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拍技巧:低光環境下如何拍好人像?

電影攝影中,光線照度水平在100燭光/英尺以下,統稱為低照度。而人們生活的各種室內環境基本上都處於這樣的低照度光線裡,人眼最舒服的光線,也在這個低照度範圍內。

然而,我們今天所談的「低照度」,並不涉及嚴格的學理定義。低照度光效不只是一種理性的概念,也是一種感性的感受。本文將探討幾種典型的「低照度」拍攝環境,希望給您的拍攝實踐帶來幫助。

製造反差,調和色彩 先來看一個例子:

這個場景其實很不起眼,在大理城郊路邊的小河溝,水面上幾乎長滿了水葫蘆。傍晚8點多,當時的太陽角度已經很低了,光線從背面柔和地勾勒出一條條樹幹。助理在畫面左側兩棵樹中間,用閃光燈和反光傘模擬斜射進來的晨光,照亮人物。同時在女孩的背後放了煙,模擬出清晨水氣蒸騰、霧氣裊裊的感覺。

△ 光圈:f/1.6,速度:1/1000s,焦距:85mm,ISO:500

低照度光效,往往能給影像帶來生動而富有神秘感的獨特韻味,運用得當能夠更好得烘託人物,展現意境,表達情緒。攝影師Jack擅於在平淡、柔和、灰暗的氛圍裡製造出畫面的對比,其核心原則不外乎兩點:製造反差、調和色彩,同時還要控制好取景器內點、線、面之間的關係。下面,攝影師將為我們分享其具體的低照度拍攝處理手法。

1、利用人工光實現「戲劇真實」 照片首先要有明暗關係。我個人很偏愛在環境光線有反差的時候拍攝,晴天我會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去拍,如果是陰天就要根據所處環境的特點,嘗試用燈模擬出有反差的環境光。

談到低照度,就必然談到攝影師對與自然光效的追求。而用燈最忌諱的是,畫面的明暗和反差太突兀。閃光燈的使用要結合自然光,遵循自然光的規律,要與自然光融為一體。我所追求的是讓人物和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渾然天成,人物在環境中必須要舒服。

所以攝影師一定要學會「模擬真實」。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經說過:「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那在周邊環境不理想時,我們就是在模仿理想狀態,實現一種趨向真實的光效。很美、很真實,像是自然光,但又比自然光多一點藝術性。 下圖是大理洱源縣的茈碧湖,傍晚8點左右,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整個世界都顯得格外寧靜。我讓助理站在畫面左側的拱橋上,用一盞低色溫Led燈照亮人物,同時也打亮了身後的樹幹,模擬出最後一抹夕陽的韻味,這也是在古典風景油畫中常常能看到的光線處理手法。

△ 光圈:f/4.5,速度:8s,焦距:165mm,ISO:500

夕陽時分,在日本京都的東山。當時天色已晚,夕陽的餘暉勾勒出景物的輪廓,氛圍很好,但自然光已不足以將人物照亮並突顯出來,於是我在人物身後藏了一盞閃光燈,從日落光的角度順打,模擬夕陽的感覺。

△ 光圈:f/3.2,速度:1/400s,焦距:116mm,ISO:160

重慶有很多老房子,我很喜歡找這樣的地方拍攝,別有一番味道。房間裡的兩扇百葉窗很有特點,我讓女孩位於兩扇窗子都能照到的位置,從畫左的窗外打了一個低色溫Led燈,模擬夕陽照進來的感覺。其實如果天氣足夠好,這扇窗是會有夕陽照進來的,可重慶絕大多數時候都處在漫射光條件下。

△ 光圈:f/1.8,速度:1/640s,焦距:35mm,ISO:200

2、巧用色彩,突出亮點 除了 利用光線製造反差,打破平淡的暗調環境外,攝影師還可巧妙運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來襯託人物,表達情緒,突出主體。一個優秀的婚紗攝影師必須對色彩有強烈的敏感度,並擅於運用色彩讓畫面更具藝術美、更吸引人,更主要的是以此傳達出一種信息、情緒或氛圍。

拍攝時還要考慮到光源色溫對色彩的影響,隨時觀察、善於分析不同光源的特點。利用環境中不同光源色溫的差異來實現畫面的冷暖對比,也是一種常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 拍攝地點位於日本京都小倉山二尊院,當時是陰天,環境光線和人物服裝都比較平淡。我想添加點色彩進去,讓畫面更生動。這把紅傘調和了蒼涼、陰冷的環境色調,使畫面形成了絕妙的反差,突出了人物。

△ 光圈:f/3.2,速度:1/500s,焦距:200mm,ISO:250

這是在重慶周邊一個廢舊的廠房裡拍攝的。想要表現紅色,最好選擇黑白基調。我利用曝光組合把環境壓得很暗,用閃光燈照亮人物,紅色在破舊的輪胎裡會顯得非常生動。我將燈頭的焦距設為200mm,且燈離人物盡量近一些,這樣較窄的光線角度就能確保集中照亮人的上半身。

△ 光圈:f/8,速度:1/800s,焦距:24mm,ISO:200

3、嘗試用慢門展現動靜相宜 較暗的拍攝環境提供了嘗試慢門攝影的絕佳條件,不用在鏡頭前添加灰度鏡,就能獲得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除了 要在畫面上控制好明暗反差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營造動靜對比來實現獨特的意境韻味,豐富畫面,增加趣味性和藝術感。

通常人們習慣把1/30秒以下的快門速度稱為慢門攝影。慢門,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通過速度的差異營造出畫面上的虛實對比。拍好慢門的關鍵在於:慢和穩。想要使用慢速快門拍攝,手持幾乎是不可能的,三 腳架是必不可少的,若條件允許,最好再有一根快門線,這將更有利於保持拍攝過程的穩定性,確保最終畫面的清晰度。

提供這種「低照度」感受,並不等同於用功率較小的光源進行光效設計。用燈來實現低照度效果,能讓暗部的細節更加豐富讓畫面更加細膩,對於攝影師控制畫面的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京都郊外的山林裡。傍晚十時分,天色已黑,照度較低,這時稍稍收縮光圈就很容易實現慢門效果,讓瀑布呈現霧化狀態。用閃光燈邊緣的光照亮人物,起到柔化和補光的效果。製造一定的反差,但一定要在可控範圍之內。後期處理時稍稍壓暗了地面,提亮了瀑布和人物。

△ 光圈:f/14,速度:2s,焦距:56mm,ISO:50

模擬古典油畫風格的注意事項

1.製造明暗關係。與中國畫大都採取平光的處理手法不同,西方古 典油畫非常注重畫面的明暗關係。所以在拍攝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製造反差,在後期還要強化這種明暗關係,但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能失去暗部細節。這種畫面往往暗部佔較大比重,且暗部細節豐富。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色彩風格。另外油畫的色彩豐富,特別是寫意、印象派的油畫,色彩的處理非常平順,接近真實,沒有特別鮮明的色彩衝撞,以軟調為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代派油畫則大都色彩誇張)。我們在選景、用光時,特別要注意畫面的色彩過渡不能突兀,處理好畫面的色彩對比、過渡、調和,才能拍出有油畫藝術氛圍的照片。

日落後,在京都的八坂神塔附近的小街道,當時人突然多了起來,熙熙攘攘的,很有生活味道。於是我決定用慢門將形色匆匆的人群虛化,形成一種虛實、動靜對比效果。那時天還未黑,路燈已起,天光和地面平均光的光比大致相當,色溫差異很大,這個時段拍攝很容易拍到色彩舒服的冷暖對比效果。

△ 光圈:f/4.5,速度:1.3s,焦距:50mm,ISO:160

4、尋找有效的環境光源 我喜歡觀察環境,不斷去尋找那種能拍出有質感、有明暗調子的場景。我最擅長的就是找「拍攝點」,用眼睛一掃就能看到畫面拍出後的效果,環境、角度選好了,人物的安排和設計也就變得很簡單了。

對於光線條件不好的低照度環境,找光就變成了首要任務。常常你覺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場景,也許就只是點個燈、開個門、拉個窗簾,在畫面中就會完全不同。此時畫面中都是恆定光源,肉眼可見,畫面就在這,把人物合理地安排進去就行了,只要人物的情緒、感覺能夠融入這個環境就好。此外,還要隨時觀察、分析不同光源的色溫,特別是當室內光線情況較為複雜的時候,就要逐一分析,環境內的各種燈光、各種電子顯示螢幕的光、透過門窗照射進來的太陽光等等,控制好它們的比例以及呈現形式,這樣才能使畫面的光線不凌亂。 清晨新娘化完妝後,在酒店的房間內拍攝的,純現場環境光。當時是陰天,背景中的窗子透出的室外光線色溫較高,此時可以利用色溫的反差製造色彩的對比。人物的受光完全來自於畫左兩盞低色溫的檯燈,柔和地勾勒出新娘的面龐,輪廓、線條很漂亮。在環境光的作用下,色彩過度柔和,形成了油畫般的色彩和質感。

△ 光圈:f/2,速度:1/50s,焦距:35mm,ISO:1250

這也是因為拍攝找到的一所重慶邊上的老房子,下午純自然光拍攝,我將木門稍稍打開一道縫,利用照射進來的光從側面照亮新人。側光有利於表現人的輪廓、形體的立體感,所以此時人物的姿態設計很重要。

△ 光圈:f/1.6,速度:1/125s,焦距:50mm,ISO:800

5、「暗」中玩玩「結構主義」 暗環境中,往往更容易突出亮的元素,除了主體人物之外,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光影參與到構圖中。用光來把握畫面的結構和層次,盡可能剔除掉干擾主題的成分,化繁為簡,利用線條和框架等有趣的構圖樣式,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增加畫面的空間節奏感或是起到引導視線、強調重點的作用。這種解構主義的構圖樣式很好得避免了大場景畫面的鬆散和無序,拍攝的關鍵在於,營造畫面秩序感的同時,還要突顯並成功塑造好人物。

在光線的作用下,線條才能得到突顯,結構才能更加明晰。光影就是最有力和有效的手段。需要強調的是,補光時要綜合考慮明暗兩處的受光情況,控制好反差,否則會造成暗部的層次損失過多或亮部曝光過度。以不破壞周圍的環境氣氛為先決條件,並註意不在畫面上留下任何的瑕疵紕漏。 京都西北方向的山林裡,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這種干很直的樹。畫面右側有自然光照過來,剛好照到這片林子,淺色的樹幹被陽光映得很亮,土壤和葉子都很深不反光,所以顯得比較暗,於是形成了這種線條感很強的畫面效果。新娘站在很陡的山坡上,助理在畫左用閃光傘照亮新娘。

△ 光圈:f/4,速度:1/800s,焦距:140mm,ISO:200

這是在巴厘島,新人舉辦婚禮的酒店拍攝的。左邊是舉辦迎賓酒會的宴會廳,右邊的通道大概是通往後廚或倉庫的,我當時覺得從這個角度拍很有設計感。瓢潑的大雨,讓畫面變得有情緒和靈性,加上地面的反光,讓最終的畫面很有質感。新人很有表現力,我在他們身後加了燈,以突出主體。

△ 光圈:f/2,速度:1/50s,焦距:35mm,ISO:1250

6、剪影,留給人們更多聯想 有時環境光照度不足,很難表現人物細節。此時,我們不妨將主體人物直接處理成剪影或半剪影,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畫面的藝術效果和想像空間,還能使主體元素得到突顯和強化。拍攝時,需要注意的是測光點的選擇。剪影的樂趣也不只在於人物的輪廓和背景環境的展現,你可以發揮想像力,將影子「放大」,像是下面這張照片的「水幕電影」效果。 日落時分,在紐西蘭格雷茅斯的海邊。海灘中間的大礁石,奇特而壯觀。我在拍攝時做了很多嘗試,也會用燈去給人物補光,想要多一些表達方式,更豐富地去展現。此時,絕對不可錯過的就是剪影效果,這種畫面往往會給人更大的聯想空間,看似細節少,實際上蘊含的信息量更廣。

△ 光圈:f/3.2,速度:1/800s,焦距:175mm,ISO:100

這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城市廣場噴泉,我想要利用光和影來實現「水幕電影」的效果。於是我讓新人站在噴泉後面,燈放在人後面,不斷調整燈的位置和角度,以獲得在水幕上的最佳投影效果。還需注意的是,快門不能太快,否則太清晰的水珠會影響水幕效果,剛好有一點霧化最好。

△ 光圈:f/1.8,速度:1/320s,焦距:85mm,ISO:500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1400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