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攝影師解釋為什麼景深淺的作品更加顯得精美,認為:淺景深拍攝的東西更純粹,只突出了主體,而虛化了旁襯。他舉紐約攝影教程的說法總結為三條:
1、要有主題;
2、除了主題之外的東西要儘可能少;
3、除了主題之外的東西要儘可能指向主題。
為了實現上邊三個要求,大光圈虛化當然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了——而職業攝影師當然應該不能局限於這一手段。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前清後蒙的相片,特別常見於人像相片,這些相片會被稱為擁有淺景深的效果,那麼對於新手來說,要拍出這種吸引人的相片有什麼辦法呢?手頭上的器材又是否足夠呢?讓筆者於這篇文章一一為大家解答吧!
問題:我只有一支18-55mm的套裝鏡頭,能拍出漂亮的淺景深效果嗎?
當然可以啦!就算只是擁有一部入門的DSLR和套裝鏡頭,新手也絕對可以拍出漂亮淺景深!只是了解3大拍出淺景深的方法便可以了!
3大拍出淺景深的方法
加大光圈
使用長焦端
相機、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比例
以上便是3個拍出淺景深的元素了,是否很簡單呢?我們開始學習吧!
技巧一:加大光圈
使用大光圈便可以輕易製作淺景深,大光圈的意思不是一定要擁有f/1.4、f/1.8等光圈的鏡頭,就算是最大光圈值f/3.5的套裝鏡頭配合其他2個元素一樣可以做到,試試把光圈調到最大便可。
一同來看看這三張相片,便會明白光圈大小的影響了:
光圈f/2.8,焦點在豆腐仔,看到之後兩個公仔也在景深之外。
光圈收小到f/5.6,焦點在豆腐仔,看到中間紅色的公仔也漸漸清楚。
光圈進一步收小到f/16,焦點依然在豆腐仔,看到最後的Snoopy也變得比較清楚了!留意到真正拍攝時,若果要全部公仔也清楚,我們最好把焦點放在中間的紅色公仔上,令前後的物件也儘量在景深當中。
技巧二:使用長焦端
假設同一光圈值,使用長焦能令景深更淺,例如:
鏡頭A:光圈f/4,使用18mm焦距
鏡頭B:光圈f/4,使用200mm焦距
此時使用鏡頭B的景深會比鏡頭A的景深更淺,背景會更蒙。
看看以下的比較圖:
相同光圈,使用50mm焦距,景深不太淺
相同光圈,使用200mm焦距,景深會變得比50mm的淺!(留意背後的草叢)
技巧三:相機、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比例
這個於文字上比較難理解,實際應用時意思便是:
相機儘量靠近主體,而主體跟背景又儘量離遠
這樣即使使用同一光圈值和焦距,有利用這條技巧的相片會擁有更蒙的背景。
只是利用地下作背景,背景跟花朵不夠遠,景深不太淺
利用道路作背景,距離跟花朵遠,景深淺上很多
總結技巧
那麼來個總結,例如我在使用原廠的套裝鏡頭18-55mm f/3.5-5.6,要拍出漂亮淺景深,我們可以有以下操作:
把光圈調到f/3.5,使用18mm焦距或把光圈調到f/5.6,使用55mm焦距
按構圖儘量靠近主體
尋找一個角度,令主體跟它背景的距離很遠
拍攝
這樣你必定能拍出淺景深效果!
問題:為什麼我的光圈不能調到「最大值」呢?
很多新手於嘗試拍攝淺景深時也有類似問題,其實是他們使用的鏡頭不是「恆定光圈」鏡頭,非恆定光圈的變焦鏡特色是「最大的光圈值」會按焦距的長短來改變,例如鏡頭標示的是18-55mm f/3.5-5.6,代表於18mm端「最大的光圈值」為f/3.5,而在55mm時「最大的光圈值」只為f/5.6,因此使用的焦距越長,光圈便越小。
在這個情況,我應該用長焦距(光圈變小)還是大光圈(焦距短)呢?其實使用那個取向應該視乎當時環境而定(要遠攝還是近攝?),其實兩者也可。
恆定光圈的鏡頭讓你無論是在那個焦段也能使用最大的光圈
感光元件也有影響
要拍出淺景深,感光元件也會有影響-感光元件越大便越容易拍出淺景深,因此全片幅(Full-frame)的相機比APS-C/M43的相機更易令背景變蒙!
想拍淺景深的片子只要把握三個點就行
1、同等的距離上,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2、離物體越近,景深越淺,但是要注意你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離得太近就對不上焦了。
3、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但是要注意光圈開的越大,鏡頭成像也越不銳利,一般F5.6-F8是鏡頭的最佳光圈,自己權衡吧 掌握好上面的點,拍淺景深效果肯定是沒問題了。
打個比方:比如說你想拍背景虛化的人像,那麼,把光圈放大點兒(一般F4-F5.6就足夠了),焦距調長點兒(85mm-135mm是拍人像比較好的焦距),距離站近一點兒,用對焦點對準人的眼睛,半按快門對焦,然後全按快門,咔嚓,OK了。
呃,再扯兩句兒,為啥要對準人眼對焦呢,因為拍人像要突出人的神采,什麼東西最能表現人的神采呢,眼睛。希望各位能好好利用淺景深這個技巧,不要常常以為只有昂貴鏡頭才拍到啊!今天便開始試試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8249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