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景運用實例示範 拍出適當的前散景與後散景

散景

說到令萬千攝影人為之著迷而瘋狂的散景,你想到什麼?「像奶油一般」、「好圓」、「好毒」,還是「好貴」?這些常見的評語和標準,正好說明了散景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其實,散景(Bokeh)一詞並不是歐美創造的,而是由日本人所掀起的一股風潮。散景其實就是景深範圍以外的影像漸漸變得模糊鬆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豐不豐富,基本上就影響了結果算不算得上精彩。

在這模糊鬆散之中,細心的日本人還將之謹慎地分類為三種:

雙線散景(Nisen Bokeh):其特色是一直線物體的背景會同時出有兩直線物體的背景,通常被視為不討喜的散景。

環狀散景(Enkan Bokeh):美國人稱之為甜甜圈(doughnut)散景,因為這種散景是環形的,乍看之下背景彷佛漂浮著滿滿的白色小圈圈,非常有趣。

點狀散景(Ten Bokeh):這就是大家拚命追求的散景一姐!這種散景呈現圓形,鏡頭的光圈葉片越多,散景就越圓 — 該鏡頭大概也越貴。

左圖使用廣角搭配較小光圈時,背景與被攝主體都清楚入焦。20mm, F/7.1。右圖使用長焦距,光圈不必大也能營造出散景之美。200mm, F/5

什麼樣的散景才漂亮,其實見仁見智,有人覺得點狀散景是王道,但也有人覺得環狀散景點綴在背景上挺有趣,有些人甚至想盡辦法避免散景出現 — 比方說堅持影像上每個地方都要看得到細節才算及格的分區曝光系統(Zone System)的支持者,或是必須完整呈現被攝物細節的建築攝影師。但是,兵器總是看人用的,有些人拿長劍順手,有些人則喜歡飛鏢暗器,只要能一擊便拍出必殺等級的好照片,用不用散景有什麼關係?

大致上來說,好的散景應該要能讓背景的物體像「溶解的奶油」一般,相互交融到彼此難以分開辨認的情況,而得以讓被攝主體從背景中凸顯出來,分離度高。簡單地說,好的散景應該自然、柔和,能讓觀賞者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攝影師想要大家觀看的焦點上。如果觀看時仍然會注意到散景中各部份仍然保持自我形狀,而沒有達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境界,恐怕就是較差的散景了。

柔和的散景可以將影像主題自然凸顯出來。

怎樣子拍出美麗散景

要拍出散景其實不難,即使沒有昂貴的鏡頭在手,一樣可以拍出漂亮的散景。只要把握幾個原則:

使用大光圈

雖然說散不散還是跟鏡頭焦距有關係,但一般說來,F/4以下就有機會拍出漂亮的散景。不過,光圈太大時會降低影像的立體感與細節呈現,也容易因景深太淺而迷焦,使用時還是要注意。

靠近一點

如果你手上只有一個最大光圈到F/4的廣角鏡頭,那就靠近一點吧!改變相機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也能改變透視比例,讓背景逐漸化入景深範圍外。

使用長焦距鏡頭

有些人會認為好的散景應該出現在人像鏡或300∼400mm的大炮,而鏡頭焦距越長確實越容易拍出模糊的散景。長焦鏡頭容易拍出散景是因為前後景壓縮後所造成,或因視角較小導致所擷取的局部背景模糊,有時並不能說是真正美麗的散景。

使用定焦鏡

一般說來,同樣焦距下,定焦鏡頭拍出的散景會比變焦鏡頭來得漂亮。(其實除了無法變焦,攝影者得要認命地四處移動來構圖之外,定焦鏡通常會比變焦鏡來得輕便、便宜、畫質又好,忍不住勸敗一下⋯)

影響散景的好壞還有一些重要因素,如鏡頭的設計、鏡片數的多寡,甚至跟感光組件或底片質量都有關係。但是美感是無法以任何標準來度量的,散景也無法以儀器測量或鏡頭結構來判斷好壞,因此究竟要選擇哪一個牌子、哪一支鏡頭,還是要看你想要拍出什麼樣的感覺而定!

圓形的點狀散景通常被視為是比較好的散景效果。

前散景

散景讓許多攝影人為之痴迷,如果運用得當,可以營造令人眼睛一亮的影像。如果我們將散景運用到前景上,可以大幅改變前景給人的心理印象。清楚的前景可以帶給人引導、指引、陪襯或延伸的心理感受,但是在散景的模糊下,這些因素都被淡化了,而給人一種不經意、隨興、自然的感受,應用在風景、人像或生活隨拍上都很適合。如果是帶著模特兒出外拍攝,可以請模特兒走道草原中間,由攝影師蹲下來從草隙之間拍過去,就能自然形成美麗的前散景。

躲在大片前散景後面的花兒,營造出帶點隨興的自然感受。Ariel/攝

另一個時常使用前散景的攝影議題是美食。由於美食拍攝距離近、光圈大,因此通常景深範圍都相當淺,時常出現前散景的情況。如果能善用散景來凸顯主題,將畫面焦點引導至美食中最引人入勝的部位,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然而,不請自來的前散景對構圖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在拍攝有本身形狀狹長的被攝主體時特別容易發生。最容易不小心拍出前景深的情況就是拍小狗的臉。由於狗兒的臉型比較狹長,在室內拍攝時又要以大光圈近拍,因此當我們把焦點放在狗兒眼睛上時,一定會出現大片前景深。然而狗狗好動加上大光圈下對焦不易,很容易就會出現對錯焦點的情況,變得只有狗鼻樑或狗耳朵入焦,那就可惜了狗狗可愛的表情了!

美食攝影由於拍攝距離近、光圈大,同樣容易出現前散景,對焦時要注意焦點是否落在想要的位置上。

後散景

朦朧迷離的後散景是相當常見的攝影手法,可以自然凸顯出主題,因此很受歡迎。後散景可能是最受歡迎的一種用光/構圖手法。儘管所謂「奶油般」模糊而美麗的散景得來不易(有錢會比較容易),但是只要開大光圈、靠近一點,用一般的鏡頭也能拍出燈光美、氣氛佳的朦朧後散景,讓對焦清楚的被攝主體清楚「跳」出來,因此就算已經是老套路了,還是幾乎所有攝影人多少都會用一下的經典招數。

後散景最常被使用在人像照與櫻花照上,因為拍人像特寫通常會使用長鏡頭、大光圈,怎麼拍怎麼散,想拍出背景清楚的肖像照反而沒那麼容易。而櫻花這類細碎的小花不是拉遠拍就是靠近拍才漂亮,因此也很容易拍出朦朧美麗的模糊散景。

後散景的成功機率一般說來較前散景為高,但還是要注意景深範圍問題,儘量讓被攝物維持在准焦狀態。如果使用的鏡頭焦距較長,拍攝時要多注意現場光線是否充足,以免手震或被攝物被風吹動影響了對焦準確度。除了拍完立刻放大檢查,最好還要能夠多拍幾張,免得回家之後再來懊悔。

燈光美、氣氛佳的後散景能夠自然凸顯主題,因此始終是攝影人中歷久不衰的構圖技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7105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