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巧 理論篇 景深VS光圈 如何利用清晰與模糊的概念構圖

清晰還是模糊?

人眼看所有事物都是清晰的,因為我們的眼睛在不斷地調焦並會將許多單獨的清晰印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清晰圖像。因此,只有在靜止的圖像中我們才能看到模糊,但是經過強烈的調整我們會感覺這些模糊是正常的。也就是說,大多數觀賞者都期望圖像中至少能有一塊清晰的區域,使眼睛可以觀賞和休息,同時至少也應有一小塊模糊區域。完全沒有模糊區域的圖像很快就會變得不再迷人,因為貫穿整張照片的清晰很少能夠引起觀賞者足夠的關注;在現實中,一場大雨過後乾淨、清新、無塵的空氣以及飽和的色彩和明朗的輪廓,才會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張照片都必須有模糊的區域,正如清晰聚焦的區域只是作為拍攝的最低要求一樣。完全清晰或模糊的主題效果會非常強烈,具有引人注目的魅力:清晰的照片看起來很真實,而模糊的照片則更具藝術氣息。然而兩者都需要藉助其他有效的構圖方式以及觀賞者感興趣的內容,使觀賞者忽略圖像中清晰與模糊的「錯誤」分配。此外,對於完全模糊的圖像能被接受到何種程度,觀賞者的態度也很重要—一些保守的學院派攝影者常常會將模糊視為技術上的錯誤或者構圖上的缺陷。

光圈值 13

對於沒有明顯模糊區域的照片,還有很多內容可供觀賞者欣賞,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發現足夠多的細節。哪個細節重要、有多重要,都由觀賞者自己決定—這就像一頓自助餐,你可以自己決定吃些什麼。但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些食物都不合你的口味或者食物的供應量遠大於你的胃口。在這兩種情況下你或許期望能有一份每日菜單,廚師已經替你做好了選擇—你只需選擇食物的口味。

光圈值2.8

光圈值2.8

即使完全模糊的照片也有其特殊的魅力,但是它並不一定符合每位觀賞者的口味。在有針對性的錯誤對焦時,請確保圖像中沒有清晰的元素。任何情況下,圖像效果都是抽象的、匿名的、普遍的以及難以辨認的。面對這樣的照片, 觀賞者不會欣賞很長時間, 因為照片中缺乏清晰的區域作為錨點。

光圈值4

景深預覽鍵

為了保證儘可能明亮的取景圖像,拍攝時單眼相機的光圈要完全打開,並且在按下快門釋放鍵或者景深預覽鍵時光圈要符合攝影者預先設定的值。景深預覽鍵可以讓攝影者在實際拍攝前就能直接在相機取景器內對景深進行判斷,同時按下此鍵後射入相機的光線會減少,從而使取景器中的圖像變得更暗。因此你可能需要經過一些練習才能輕鬆地判斷景深,然而景深預覽鍵無疑會很快成為你對景深進行預測時的有力助手。

大景深

將圖像中清晰與模糊的部分統一在一起,可能是這種構圖方式最常見的方法,攝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照片的首要主題或者圖像氛圍對這兩者在照片中占據的區域進行衡量:較多的清晰區域需要較大的景深,而較多的模糊區域則需要較小的景深。前者能夠表現主題和環境的所有細節,只有很少的部分是模糊的,圖像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可以辨認的。

光圈值5.6

對大部分區域都清晰的照片來說,我們要運用其他的構圖方式來給觀賞者留下這樣的印象:這種完全的清晰其實是攝影者有意識、有針對性選擇的風格,而不是由於失誤或者極小的相機傳感器以及較大的景深造成的結果。

光圈值11

對那些具有豐富細節和充滿樂趣的圖像來說,大景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模糊區域的細節會消失。在傳統意義上,旅遊、建築和城市景觀照片都屬於這一類。

景深區域較大的照片看起來非常真實、細節豐富,並且能夠讓觀賞者的視線在其中長久地「漫遊」,因為圖像沒有給眼睛提供明確的聚焦點。這種情況可以使觀賞者有一種開放或者不確定的感覺,因為攝影者沒有對圖像進行明確的清晰度劃分。

光圈值4

這種效果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圖像的主題:如果照片足夠有趣並能夠使觀賞者著迷,那麼照片的清晰度就恰到好處,比如時尚攝影或美容攝影就屬於這種情況,此外還包含各種植物的風景照以及純粹的留念照。在景深極大的照片中,輕微的過度銳化會使整張照片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使其散發一種高層次的、技術上的刺激和魅力,從而吸引觀賞者的注意。

相反,具有較大信息空白區域的照片以及主題相對較小而環境色彩或圖案較醒目的照片則需要較小的景深,以降低這些區域的視覺優勢。

上面這張照片正是因為景深才會有此效果—觀賞者的眼睛會從一個細節轉移到另一個細節,這樣他們就能看到的每個角落。這樣的場景能夠深深地吸引觀賞者。

光圈值2

光圈值2

景深較小時,觀賞者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模特的眼睛上,這樣的照片看起來非常主觀(上圖),而在模特的雙眼處於同樣的拍攝距離時,右圖卻實現了均勻的圖像效果(下圖)。

如果您喜歡我們推薦的教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6803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