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攝影科技進步越來越迅速,新一代數位相機擁有更多先進的功能,讓我們有了非同以往的攝影體驗。雖然如此,但現在並沒有任何一台相機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攝影師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有許多要求又似乎是有點吹毛求疵的,以下我們羅列了9個關於攝影器材問題,快看看你有沒有這樣的苛刻要求吧!
一、不是全畫幅就是遺憾!
全畫幅的取捨一直是一個迷思,有些攝影人相當執著於追求全畫幅,我敢保證在你身邊的攝影師朋友中,十有八九都是這樣。到底為什麼呢?追求更好畫質?追求更大的淺景深?如果是這樣,那麼135全畫幅也不是你的終極選擇,不要忘記,如果你的想法是底越大越好的話,我們還有比135片幅大很多的120中畫幅、4×5大畫幅等等啊!
其實,選對的器材才最重要,而不需要只著眼於畫幅的大小,它不應該成為我們選擇工具時的障礙。許多情況下,ASP-C畫幅對於普通的攝影愛好者已經足夠用了,我們可以還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花在旅行上。
二、像素永遠不夠多!
和追求畫幅很相似,有些攝影愛好者也會執著於相機的像素夠不夠高,許多剛入門的新人更甚,關於器材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相機多 少像素的?」
似乎像素越高相機越好,結果就是無止境地盲目追求高像素。的確,像素愈高的話,圖像細緻度都會更高,或者說放大之後的細節保留會更加豐富。但你真的需要那麼高的像素嗎?我相信只有極少數人會列印成實體照片,大多數人只會將作品上傳至網際網路,更何況許多攝影或社交網站都有圖片大小限制,像素高了還得手動壓縮。
假如只是使用電腦螢幕觀看,2400萬像素的圖片已經是4K顯示屏解析度的3倍了,肉眼真的看得出來差別嗎?
就算參加比賽都不用不著列印一張8×10相片,那麼即使有三、五千萬像素也意義不大,就算給你有一億像素也沒辦法用盡它,那就何必太糾結於追求高像素呢?還是那句話,放棄追求高像素,可以省下許多錢去做別的事情。
以150ppi的解析度計算,列印24×36寸的大照片(展覽級),也只是需要3600×5400的照片,即2000萬像素左右,如果想自己計算,可以點擊【計算器】。
三、鏡頭成像必須足夠銳利!
請先思考一個問題:鏡頭中央比邊緣清晰,或者說鏡頭邊緣的解析度較低,你會不能接受嗎?
很多攝影新手不了解「像場彎曲」的概念,所以經常誤會或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時候圖像的邊緣解析度總是不及中央銳利,以為是鏡頭出問題,或歸咎於鏡頭的光學素質太差,然後以為換一支更高級的鏡頭就會沒問題,但結果問題依然。其實只要了解到所謂「像場彎曲」的問題,知道光線在進入感光元件時,光線的進入角度與距離就有差異,角度愈大、距離愈遠的話,差異就愈大,所以我們會看見圖像的四邊就算是在同一個焦平面上,其表現都會不及中央位置,要像整個畫面一樣銳利的話真是強人所難。
但部分鏡頭透過特別設計或特殊鏡片,會盡力矯正圖像四邊的光學表現,但也很難百分百相同,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收縮光圈增加景深範圍,可以進一步將圖像的四邊與中央的解像表現拉近。
很多人拍攝這個圖表以測量鏡頭的銳利度,其實,除了微距鏡的設計要求平像場用於平面翻拍,很多鏡頭都不是平像場,而是弧型的,根本不可能以一個平面去測量;有人測出邊緣四角較模糊就覺得鏡頭的邊緣不銳利,這是忽略了鏡頭的物理原理。
退一萬步來說,大部份照片的主體在中央,邊緣都是脫焦範圍,這樣的邊緣有多銳利真的重要嗎?
四、連拍中的自動對焦也得準確!
近年的數碼單反,廠商經常強調相機的連拍和追焦能力越來越強,拍運動、鳥類等題材都一流,其實許多用戶會產生誤會,以為只要按快門就必定能拍到,結果連拍二、三十張,有好幾張失敗了就以為相機有問題,因為對焦系統太差等等。的確,相機是有能力應付這些題材,但並不代表永遠百分百成功,不可能張張對焦準確,有少部分情況失敗也很正常。
要了解數碼單反的追焦連拍功能,連拍方面基本上一定可以達到要求,然而追焦方面,未必能百分百準確,原因是在追焦的時候,相機並不是預知主體下一刻的位置或焦距,而是靠預測和計算的結果,由於只是預測,所以必然有機會出錯,就會造 成追焦不准,尤其面對速度、動作變化大的主體,計算上就更難預測。以我們的經驗覺得,如果追焦連拍準確度有八九成的話,已經相當理想了!
其實,從狗狗的頭部到尾部這麼深的範圍,什麼相機也不能確保12fps每一張都足夠清晰,想提升對焦準確度?縮小光圈、提高快門、握持更穩定些,這才是提高畫面清晰度的重點!很多時跟相機無關。
五、WIFI、NFC、GPS一應俱全!
越來越多的相機開始具備WiFi/NFC/無線遙控/GPS等技術了,感覺上大家都需要這些功能,沒有的話會總會讓人遺憾。是不是這樣呢?但很明顯,未來的發展上無論用不用得上、需不需要這些功能,肯定都會漸漸成為相機的基本配備功能,就像以前單反沒有Live View功能,到現在已是必不可少的功能,雖然沒有了以上功能,相機依然能夠拍攝,而且真是很少用得到這些技術,但它很可能已經成為相機選購的一個篩選條件。
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更沒有完美的影像,但偏偏會有些攝影愛好者追求畫質要如牛奶般絲滑,極度討厭用高ISO拍攝,一眼也不想見到那些噪點顆粒。其實,這些由高ISO所造成的噪點與膠片年代所見到的顆粒,真的不容存在?有時,這些粗粒也可以是一種味道,我們看看大衛·漢密爾頓或森山大道等殿堂級攝影大師的作品,那些粗粒表現更成為了他們的創作元素之一,沒有了這些粗粒的話,反而會失去了他們的風格。一味地追求潔淨的畫面是不是太單調了呢?
這是膠片時代ISO 800的彩色負片效果
這是數碼時代ISO 800的成像效果
很多攝影朋友或新手在購買單反時,都會配上相機手柄,有沒有這個必要呢?
手柄主要有兩大用途,其一是增加拍攝的續航能力,因為手柄通常可放入兩枚電池,但一般來說你真的需要長時間拍攝?拍攝環境真的不容許你換電池?不是的話,那麼手柄的用處並不大。另一個用途是方便拍攝豎幅作品,例如人像拍攝,有人覺得用直度手柄拍攝會比較舒服,其實也見仁見智,因為相機在加上直度手柄之後會明顯重很多,長時間使用也會很累。
就我觀察,最大的用處應該是......裝X而已。
鏡頭是否一定要大光圈,也是令很多人疑惑的問題。如果是在膠片時代,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是有需要的,尤其是使用長焦 距鏡頭時,由於更依賴提升安全快門速度來維持拍攝的穩定性,所以大光圈是必要的,如果沒有更多光線輔助的話,這幾乎是唯一的方法。
但數碼年代呢?其實很多人都心裡有數,明白相機對於大光圈的依賴,已經明顯減低了,原因包括我們有強力的防震系統,還有素質越來越好的高ISO表現。所以在現代來說,大光圈鏡頭的最大作用,就是提供淺景深效果,而如果不追求淺景深的話,其實更應該選擇小一些光圈,讓鏡頭體積小一些,攜帶和使用上都更輕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1900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