?為何許多國家都不願生產?

Wayneoo ...| 2016-01-16| 檢舉

很多國家都不生產相機,不只中國

最近微信上一篇《日本單眼相機生產全過程,看完不服不行》的文章在朋友圈裡不斷轉發,又引起轟動。老狼查了這篇文章的來源,其實這篇文章是2013年天涯上的一個帖子改編而來,當年沒火起來,誰知道加上一段視頻,成了很多人茶餘飯後聊天的熱門話題。最後討論的焦點又是「中國怎麼就造不出好相機呢?真是讓人急!「

這或許是個可悲的事實:中國造不出單眼相機

單反基本都是日本貨,韓國貨是剛出來,幾乎沒人買,美國貨也是不存在的,德國貨倒是很不錯,可惜價格都高得驚人,價格和汽車差不多了。目前國內是沒有造單反的公司的。

最主要的原因:

1.電子感光元件的生產技術幾乎都被日本廠家把持,其他國家都不行。

2.鏡頭的加工技術雖然德國最牛,但是日本人的工業化做的最好,也就是和最好的比它很便宜,和最便宜的比它很好。

3.新興產業面臨很大壓力:資金壓力,人才壓力,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對新品牌的不認可(我們一般買東西都是挑專業的公司的產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不是不生產,而是沒有能力生產,數碼單眼相機用的CCD和CMOS中國還生產不了。

以上是原文對中國生產不出相機和文章中的一些觀點,老狼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單反很多國家都不生產,不只是中國;

其次,日本相機牛X,是事實,但在光學上日本絕非掌握尖端;

最後,中國在相機製造方面的確落後,但在光學基礎研究上並非一無是處。

所謂的中國每年各種科技獎項基本上沒有實用價值,只是作者的一面之詞,不知道的太多了,千萬別自己人看不起自己人,那才是可怕。

日本光學流淌德國「血液」

日本在相機上的優勢,並非生而有之,光學這方面最有實力資格最老的依然是德國,一戰期間,日本甚至製造不出來很好的光學望遠鏡,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在對馬海戰時使用的就是一隻蔡司望遠鏡,倍率等性能要比日產的望遠鏡好很多。隨後1911年,日本通過進口德國設備製作出來的自己的望遠鏡,但是作為原料的光學玻璃,依然需要從德國進口,後來由於進口困難,逐漸日本海軍自產。

所以說,在戰爭的推動下,日本的光學是從師從德國的,這也是後來尼康的光學能雄踞世界成為一個重要品牌的淵源所在。除了人員的交流與協作,日光公司(尼康的前身)還幾乎引進了德國的全套光學製造設備,從加工光學玻璃到全套的鏡頭的研磨、拋光設備等,可以這麼說最初的「日光」身體里流淌的是純正的德國「血液」。

德國相機統治天下的年代照相技術是法國人尼艾普斯發明的,又由法國人達蓋爾改進。美國人伊士曼發明了膠捲,開闢了柯達公司。照相機原本是「高技術工具」,必須非常專業的人才能操縱。真正的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小相機,是德國人發明的,那個人叫做奧斯卡巴納克,他是徠茨光學公司的研究員,後來就有了LEICA(徠卡)這個相機品牌。

日本的相機起步也不晚,尼康成立於1917年,賓得成立於1919年,佳能略晚一些,1937年。最早日本相機主要以模仿德國相機為主,從1911-1960年整整50年,是德國相機輝煌的時代。德國的光學老廠,機械新貴瘋狂投入相機行業,當時相機市場上有名的是徠卡、蔡司、福倫達、CONTAX(康泰時)、祿來,世界上三大光學巨頭徠卡、蔡司、施耐德,都是德國品牌。日本其實比中國還要擅長抄襲,在五六十年代,他們不僅抄襲歐美的流行音樂,同樣抄襲照相機的技術。

為什麼日本相機能崛起。在1950年代,德國相機比一般的汽車還貴,屬於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但日本相機則不同,他們比德國相機便宜,一般百姓也買得起,於是,一個大眾市場被日本相機硬生生打開了。真正的轉折是賓得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復位的單反,搶占了先機。德國人逐漸發現各國記者手上拿著的不再是徠卡,不再是祿來,而是賓得,是尼康,是佳能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

在相機工業上,日本贏在哪裡?是創新,最近二十年,幾乎所有先進功能都是日本相機品牌最早採用的,但就連日本企業也承認,最完美的相機實際上是日本技術與德國光學的混合體。德國人在光學上擁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和造詣,稍微研究一下關於德國歷史,你會發現「光學工業」這個詞與德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就像制表工業與瑞士的歷史是捆綁在一起一樣。在德國使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之前,德國的面值為10馬克的紙幣上,就印有一個六分儀的圖像,而在200馬克紙幣的背面,印有Paul Ehrlich用過的顯微鏡。

老狼曾在去年寫過一篇《索蔡和德蔡 究竟是不是一個味》,文中就指出,由於材料的原因,真正的蔡司鏡頭用的是肖特玻璃(肖特玻璃廠的配方是絕對不會授權在國外去生產),由幾十年經驗的蔡司技師人手組裝,而授權的蔡司鏡頭,大多是其他品牌的玻璃(確善能用的是日本HOYA玻璃),並非蔡司專業技師組裝,所以不管怎麼生產,質量還是有差距,在色彩上略有不同,這個老狼親自對比過,德產蔡司色彩非常濃郁且細膩,日產蔡司數碼味過重。

時至今日,德國徠卡鏡頭還是比尼康佳能貴幾倍,但是畫質真的比日本貨好幾倍嗎?未必,但肯定是比日本鏡頭好,要不然索尼也不會死皮賴臉的粘著蔡司,松下一直跟著徠卡混了。一句話,德國人不願意在品質和實用之間進行妥協,決定了德系相機總是像貴族一般的存在,太貴,性價比太低,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

大家的眼光也要放遠一點,135畫幅的相機只不過是整個產業的一小部分,千萬別做坐井觀天的小青蛙。

相機領域 中國並非最差勁

中國相機工業里,實力最強的是鳳凰,上海海鷗第二。膠片時代,兩家都有單反。

鳳凰是1960年代由上海和南京的五家光學、相機、模具、儀器、精密機械廠內遷江西上饒重組建立的,其中南京光學儀器廠的技術是來自五十年代原東德蔡司。當年鳳凰有一兩款機型和日本中端相機差距不大,加上當時有那麼一兩枚好鏡頭,夠鳳凰吃了好些年,直到著膠片相機整體消失,鳳凰相機才進了博物館。

必須提到,鳳凰單反的快門,純機械的,最快速度1/2000秒,三星速度是1/6000秒,尼康和佳能速度是1/8000秒,不過三星是進口日本的快門零件,自己研發估計1/1000秒都做不出來。三星1996年推出單眼相機,當時國內驚呆了,快門速度達到1/4000秒,後來才知道完全就是組裝日本零配件,技術來自日本旭光學工業公司。在膠片時代,旭光學是日本相機老大,數碼時代後,才被尼康和佳能甩掉了。旭光學靠著韓國人的虛榮心大賺了一筆,所以在這個領域,鳳凰比三星強很多。

之所以國內相機廠商死在轉型上,主要是對於感光晶片和光學對焦系統,以及鏡頭組合等等光學方面深入的研究不行。不過大家可以去百度搜一下,成都光電所、重慶44所、西安光機所、國防科大在這一塊一直都有深入的研究,長春光機所實驗室有近千萬像素CCD的自主生產能力,少量供給軍工航天。中科院成都光電所曾做了個一億像素的數位相機,雖然後來證實是從加拿大一家公司買的CCD,尺寸有9×9cm,但可以用晶片獨立搞出相機,也要相當的實力。

不是德國美國做不這個數碼單眼相機,而是做了競爭不過日本。作為民用領域的技術,一切由市場決定,能低價從日本買到,為什麼要費時費力研發?日本的電子技術確實牛,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實現相同的配置,所以硬生生砍死了德美,甚至搖籃中的中國,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不行,中國如果能花個十幾億,集中國內各股技術力量,把各個電子系統短板補齊,在現有水平上,二三年工夫內也是能做一款中低檔有性價比的單眼相機上市的,只不過沒有人去做這個事,因為太調配資源過於複雜,而且市場化運作。

歸根結底,這就是一門生意,要賺錢的,想在這塊市場上做下來太難,又何必自己給自己找不愉快。有時候作為中國人,別總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個世界,太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別亂下結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8485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