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照時,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困惑——在一眾拍攝對象中,該如何選擇拍什麼,捨棄什麼。

拍照,有的時候也是在和自己的貪慾作鬥爭。
覺得什麼都好看,什麼都想拍,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
但最後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回看往期大家給旅行君發來的照片,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拍攝風景的時候,你看到兩個三條水流,就將它們都拍了進來:

讀者:孤帆
拍建築的時候,每一棟都是那麼漂亮,就將它們都拍了進來:

讀者:挑戰者
拍人文的時候,形色人物各有不同,就將他們都拍了進來。

讀者:匆忙客
想拍個極簡,你也會覺得,三個窗戶一個都捨不得放棄,而忘記,丟棄了「極致」的「簡」,根本就不算是極簡。

讀者:隨緣Ming
這些照片的問題出在哪裡?
讀者255的留言,其實很有代表性:

手機拍的,右邊的樹其實很礙事,但是截掉了整個畫面又不是特別好看,求解。
其實很多人在拍完了照片,修圖剪裁的時候,都會產生困惑:明知道一個東西不應該存在在畫面里,但剪裁之後和原圖對比,又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猶豫之間,選擇了放棄修改。
看吧,這就是「貪慾」。
如果你當初拍攝的時候,就沒有把那棵樹拍進來,在後期的時候肯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猶豫。
這也是旅行君經常叮囑的,拍照時,就要明白自己究竟要表現什麼。漫不經心的前期,就會造成後期困惑。
正好最近在整理土耳其旅遊的照片,在修熱氣球的照片時,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借著這些照片,旅行君跟大家分享四點心得。
1
只為一個主角服務
這是最基礎的原則,拍照之初,你就要有這樣的意識。
在前期拍攝時,就要試圖用鏡頭,去找到你的「主角」。

這樣的照片是最簡單的,因為畫面中的主體四周,並沒有其他的干擾物。

所以,在後期時,只需要對顏色進行修改,就可以出圖。
2
要分清一個與多個的關係
而更多的時候,畫面中的元素,是很亂的,那麼,你就要做到第二條,要分清「一個與多個的關係」。
只為一個主體服務,並不是說就要排除其他客體。而是要讓客體和主體,相得益彰,讓觀看者,能夠分清主次。
比如拍攝的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清晨,光線並不好,熱氣球之間很難區分主次。

那麼,旅行君在拍攝的時候,就要去尋找差異性。
點火的熱氣球,顏色上會比不點火的更鮮艷,那旅行君就將焦點放在它的上面。
原圖是這樣的:

主體確定之後,在後期,我有兩個剪裁思路,一個是居中豎著裁(黃色),一個是橫著裁(紅色)。

豎著裁,最保險,因為只有一個主體。
但旅行君最後選擇了橫著裁,原因在於,除了一個主體,在畫面右側排比的幾個熱氣球,尚未升空,擠在一起,和單獨的主體能夠形成對比,起到了活躍構圖的作用。
3
舉棋不定的時候,做減法
這張照片,也很有代表性:

很明顯,旅行君想表達的是熱氣球升空的壯觀景象。按理說,自然是數量越多越好。
但在後期的時候,對於數量的取捨,卻讓旅行君犯了難。
原圖是這樣的:

兩邊的熱氣球究竟要不要。
大多數人可能會這樣裁:在去掉右側黑邊的同時,儘量保留畫面中的熱氣球數量:

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左側的熱氣球無論是從大小還是位置上,對於主體都是有著干擾的。
所以,旅行君決定將兩側的熱氣球都剪裁掉。形成了這個版本:

如果不看原圖,你同樣會覺得這個畫面中的熱氣球數量較多。
還是那句話,畫面中的一切元素都要為主體服務。
舉棋不定的時候,做減法,正確的機率,會更高。
4
不完整比完整更有感覺
很多人拍照,都追求大而全,但這未必是正確的。
看一張照片:

兩個特點,線條感、畫面簡潔
那原圖呢?

原圖有錯嗎?其實也沒什麼錯。主體也挺清楚。但是,和剪裁之後的照片相比,卻顯得過於平庸。
再看一張:

這張照片,看看原圖:

也是截取了畫面中的一部分。
固守成規,能讓你的照片無比正確。
但那就太沒意思了,不是嗎?
喜歡本篇文章
感謝轉發支持
註:本文授權轉自 手機相機攝影技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