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巧 理論篇 教你在拍攝中如何呈現皮膚質感 人物攝影的最終呈現

如何在拍攝中體現拍攝人物的皮膚質感,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覺得關於皮膚質感很難一概而論,這是關於到攝影師觀察光、用光、相機的設置的參數的組合、後期色彩的定奪受很多綜合因素影響。結合以上全部的因素,攝影師要表達的就是最終在畫面中呈現出的質感了。

孩子的皮膚質感相對於很容易控制,不關是逆光還是順光,無暇的皮膚只要曝光正確,基本都可以完美的呈現出來,後期只要按著自己的心意稍作美化就可以。我自己覺得在自然光拍攝下,室內的膚質比室外的膚質,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都容易控制很多。因為室內就像光線已經被一個巨大的濾光板過濾,窗口像一個很大的柔光箱,再加上周圍白色環境的反光板作用,膚色既自然又亮麗。而室外就要考慮光線的角度,拍攝的環境,尤其是color cast。比如綠色的森林、遊樂場藍色的滑梯隧道,孩子穿紅色衣服低頭時下巴周圍被紅色的影響,這些情況都影響著一張照片最終的質感呈現。

白平衡也起著至關的決定。過冷或過暖,對於後期的調整都帶來了新的挑戰。而PS越多,對畫質、對細節的損失約大。所以解決一個問題,其實是要從根本踏實解決每一個階段要注意的問題。下面先和大家一起討論幾個例子:

用室內的一張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上面這張是原片,右邊是窗口,外面是陰天,所以房間裡的光線很均勻。這張的膚色基本正確,而且皮膚看起來很真實。

做一個基本的色階對比度調整,讓畫面中的人物更加跳出。此時你如果對色彩敏感,可能會覺得她眼袋處的顏色是自然的偏淡紫粉,這個淡紫粉雖然是她本身的、真實的顏色。但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冷色系,所以我希望這部分的顏色可以和下面的膚色更加接近。

所以我用筆刷把眼袋處的淡紫粉減少了一些,左手邊的眼睛可以做的更細緻一些,融合的時候更自然一些。最後我加了銳化,這裡我多加了一些,為了讓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晰。最終想呈現出來的顏色是真實的、明亮的,好像就在你眼前的膚色。如果孩子皮膚因為冬天而變得有小粗糙,你可以真實的還原這種皮膚,也可以用高斯模糊(或其他你偏愛的模糊方式)來做調整。真實與「塑料」之間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個還是要看攝影師的眼力和功力。絕對不能說高斯模糊選擇百分之多少就可以解決全部的問題,模糊多少、如何呈現,是我們自己的審美決定的。

成人的膚色控制相對於兒童就會比較複雜一些。這個印度女生的膚色其實比這張原片更黑,但是原片的白平衡明顯偏黃了,所以看起來皮膚很不夠輕盈。被這個黃色的白平衡』壓』著,這張上上面孩子那張相比,就少了一種輕盈的空氣感。如果仔細看,也可以看出她粉底的顆粒,而且從她下巴和脖子處的陰影暗部可以看出,反光板沒有打好。如果打好,她的膚色會更加均勻亮麗。這張我為了讓風扇在合適的位置,所以把反光板移動了一下。這個小小的動作,也造成了皮膚質感在前期不夠完美的結果。

拍攝室內的男性相對女性會更容易,因為他們不是那麼挑剔,也沒有厚厚的粉底。最起碼不太用考慮如何補光讓臉色更亮讓粉底顆粒弱化。但是這張明顯欠曝,所以質感基本談不上。

這張是用柔光箱拍攝,由拍攝站著的POSE換為坐著的POSE。但是此時柔光箱是需要再拉低的,所以燈光的高度哪怕是幾厘米的差別,都會給畫面帶來不同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在影棚拍攝還是難度更大的自然光都不要著急,心平氣和的找到你想要的光再下手。

這張照片是PS過的,她的皮膚本身就很好,只是用了基本的曲線對比度等,沒有用模糊功能。合適的燈光位置+合理的曝光+少量的後期,皮膚質感基本可以呈現出來。

女生都希望自己有這樣的皮膚,這張雖然皮膚無暇,但也不算太假。這樣因為用了三盞燈加反光板,所以想不好都難。在後期的時候我沒有使用模糊工具,所以我自己感覺如果質感太假,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模糊工具的過度或者不適當使用造成的。把光線、燈光、曝光這些基本的重要因素掌握好,才是體現膚質的首要手段。

這張是用閃光燈nikon SB900拍攝的,光線對了,後期加一個對比度、一點銳化就可以完成。這樣的皮膚質感,我個人覺得不能用模糊工具,不然質感就被模糊消失了。

這張與上張同樣位置的閃光燈,但是在人物左手邊(我們右手邊)加了一個帶half CTO的閃光燈。可以看出,這個小面積的閃光燈讓人物左臉的質感(或者是一些細微的不完美)比較明顯。這個正是我想體現出的,皮膚真實的不完美清晰質感 + 衛衣帽子的虛化,皮膚質感的體現,如何體現?體現多少?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因為影響的因素有太多,而最終的畫筆還是掌握在攝影師自己手裡。多學習、多觀察、多研究、多練習,有一天你想要的質感,一定會呈現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6926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