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手有聽過前輩說「噪點好高」嗎?通常在高ISO下拍攝圖像的噪點就越明顯,這可能是每個數碼攝影人必鬚麵對的問題,但這問題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早於菲林攝影年代,底片顆粒向來都與圖像效果共存。及至數碼攝影時代,攝影人亦有多種方法處理圖像的噪點,令圖像噪點可加可減,接下來,就跟大家介紹多種處理圖像噪點的方法!
什麼是噪點?
數位相機的噪點抑制能力向來是評定相機優劣的元素之一,噪點較多的圖像會被評為素質較差;較「乾淨」的圖像則被認為素質較好。事實上,數碼影像的噪點(Noise)看上來跟菲林上的顆粒(Grain)十分相近,但骨子裡頭卻是兩碼子的事。數碼影像的噪點是無可避免的,就算攝影人蓋上鏡頭蓋拍攝,圖像仍會出現若干噪點;當攝影人使用高感光度拍攝圖像時,噪點就更明顯。相機進行長時間曝光,圖像會出現另一種噪點──熱噪點(Hot Pixels)。大部份數位相機都提供兩種減噪功能──高感光度減噪功能(High ISO Noise Reduction)及長時間曝光減噪功能(Long Exposure Noise Reduction),以減低噪點對圖像的影響。
高感光度噪點
▼像拍攝星河時使用高ISO,有時看起來圖像問題不大。
▼但當放大後會發現噪點可能十分明顯。
高感光度噪點是攝影人最常遇到的噪點,使用高感光度拍攝圖像時,圖像暗位部份會出現一些色斑及顆粒,而且銳利度會下降。高感光度噪點可分為明度噪點(Luminance Noise)及色彩噪點(Chroma Noise),明度噪點通常是圖像中的灰階雜質,令圖像看上來不夠幼滑;而色彩噪點則是圖像中純色部份出現雜色的情況,通常是洋紅色或綠色。
為何會有高感光度噪點?
每部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其實只有單一感光能力,亦多是相機的最低感光度,而所有較高的感光值,其實是將原定的電子信號放大,以「提高」相機的感光度,同時噪點亦會被放大。
長時間曝光噪點
長時間曝光噪點其實就是熱噪點,當感光元件長時間運作(例如長時間曝光),感光元件的溫度會提升,圖像或會於固定位置出現光點(熱噪點)。基本上,當曝光時間超過數秒時,熱噪點才會出現;要是曝光時間越長,熱噪點就越明顯。由於在相近的拍攝環境下,熱噪點的出現位置是相同的,因此這種訊噪較容易處理。
感光元件影響噪點
影響相機噪點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相機片幅(感光元件)的尺寸。為減少高感光度所產生的圖像噪點,感光元件所接收的信號必須盡量「純淨」,而提升感光點(Photosite)的噪點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方法,就是使用較大面積的感光點。越大的感光點,能夠接收愈多的光子(Photon),當進行信號放大(Amplification)時,感光點仍能保持較高的噪點比。
於低光環境下,感光點只能接收有限的光量,面積較細小的感光點的噪點比會較低,圖像的噪點亦較明顯。除感光點大小影響圖像噪點外,感光點的排列密度亦會影響圖像的噪點多寡。當感光點吸收光線時、感光元件通過電流後會產生熱力,這些熱力會增加噪點的產生,要是感光元件上的感光點排列密集的話,散熱能力相對地會較低,圖像便有較大機會產生噪點。
換句話說,同是1,200萬像素的感光元件,135全片幅的感光元件的感光點由於較APS-C格式相機的大,相機的圖像噪點表現理應較好。另外,同是APS-C格式的感光元件,相比起1,600萬像素的相機,1,200萬像素的相機感光元件的感光點排列密度由於較低,其圖像噪點理應較少。當然,新型號相機的感光元件技術及圖像處理運算,在處理圖像噪點上也多有較佳表現。
▼同是APS-C感光元件,但16MP圖像的訊噪較12MP的輕微,原因可能在於感光元件技術及圖像處理運算。
隨機噪點
隨機噪點是信號背景所產生的訊噪,其位置及分布皆是隨機,即使一個全黑影像也會出現。利用數位相機內置或數碼影像軟體的除噪點功能,可改善這種圖像噪點的情況。
長時間曝光除噪功能
長時間曝光所產生的熱噪點會影響圖像素質,但由於熱噪點的出現位置是固定的,因此相對地會較易處理。大部份可作長時間曝光的相機,都設有長時間曝光除訊噪功能,開啟後相機會於曝光後,以相若時間進行除噪點。事實上,相機是在製作相同曝光時間的全黑圖像,透過這圖像,相機能找出熱噪點出現的位置,藉此去除原圖像的熱噪點。
長時間曝光除噪點功能的缺點,是攝影人於每次曝光後,必須等待多一倍時間,或會阻礙攝影人連續拍攝。由於在相近的拍攝環境及曝光時間下,熱噪點出現的位置是相同的,攝影人可待整個拍攝流程完成後才拍攝全黑圖像,並在後期使用軟體,將全黑圖像跟原圖像整合,去除熱噪點。
高感光度除噪功能
數位相機內置的高感光度除噪功能,能夠有效地去除圖像的噪點。這次我們找來一部APS-C格式、1,200萬像素的中階數碼單反,並以ISO 6400感光度拍攝圖像,從中比較於不同程度的高感光度除噪功能下,圖像噪點表現如何。
▼此圖像以30秒曝光拍攝,並沒有啟用相機的長時間曝光除噪功能。我們另行拍攝了一個全黑圖像,並使用軟體去除原圖像的熱噪點。
NR功能影響連拍能力
數位相機在執行除噪功能時,或會影響相機的連拍能力,因此如果攝影人要於低光環境下高速連拍圖像的話,建議關閉相機的除噪功能。
(左)現在的數碼單反及數字輕便相機都設有減噪功能,以提升圖像的素質。
(中)沒有開啟除訊噪功能,圖像較RAW轉JPEG柔和。
(右)開啟除訊噪功能後,訊噪會較輕微,同時圖像顯得較幼滑。
(左)採用「標準」除噪功能後,圖像更見「滑淨」。
(右)圖像雖然沒有噪點,但畫面不少細節已經失去。
後期處理圖像噪點
▼如音樂會等低光環境下拍攝,可能大家少不免用上較高ISO拍攝。
有時攝影人受環境限制,不得不使用高感光度拍攝圖像。由於相機內置的除噪功能會為整個圖像進行處理,這或會令攝影人希望保持細緻的地方失去層次。事實上,不少軟體都提供好用的除噪功能,攝影人若希望去除噪外,同時保留圖像細節,大可於拍攝時先關閉相機的除噪功能,然後在後期為圖像進行噪點處理,以下編輯部就為大家介紹多個處理圖像噪點的方法。提提大家,除噪是進行圖像銳化之前的重要步驟,否則銳化後的噪點會更明顯!
TIPS:放大圖像至100%或以上,無論使用PHOTOSHOP預設的減噪功能,或是以下介紹的方法,攝影人緊記要先將圖像放大至100%作察看,這樣才不會錯誤估計噪點的情況。
▼如夜間拍攝維港等風景,如果沒有使用腳架,可能只好以安全快門下以高ISO手持拍攝。
▼但放大後天空部分噪點明顯。
去除色彩噪點
Photoshop設有「去除斑點」功能,攝影人可直接使用,這可助攝影人往後處理圖像的色彩訊噪。以下則是另一種方法,大家也可參考一下。
1.於Photoshop開啟圖像,並選擇「圖層→複製圖層」以復製圖層。
2.選擇被複製的圖層,然後選擇「濾鏡→模糊→高斯模糊」,將雜色模糊掉。
3.接著,將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顏色」,這時可看到部份雜色被除去。
去除明度噪點
除去色彩噪點後,攝影人可使用Photoshop的「減少噪點」功能),或以下方法除去明度噪點。
1.於Photoshop開啟圖像,並複制多一個圖層。
2.提取被複製的圖層,選擇「濾鏡→模糊→表面模糊」,進入介面後,調校當中推桿的數值,直至獲得理想的柔化效果,但留意別太過份。
重疊照片除噪點
天文攝影常會使用疊相技術作除噪用途,由於高感光度噪點的出現位置是隨機的,因此軟體需要透過分析及處理多個圖像,再以疊合的方法減少圖像的噪點,這個方法十分管用,但要留意主體必須是靜態物件。
1.先拍攝需要疊合的圖像(3至5個),留意拍攝前先關閉相機的高感光度除噪功能,以獲得最多圖像細節。此外,亦要確保每個圖像的曝光、白色平衡一致。
2.除了市面上疊相專用軟體外,Photoshop也能做到相近效果。將圖像置入Photoshop內,選擇所有圖層,再選擇「圖層→自動對齊圖層」),將所有圖層對齊。
3.為了將多個圖像疊起來,我們需要調校各圖層的「不透明度」。為令每個圖層有等份的疊合,例如將圖層1的不透明度設為50%;圖層2則為33%;圖層3為25%;圖層4為20%。
營造菲林粗糙感
有人為求圖像「幹乾淨淨」而費盡心機,卻有人認為圖像「粗粗地」才有質感、菲林味。Photoshop可為圖像除噪外,亦能為圖像增添顆粒,配合增加對比度等後期處理技巧,就可為圖像增添多少特色!
1.於圖像中開啟圖像,接著選擇「圖像→調整→黑白」將圖像轉換為黑白,調校推桿改變各種顏色的調子。
2.為提升圖像的對比度,可選擇「圖像→調整→曲線」,進入介面後拉出S型曲線。
3.接著為圖像增添噪點,選擇「濾鏡→雜色→增加雜色」,於介面內點選「單色」,再調校推桿的數值。
4.最後,將整個圖像作輕微的模糊化,以營造菲林圖像的顆粒效果,方法是選擇「濾鏡→模糊→高斯模糊」,稍微模糊圖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24382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