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界上著名的建築攝影師,就一定要提到來自美國紐約的Scott Frances。作為一位在建築攝影和生活攝影領域都享有極高聲譽的大師,他的作品常常會成為各大知名雜誌的座上賓。近日,Scott Frances接受了建築及室內設計網站Curbed的採訪,並在採訪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建築攝影心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拍攝建築物或室內空間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難的事。說它容易主要是因為相比起人像和動物等具備自我意識和生命的運動拍攝主題,建築物通常都是靜止不動的,這樣一來攝影師對於拍攝主體的掌控力就要強得多;說它困難則是因為建築物本身是將某種人為邏輯隱藏其中,如果我們無法讀懂建築,也就無法用恰當的視角和手法傳達出建築的精髓。
說起世界上著名的建築攝影師,就一定要提到來自美國紐約的Scott Frances。作為一位在建築攝影和生活攝影領域都享有極高聲譽的大師,他的作品常常會成為各大知名雜誌的座上賓,像是《建築文摘》、《名利場》、《紐約時代周刊》以及《啟程》,而包括蘋果前總裁賈伯斯、好萊塢演員珍妮佛.安妮斯頓等名人的居所也曾被他拍攝過。近日,Scott Frances接受了建築及室內設計網站Curbed的採訪,並在採訪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建築攝影心得。
說起自己與建築攝影的緣分,最令Scott難忘的還是上世紀戰後美國現代建築崛起的時期,那時他還是個居住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斯圖文森鎮的孩童,那時城市的居住環境和建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年輕的Scott被迅速發展中的現代城市景觀所深深吸引,於是他萌生出了探索紐約建築的想法。得益於自己電影理論專業的背景,Scott習慣於以廣角鏡頭的視角和全景照片的方式觀察各種建築,除此之外,他還十分留心建築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以下是本次採訪的主要內容。
Q: 你是如何開始攝影的?是什麽因素促使你去拍攝建築題材?
A:我在大學時主修的是藝術與電影理論專業,而我的攝影生涯則是從做攝影助理開始的。而且相機的技術和機械結構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因為在此之前我還做過一段時間的自行車修理工。至於為何要拍攝建築,我要說的是像Breuer那樣的現代建築,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說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所以說建築對我具有不一樣的意義。
Q: 你是如何來解讀自己的風格的?
A: 我非常沉迷於使用自然光進行拍攝,並且喜歡光線穿過建築物表面的瞬間。與此同時,我喜歡去強調和傳達建築物的空間感,而全景式的構圖則是我常用的方式之一。作為一名電影理論專業的學生,電影化的視角或是廣角,例如2:1或3:1的比例佔據了我作品中的絕大部分。用這種方式拍攝可以讓照片看起來像電影畫面一樣,人們的眼睛會不由自主地在畫面中遊走。
Q: 你通常會使用何種相機和器材?
A: 我使用數位相機,這樣我就能夠透過後製將不同的照片合成在一起。我通常會對同一場景進行三次曝光,一次針對高光部分、一次針對陰影部分、另一次則針對中調部分,這種方式能夠展現出建築物最好的一面。此外,我現在使用的是一部Canon 5D Mark III相機,以及移軸鏡頭、17mm和24mm廣角鏡頭。我作品中的90%都是用這些鏡頭拍攝的。
Q:有沒有什麽建議和竅門提供給讀者來幫助他們提升建築攝影技術?
A: 對於建築和室內攝影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要盡可能多地消除鏡頭帶來的各種畸變,如果必要,我們甚至要果斷採用裁切的方式。其次在室內拍攝環境中,最好採用腰平取景的方式,將相機放在自己腰部的位置。如果採用的是常規的眼平取景方式,被攝物體就會處於相機下方的位置,而這會導致畸變。最後,理想的狀態是光線從相機後方、側方射入,盡量避免陽光直射。雖然這些訣竅看起來簡單,不過一旦運用得當,我們的照片就會有巨大的不同。
Q:室外拍攝的最佳時間是什麽?
A:一天之中光線最美麗的時刻就是日出後的兩到三個小時,以及日落前的兩到三個小時。這些時間就是所謂的「魔幻時間」,此時室內室外的光線最為平衡,拍攝出的建築物照片效果最好。
Q:對於拍攝用於分享在Instagram上的建築攝影作品有什麽建議?
A:我是Snapspeed應用程式的信徒,這個由Google開發的免費後製軟體能夠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它能夠帶給你很多樂趣,並且給予你難以置信的創意空間。
Q:對於那些想要成為專業建築攝影師的人您有什麽建議?
A: 坦白說這是一個糟糕的職業,我並不推薦它。我現在已經57歲了,並且深入該領域長達24年。當時室內和建築攝影尚未普及,行業裡的競爭並不激烈,所以我才能夠迅速地建立起聲望。然而看看現在,這個職業簡直太熱門了,每年大學都有數以千計的攝影專業畢業生,而這個行業根本無法容納這麽多人,現在每周都有一些藝術學院的學生來敲我的門,但我認為他們中能夠把攝影作為一生事業的人是鳳毛麟角。我告訴他們,如果你真的想要幹這一行,你首先需要跟隨你的內心。然而,僅僅五年之內,現實就會讓你屈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1612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