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學】攝影人可能都遇過的煩惱,低光攝影有甚麼要注意?告訴你6個解決麻煩法!

還有一個月左右就到盂蘭節了,各位「見鬼勿O嘴」(小編按:原來不經不覺這句「經典」說話已經是8年前的事了……)的攝影朋友準備好晚上去哪裡探險和拍攝了嗎?在光線不足的地方下拍攝遇上的煩惱,可能你和我都試過,影像曝光不足、對焦難對、ISO調高導致雜訊明顯,真是隨口都說得出一些低光拍攝下常見的問題。小編初學攝影就試過盲目將一部中價相機的ISO推高到12800來遷就高快門和小光圈(手持拍攝),以為問題不大,結果可能大家都猜想到影像會是怎樣的了。好吧!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和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以往的經驗,就此分享個低光攝影的麻煩解決方法。

ISO可適當推高!

ISO真的不能推高嗎?

當然不是。但大家要先知道自己對雜訊的接受程度,一般來說,小編平時手持拍攝音樂會等題材,用上ISO 3200都覺得沒有太大問題(當然回家將圖片放大後還是會發現明顯雜訊,要用修圖軟體「減一減」雜訊)。另外,小編又建議大家使用135片幅相機來拍攝,當然這樣說好像「阿媽是女人」,不過每粒像素愈大,所產生的雜訊就可能較少。

▼盲目將ISO推得太高,會令雜訊明顯,但其實高ISO也並非「洪水猛獸」。

小編tips:

一般ISO愈高,相機的感光元件CCD/CMOS對光線的敏感度愈高,而ISO愈高,相片質素愈低,反之亦然。但在低光拍攝情況,如果大家沒有腳架,只能使用安全快門的數值拍攝,只好將ISO提高,以增加CCD/CMOS對光線的敏感度,令相片的感光推高,補償了天然光線的不足。不過ISO愈高,相片會出現愈多訊噪,令相片變得粗糙。因為曝光還牽涉快門的快慢及光圈大小,想減少訊噪對相片質素的影響,可使用相機的Auto ISO功能,那麼相機會因應快門及光圈的設定值而自動調整至最低的ISO,令影像質素更佳。

▼為相機設定「自動ISO感光度範圍」,就不怕用上「過高ISO」了。

現今的數位相機,無論是用哪一個曝光模式(如P、A、S、M),大部分都可以選用AUTO ISO,即自動的感光度。例如在使用快門先決模式 (S-Shutter Priority)時,所選的快門已超出鏡頭光圈可配合的範圍,無法得到準確曝光時,包括過光和過暗,取景器內的光圈數值會閃爍提示。要解決這問題,便可以利用相機的自動ISO功能,即ISO A或Auto ISO,視乎不同相機,自動感光度範圍會由ISO 100-25600,甚至更高,但ISO愈高,雜訊就會愈明顯,即畫面會愈粗糙,質素會較差。

▼拍攝者要衡量自己的相機高ISO時的雜訊表現,在畫質與ISO間取捨。

雖說自動ISO也可以向下自動調整,假設在十分光的環境下,又用了十分大的光圈,快門還是超出了最高極限時,也當然只有調細光圈這方法;自動ISO的應用,基本上用於低光環境,或經常在變換不同光度場景時應用,目的是要確保獲得一個較穩妥和不易造成手震的快門速度。所以,相機生產者也致力在這方面改進,除了自動ISO的範圍設定外,很多相機已新增一項「最低快門速度」設定,例如可在1/250至1秒內設定一個最慢的 快門速度,當光度不足時,相機會保持至某一快門值,並使用更高的自動 ISO,這便可避免了因為快門過慢造成手震,令畫面鬆朦。

▼轉換場景時,若忘了把ISO值提高,就會因光線不足令快門變得極慢,所以使用自動ISO(Auto ISO),可以自動提升感光度至若干程度。

例如你所使用的鏡頭是28mm,快門最好在1/30秒或以上,相機便會因應測光的數值,必定保持快門在1/30秒或以上,一旦光線不足,ISO值會自動上調,維持曝光準確。有了快門速度的最低設定,也讓AUTO ISO能於戶外光線較充足的環境運作,例如你使用長鏡拍攝雀鳥,不想快門速度過低,也可利用自動ISO 來確保快門夠快,可是這也可以透過S模式來到,但如你同時想光圈保持不變,又要快門不變,當然也可以M曝光模式配合自動ISO來做,故此現時在自動ISO的快門速度項目設定上主要還是傾向讓用家設定較慢的快門速度。

▼即使身處低光環境,只要為感光度設上限,相機便會調節,以保障畫質。

只要明暸了AUTO ISO的運作,其實以上便不會混淆的,總之就是要讓拍攝時顧慮更少,更靈活和快速。有時從室外走進室內,光線突然轉暗很多,如忘了把ISO值提高,就會因光線不足令快門變得極慢,所以使用自動ISO(Auto ISO),可以自動提升感光度至若干程度,然後快門便有機會轉為較快,減少因手震造成模糊。

腳架是必需品?

2. 沒有腳架怎麼辦?

由於黃昏過後光源相對弱,故需要長時間曝光,當中會使用較慢的快門,可能由1/20秒至30秒,甚至更慢,視乎拍攝需要。而攝影人如果使用的快門低於鏡頭的安全快門,或者手持拍攝時間過久,可能會出現手震情況,令相片模糊。因此,建議大家使用腳架穩定長期曝光。另外提提大家,使用三腳架時記得關閉鏡頭防震,你可能會問:「防上加防,不是更好嗎?」,其實相反會「正正得負」,令清晰影像變朦!

▼有腳架當然「拍攝方便」。(但攜帶可能不便……)

當我們沒有三腳架在身時,只能手持拍攝,但要確保快門速度有多高才能避免手震影響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大家可以參考安全快門,即(1/焦距)秒,意思是大家要看看自己所使用的鏡頭焦距,例如用300mm鏡頭,那麼它的安全快門就是1/300秒,500mm就是1/500秒了。不過,安全快門只是一種經驗而已,並非不是規則,不會萬試萬靈,還有很多因素會帶來影響,例如主體的移動速度愈快,快門也要增加,不是單純用安全快門來處理。

▼有些場合未必可以設置腳架,要手持拍攝的話就要留意安全快門。

不過要留意的是,安全快門只是一種參考,提醒你手持拍攝時快門速度不應低於這個數值,大家還要根據主體的移動速度來決定提升比安全快門更高的快門數值,讓影像有更「Sharp」的表現。而不是說你使用30mm的鏡頭,快門就一直保持使用1/30秒,然後才發現自己的照片模糊掉。

▼就以新公布的Nikon 105mm f/1.4鏡頭為例,安全快門下不應低於1/125秒。

如果你使用變焦鏡頭的話,安全快門又要怎麼算呢?大家應該用鏡頭的最長焦距來計算,例如24-70mm鏡頭,安全快門就是1/70秒;70-200mm鏡頭,安全快門就是1/200秒。不過,安全快門只作參考用途,因應不同人和拍攝不同主體,需要用上的快門速度也不一樣。

小編tips:

當然帶備三腳架會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如果大家沒有腳架,也盡量將相機擺放在固定位置,如欄杆、石頭、椅上等,或者將身體靠向牆身、欄杆位置,讓身體更穩定拍攝。這些方法減少曝光時出現的移動,令影像更清晰細緻。另外,攝影者也可用遙控操縱快門,進行拍攝,同樣有助穩定地長時間曝光。說來好像很簡單,實際要怎樣做呢?

無腳架下方法1:利用相機帶

當你購買新的相機時,都會隨機附送你一條機帶,有些用家也會為其美觀或紀念性,而購買不同款式的相機帶繫上。相機帶的作用除了可以把相機掛在身上、肩上或頸上,當你沒有腳架的情況下,也可以透過相機帶令你當下的拍攝更穩定。只要把相機帶套在頸上,然後雙手拿著相機時,用一點兒力向前拉直,使相機帶被拉扯著。這個時候拍攝會因為雙手向前用力,從而令上下左右的搖晃減少。

▼你知道利用相機帶能使拍攝更穩定嗎?

▼把相機帶套在頸上拉直,就能做到穩定效果

無腳架下方法2:把雙手手臂夾緊

第二個秘技可以同時用在第一個方法上,就是當你拍攝時,把你的雙手手臂往身體夾緊。這樣會使你雙手的震動減少,令鏡頭出現更少晃動。你更可以和第一個方法混合使用,令相機在前後及上下左右的震動都減少,只要適當運用,豈不是做到五軸防震的目的嗎?

▼手持拍攝時雙手夾緊

▼Sony對a7II的五軸防震示意圖

(影片截圖:https://youtu.be/svbUXedWsbA)

▼以下是方法的教學影片:

無腳架下方法3:

用繩穿起快拆板

最後一個秘技就需要事前準備一條長度約1.5米的繩子,以及底座螺絲能穿起繩子的腳架快拆板。繩子長度其實視乎用家及拍攝的高度,而快拆板則要選擇可以在其底座螺絲上能把繩穿上。在繩子繫上快拆板後,當你進行拍攝時,先決定好拍攝高度,然後用腳把繩子緊緊踩在地上,使繩子拉直。這樣可以減少相機在各方位的搖動而造成的鏡頭晃動。用繩穿起快拆板再踩在地上,其目的與第二個方法最後提到的,與第一個方法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你也可以把三個方法都同時結合起來使用,不知道效果會比相機本身的五軸防震有更佳的效果嗎?

▼把繩繫上快拆板

▼把繩的一端踩緊在地上

▼用力扯緊繩子再拍攝

全開光圈無有怕?

3. 光圈有大用大?

小編身邊不少朋友都有一支50mm f/1.8鏡頭,因為往往價錢較便宜,的確可能是每位攝影師都值得擁有的一支鏡頭。有些鏡頭甚至有f/1.4等更大的光圈值,讓鏡頭的通光量增加,某程度上的確有利低光拍攝,但光圈真的要「有咁大用咁大」嗎?例如人像攝影時,有人可能強調淺景深,於是就大光圈開盡來拍攝,但大家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拍出怎樣的效果,有時景深太淺,可能你對焦到眼睛、鼻子,但臉部以下的頸等位置可能已經模糊掉了,大家要先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怎樣的效果,而非一定要「光圈有咁大用咁大」。

▼大光圈下有機會對焦到頭,但手已經模糊了。

一般風景拍攝的範圍相對大,要前景到遠景都清晰可見,必須用較小的光圈(f/8以上)以取得最闊的景深,但小光圈的通光量不如大光圈,快門在設定上就應該更慢,不過拍攝人像也可使用大光圈(f/1.8-f/5.6)拍攝前景的主體,使用影像的淺景深突出主體。

▼低光拍風景還是用腳架和小光圈吧。

我們尤其低光拍攝風景照片時,往往需要用上小光圈來讓景深變深,使遠距離的景物都能看得清,但這就代表通光量減少,令我們需要用上慢快門來補救,所以我們才強調三腳架的重要性,讓大家可以在低光環境下也能使用小光圈來拍攝風景。

▼天涯鏡的焦距廣

小編tips:

此外,大家又要留意自己的鏡頭是否「恆定光圈」,舉例說通常天涯鏡就並非恆定光圈。天涯鏡顧名思義,就是「一支鏡頭走天涯」,由廣角18mm到長焦段200mm都可以容納在一支鏡頭上,但在沒有「恆定光圈」下,意味著廣角和長焦段拍攝時可用的最大光圈值會分別改變,例如鏡頭上標明3.5-5.6的話,就表示使用廣角拍攝時最大光圈可為f/3.5,但使用長焦段拍攝的話光圈會自動縮少至f/5.6,在拍攝上可以說是便利,也可以說是局限。如果大家在晚上要用大光圈拍攝的話,就要盡量要鏡頭「最wide」的焦距來拍攝了。

▼並非全部鏡頭都有恆定光圈,大家要留意。

手動對焦有其重要性!

4. 有自動對焦還要手動對焦?

很多鏡頭都有AF自動對焦,小編初初學攝影時都有問過這個問題:「AF自動對焦那麼方便,為何還要用MF手動對焦?」雖然小編覺得手動對焦在使用上的確比自動對焦麻煩得多,但仍然有其必要性和實用性。例如有時候場地燈光太暗,就算你用肉眼清楚看到拍攝主體,但舉機半按快門時,卻發覺相機無法對焦,就算怎樣按都無法拍照嗎?

▼低光環境下手動對焦更實用。

小編tips:

其實自動對焦相當依賴現場環境的光線,在低光低對比的環境下,相機自然無法準確對焦,甚至讓你錯過拍攝的時機。小編經常負責拍攝音樂會,舞台效果千變萬化,而且表演者經常會做出各種動作,但兩者並非一直共存。當你找到一個絕佳的拍攝瞬時間,才發現因為燈光不足而無法對焦時,立即使用手動對焦就可以解決問題。

▼有些專業級單反相機都強調低光拍攝下的準確對焦。

另外不少相機例如Canon EOS 1DX Mark II、Nikon D5都以低光環境下準確對焦作為賣點,不過未必人人都有錢(至少小編沒有……)。因為學會用手動對焦,在低光環境下拍攝十分實用。

圓點合焦提示及提示音

這是單反都有的功能,當你進行手動對焦時,請留意觀景器下方那一列資訊,一邊半按快門一邊扭動對焦環,當你合焦成功時會顯示圓點及會發出「嗶」一聲提示。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鏡頭沒有電子接點的話是無法與相機連繫對焦資訊,所以是沒有合焦提示的,那你就需要更換裂像或磨沙對焦屏才能更輕易的使用手動對焦,當然如果你的鏡頭是原廠鏡頭就沒有這個問題。

Canon單反的智能觀景器,可以看到右下角那一點就是合焦提示。 裂像對焦

裂像對焦方式是菲林相機年代留下來的技術,在裂像螢幕當中有個圓圈,然後有一條45度的斜角線。當你的斜角線對準一個垂直物體的時候,如果焦點是不準的,那麼那條垂直線將會成裂開狀態。手動對焦是只要你對著主體扭動對焦環直至你看到那條本來分裂的直線癒合成一條直線的時候就是對焦成功。現在的數碼單反若要使用裂像對焦則要另外更換裂像對焦屏,值得一提是現在的無反則設有數碼裂像對焦。

富士的數碼裂像對焦。Photo : Fujifilm

以下是Fujifilm官方示範裂像對焦的短片:

峰值對焦

峰值對焦是無反相機所具備的一種對焦方式,其原理是將畫面對比度最高的區域用高亮的方式顯示出來,而且用家可以調較峰值的顏色及光亮度。特別是現在的用家都愛用手動鏡轉接在無反機上,而使用峰值對焦就可以快速精準地手動對焦。

花朵周邊的白邊及花莖的白點就是中焦的位置。Photo : Fujifilm ▼以下是Fujifilm官方示範峰值對焦的短片:

5. 閃光燈、反光板和LED Panel有用嗎?

昏暗的環境,相信可能會令部分攝影師卻步。除了增添曝光上的困難,相機自動對焦功能更幾近報廢,讓人頭痛不已。小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解決方法: 包括使用LED Panel,即使有少許光都可以方便大家修圖「救回作品」,但如果低光上作品曝光嚴重不足,就「神仙都難救了」!還有「頭燈」,這裡大家在黑夜中「探險」就不用手持電筒了,兩隻手比較閒可以方便工作。此外,大家又可以使用外置閃光燈上的自動對焦燈(AutoFocus Illuminator)。

▼低光環境下如果現場容許,可能不少攝影師都會帶備閃燈。

為何要轉折地借用閃光燈上的自動對焦燈,而非直接用機身的對焦輔助燈?兩者不應混為一談,前者入侵性較低,但更準確!因為它能投射出紅光,加強對比,讓相機更易識認及對焦。再者,通常置於鏡頭上方,相隔幾吋,能避免被長鏡頭阻隔。

▼其實閃燈另一個目的是可以令低光下對焦更準。

或者有些攝影朋友都不明瞭它的用途,甚至不懂啟用這功能。然而,在煙霧彌漫、光源不穩的情況下,單靠相機的對焦輔助燈,根本難以對焦。因此,也別寄望在一片漆黑下能有所表現。粗略估計,巧用閃光燈上的自動對焦燈,能使對焦準確度從50%躍升至約100%。即使要舉機抓拍,亦非難事。一般來說,Nikon和Canon出產的外置閃光燈,都支援這項功能。如果你要另外購買閃光燈,就要注意,部分平價閃光燈並無這項功能,購買前務必查詢詳情。

▼依賴相機本身的內置閃燈,低光環境下有時未必滿足到拍攝需求。

之後,先確保相機在適當的對焦模式,能支援自動對焦燈。以單反為例,在「連續對焦模式」下,不能啟用自動對焦燈,所以要預先轉換成「單次對焦」。再者,要設定對焦點。由於現時相機的對焦點較多,把焦點設在中央位置,有助自動對焦燈運作。然後半按快門,相機開始自動對焦的同時,紅色的自動對焦燈自會投入運作。如果你為AE-L / AF-L按鈕設定了自動對焦功能的話,它們同樣可協助你啟用對焦輔助燈。只要允許相機對焦時發聲,「中FO」(focus)與否,一聽便知!籍此功能,你無需依賴觀景器,更容易做出抓拍等動作。

▼不過有些場合如演唱會、博物館的確不宜使用閃燈拍攝。

小編tips:

對於風景攝影而言,低光拍攝的話使用三腳架和慢快門可能就可以解決曝光不足的問題了。不過,對拍攝人像的朋友來說,總不可能依賴長期曝光去拍攝會動的模特兒吧!這時閃光燈就大派用場了!但內置閃光燈作用有效,大家需要拍攝人像的話還是使用外置閃光燈比較好。不過如果大家要拍攝音樂會、博物館等不能使用閃光燈的場合的話,還是使用高ISO吧。

▼伸縮柔光箱流動性高

另外提提大家,由於閃光燈在直射時,會引致光暗相當強烈,容易出現深沉的陰影,影像會較生硬,所以大家可以嘗試學會柔化光線。做法包括反射閃光,也就是將光線射向牆壁之類,再反射向主體,好處是光照柔和,容易操作。但麻煩之處,是需要有牆壁之類的反射平面,而且平面要光滑雪白,否則會形成偏色及光照不均勻。我們還可以直接在閃燈上加上柔化光線的工具,大家最常用到的往往是隨燈附送的白色柔光罩;而市面有不少各式各樣的道具,例如半透吹氣泡、白色擴散板、小型柔光箱,效果各不相同。這些柔光工具主要是擴散閃光,令其擴散地照向主體,減少直射的影響。

6. JPEG定RAW?

由於RAW檔比JPEG保留更多影像細節,後期又可修改細節,影像的曝光值、白色平衡及消除訊噪等,因此建議大家使用RAW檔拍攝。不過大家亦要留意,一張RAW檔照片的容量比一張JPEG要大得多,要將照片傳到電腦的話需要更多的時間,甚至對記憶咭容量都有更高的要求。低光拍攝下JPEG檔經過壓縮,如果大家拍攝風景的話,有些太暗或太光的位置未必可以簡單在修圖上通過調整亮度等拉回來。

▼要拍攝RAW的話就買一張容量較大的高速記憶咭吧。

小編tips:

如果大家要應令大量的拍攝工作,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修圖技術的話,當然在拍攝上JPEG檔會比較方便。但是,如果只是拍攝幾張風景照片,就不要偷懶了!設定RAW檔拍攝不但讓修圖上提供更大的空間,而且大家以後發現照片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都可以隨時將RAW檔拿出來再修改!不會影響影像的質素!另外,大家在拍攝時不妨多使用連拍,希望「總有一張中」吧,這樣修圖時也不用太辛苦去將照片「起死回生」了!

▼JPEG經過壓縮,修圖空間某程度上受到限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1964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