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為什麼你覺得拍的不錯卻沒人給你贊?!
其實還是要看理解的方式,以個人來說,現在幾乎所有作品的根基全部建立在塞尚的藝術理論上,並且有意或無意的在模仿古斯基的風格。藝術史跟其他歷史好像不太一樣,其他歷史的經驗有可能會過時,但是藝術史中沉澱下來的文化和審美的確直到今天都沒有過時。你看希臘的帕特農神廟,至今將近三千年了吧,可是那種審美依然是現代建築無法替代的東西,多少建築還在模仿...
所以呢,個人認為藝術史更偏向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幫你理解美術。舉例來說,一般人看蒙德里安的格子畫第一個想法可能就是我靠這什麼玩意,藝術家的世界真心不懂。話說回來也確實不懂啊。但是這些看似簡單的構圖與色彩背後的影響你們是否看到了?這裡面大有文章,你不讀藝術史這些東西很難了解到。
攝影也是一樣,看下面這幅作品:
古斯基的萊茵II
我們直接來俗的,這張照片值多少錢?
答案是430萬美元。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幅作品產生高價值的原因
首先,作者通過後期把河邊的工廠和行人之類的「雜物」都消除了。牛逼的地方就在於,你要做假相,才能得到真相。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你們看到的,河畔的原貌嘛。
其次,原作的尺寸是190 cm × 360 cm,用大畫幅膠片拍攝。當你站在如此大的畫面前的時候,一定會被震撼到,因為每個細節都清晰的展現在眼前,如同身臨其境。
現階段,那些色彩無比絢麗,後期無比暴力的糖水風光大行其道。我曾經試過在某網站上傳過一張這樣的風光片,三天之內被點了1000贊。就是下面這張,拍攝於死海
如果滿分是10分,自己給這張作品打分只能打到3分撐死了。但是大眾至少給它打了7分。
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或者是什麼別的藝術作品,價值與高度的體現就在於是否在某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你看,我上面提到的這些,不管是希臘神廟,或是蒙德里安的格子畫,亦或是古斯基的萊茵II,都在一個時間跨度內對人類的某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神廟演變成了一種建築風格,蒙德里安的構圖常常出現於包浩斯建築的設計中,而古斯基的作品呢,非常超前,目前對傳統的攝影理念有一定的衝擊。
總而言之,作品好不好不不是靠別人點讚說了算的,而是你是否對自己拍攝的東西有一種深刻的理解,是否能夠闡述某種感受。
==================================================
粗略的說,攝影師的功力體現於幾個層次:
1. 技術,技術是創作的基石,在此不多說
2. 審美,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表達方式會使作品看起來與眾不同,但是審美是一種私人物品
3.對拍攝內容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題主的作品中很難發現成系列的作品。也就是說,作品太散了。如果關注過比較專業的攝影比賽你就會發現獲獎的作品大多是成系列的組圖。例如索尼世界攝影獎,分為業餘組和專業組,業餘組獲獎為單張,而專業組無一例外的都是組圖。
4. 對攝影史的理解,或者對藝術史的理解。當下很多攝影師技術水平很高,審美也不差,但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攝影史和藝術史,所以這些人大多數永遠停留在了攝影愛好者這個level
然而,為什麼要了解攝影史?回想下你在學校學語文的時候,為什麼要讀古文,為什麼要讀別人的文章。攝影史對於個人作品的意義就在於,自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拍,並且這些照片中的概念是什麼。同時,當看過許多名家的作品,並且了解創作過程的時候,就算是長了見識。
補充說明:
有人對這種攝影層級的劃分有異議。那麼不妨在此談談它的來源。
以下為我的評論原文:
「其實這些個level,在學徒之前,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歷程,也是見證身邊成長起來攝影師的足跡,至於學徒之後的評價,則是閱讀大師們的經歷後的一種能總結和想像。萊茵II、格子畫這種作品從不懂到懂也是有一個完整的過程,不懂的時候是不明覺厲,懂了之後頂禮膜拜。跟周圍的朋友交流也大致都是這麼一個過程。有實踐,有親歷,於是不能強行裝逼。」
很多人對此感到不適可能是因為這種層級跟他們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衝突。可能按照這個尺度來評價和自我評價有出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