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麼控制景深拍出滿意的照片

我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照片:主體清晰細緻,背景卻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光斑,使人眼睛的焦點一下就集中到了相片主體上;或是主體與背景一樣清晰可聞,廣闊清晰的背景使人仿若置身其中。其不管背景是清晰還是模糊,都各具特色,美感十足。各位是不是都十分好奇這些相片是怎麼拍出來的?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剖析剖析。

我們都知道,一張正常曝光的照片,他的主體(對焦點)前後都會有一個清晰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後,景物越來越模糊,攝影術語說這個範圍就是「景深」。主體前面的清晰範圍叫前景深,後面的清晰範圍叫後景深,前景深和後景深加在一起,叫全景深。這個範圍內景物的清晰程度,就叫景深的大小,或者說深淺,而上述背景模糊或清晰的效果,就是由調節景深的大小而來的。

說到景深,就不得不叨叨景深給攝影帶來的影響。景深大小都有它的獨特意義,攝友可根據攝影的構圖要義和環境分布來確定是用小景深還是大景深。

小景深,主體前後清晰範圍較小,它主要是排除各種紛雜色彩的干擾,嚴明主體,其模糊又隱藏著清晰細緻的特質,有時候會令觀賞者產生一種虛無縹緲的夢幻感覺。

(小景深的朦朦朧朧,夢幻感撲面而來)

(小景深是人像攝影中常用的構圖方式,主體嚴明)

大景深,主體前後清晰範圍較大,主要以豐富的內容為拍攝主旨,簡單說,就是以把一大片的風景都收容於鏡頭下為目的。主要適用於風景拍攝。其緊湊的構圖,多樣的元素,給人以「美」的享受。

(大背景囊括山水,山青水秀,除了一個「美」字之外,我已經詞窮了)

(契合主題和環境下,大景深使得人像攝影顯得神秘而又有情調)

景深可以說是一張照片的靈魂,合適的景深,可以讓影像超脫原景。既然說景深這麼好,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究竟如何去控制景深呢?

總的來說,左右景深大小有三個因數。光圈、焦距、物距。在另外兩個因素不變和不超過一定數值下(比如說物距、焦距太大)他們與景深的關係是: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亦成立。

焦距越長,景深越小,反之亦成立。

物距越大,景深越大,反之亦成立。

(至於原理的話,筆者覺得枯澀難懂,就不贅述了,相信大家也不會自己為難自己哦,不過有自虐傾向的可以去拜訪下度娘)

光圈

一般來說,調節光圈來調控景深不會改變畫面的透視和構圖,所以其往往是攝友們調控景深的首選。但是光圈卻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需要藉助一些攝影附件才能有效的輔助相機準確曝光。比如說,光圈太小引起的慢快門,最好需要一個三腳架來固定拍攝,光圈太大則需要灰度鏡減光以免過曝。光圈還會一定程度上影像畫質,因為每個焦段都有一個對應的最佳光圈值(不糾結原理是讓自己快樂的一種方式),光圈偏離這個值越多,其畫質越會受到影響。而且它並不是影響景深的決定性因素。在使用超長焦鏡頭、超廣角鏡頭或對焦距離很近、很遠的時候,光圈能改變的景深微乎其微。

焦距

短焦距鏡頭具有天生的大景深優勢,配合小光圈拍攝,畫面的景深範圍會非常廣闊而清晰,同時,長焦距也能將景深調節的很淺。但是調節焦距來改變景深的話,不經意就會影響到攝影構圖(如視角範圍的改變),這是焦距控制景深最無奈的地方。

物距

物距,即被拍攝物體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景深的深淺是隨距離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決定了它的局限性,有些距離是很難改變的,比如前面是高山或深海,這改變是需要一定代價的。且當你靠近或遠離被攝體時,另外兩個因素--被攝體的大小和透視也發生了變化。攝距太近,透視會過於強烈而導致圖像失真,太遠,則物體形體和線條的表現以及物體之間的表面距離要比近處顯得更小。

講到物距,就不得不講講微距攝影。微距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物距非常小,因而景深也非常小,常要用到微距鏡頭,它往往可以將微小的拍攝對象呈幾倍幾十倍的放大。攝影師常用它來拍攝昆蟲,其效果可以說震撼人心。

除了上述改變景深的因數外,還有一種方法可以獲得大景深,那就是超焦距。很多定焦鏡頭和推拉(單環)式變焦鏡頭上仍然保留了景深表,這為我們運用景深提供了方便,其中也包括超焦距的應用。以135相機上使用這支50毫米鏡頭為例,調焦環下方的就是景深表。紅線指示著對焦的距離,紅線兩邊的數字代表光圈,我們可以發現在景深表上光圈刻度是對稱分布的。相同光圈所指示的分別是景深近屆和景深遠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使用的相機畫幅規格和鏡頭的規格並不配套,比如在非全畫幅的數位相機上使用135相機的鏡頭,那麼在使用景深表的時候就需要經過換算。現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景深計算器APP,我們可以下載到手機上使用。超焦距非常適用於抓拍,在沒有時機調焦時,只要將後景置於無線處,你要抓拍的對象,她,還能逃到哪裡去?

講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激起大家對景深的興趣。

看了以上內容,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光圈、焦距、物距,他們單個的調控景深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實他們各個景深效果,都是可以正負疊加的,光圈不夠可以用焦距拉彌補,反之,焦距太大了可以物距來拉平,我們只要根據三個因數的特性,相互制約又互相補缺,就能將不足降到最小。當然,我三言兩語說的輕鬆,但事實是控制景深是個技術活,你也許要無數次的嘗試和失敗後,才能掌握一二。但不要氣餒,只要持之以恆,你總能拍出你想要的照片。

綜合編輯:品色攝影器材(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6843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