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焦距?
「焦距」是我們拍照的重要元素,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會大大顯響我們照片的構圖。
如何找出鏡頭焦距?
焦距通常會清晰顯示在鏡頭上,一般以毫米(mm)表示,定焦鏡頭只會有一組數字 (如 50mm),而變焦鏡頭則會有兩組 (如 18-55mm),說明該支鏡頭的變焦段(zoom range)。
在實際拍攝上,不同的焦距會影響物體在你照片裏放到有多大,焦距愈長,物件就放得越大,視角越狹窄,而壓縮感較強,景深則越淺。
以這支鏡頭為例,焦距正是上面所寫的35mm-70mm
焦距與視角
當你拍攝一件物品時,鏡頭焦距決定了它在相片中放到多大。焦距愈長的鏡頭,視角會愈窄,於是主體就相應放大了,而視角變窄,在我們看來就像是拉近了與主體的距離,亦即是常常說的 zoom in。左圖簡單地展示了長中短焦距的實際分別。
焦距與透視
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包含了遠近、大小、以及物件和物件之間相對的距離等概念,而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同一件物品,近看時很大,遠看時卻變小了,這就是所謂的透視。在你行近/行遠對目標拍照時,物品在畫面中變大縮小,這就是所謂的透視改變。
「透視」在攝影上來說是一樣強大的構圖工具,攝影者透過選擇不同焦距的鏡頭,來營造出不同的攝影效果。留意右圖畫面最前兩枝的燈距離:
(上圖)在使用廣角鏡拍攝時,視覺上會顯得近距離的燈非常大,而遠景相比下則小得多。
(下圖)使用長焦鏡時,主體和背景的大小比例相差也不會太大。
焦距與構圖
不少人以為,Zoom in 變焦只是為了節省腳力,讓你不用走近物件拍攝,或只是用來拍攝遠距離的事物例如雀鳥之類,事實上不同焦距所造成的透視與壓縮感會帶來構圖上非常大分別。
例如左面的圖片顯示,兩個雕塑在照片上的大小差不多,但是背景卻相差甚遠。上方是用 18mm 焦距走近拍攝,下方則是用 55mm 離遠一點拍攝。結果出來,使用較廣角的上方照片,背景距離主體較遠亦較廣闊,看到的東西亦多;而較遠攝的下方照片,背景拉近了,但視角也縮窄了。
用以下兩幅圖片來比較,左邊是用 18mm 廣角鏡、比較近距離拍攝,右邊則用 55mm 遠攝鏡、比較遠距離拍攝。嬰孩的身型大小差不多,但是頭身比例就有明顯分別,左邊的頭比較大,右邊比例合理正常;而嬰兒床的支架排列亦有分別,右圖明顯較為工整,不過拍攝範圍較窄,左邊則呈擴散狀。可見使用不同焦距得到的視覺效果也截然不同。
18mm
70mm
24mm
105mm
50mm
250mm
我應該使用甚麼鏡頭焦段?
一般來說,人們會用以下分類︰
鏡頭的焦距:一般情況下的拍攝用途少於21mm超廣角鏡,用來拍攝廣闊風景。21-35mm廣角鏡,用來拍攝一般風景35-70mm一般用來拍攝寫實攝影70-135mm中距離人像135-300mm用來拍攝遠處的運動、鳥類以及野生動物
人們通常稱 50mm 為標準焦距,因為它的視角最接近人的眼睛。至於每個焦段要怎樣使用,上述僅為參考,攝影變化可以很多,可不要被數據限制創意啊。
我應該選擇甚麼模式來拍攝?
剛學攝影的你,最常用的攝影模式應該是都是自動模式(Auto)吧!但轉盤上的其他模式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向大家說一下,到底相機的各種拍攝模式有什麼用途,以及背後的運作原理。
機頂轉盤
大部份高階的dc/單反,機頂都有一個圓型轉盤,上面寫著P、A(Av)、S(Tv)、M等多種模式。如果你相機沒有的話,也可以從選單中進行調較,我們就先來說說這四種模式是什麼。
程式模式 (P)
快門自動
光圈自動
ISO手動
P模式(Program AE),即相機用程式自動測光。相機測光後會自動產生一組光圈和快門組合,從而推算正確曝光值。
程式模式和自動模式有點相似,但卻可以讓你控制一些在Auto時無法控制的設定,例如是閃光燈、白平衡、ISO 值、對焦點、測光模式、EV曝光值等的模式。
光圈先決 (A or AV)
快門自動
光圈手動
ISO手動
光圈先決(Aperture Priority)是半自動模式,亦是Auto外最常被使用的模式。光圈先決就是在你選好光圈後,相機幫你決定快門速度。
光圈先決在你需要控制景深時非常有用(通常是固定的物件,你不需要控制快門速度),例如是在大白天拍攝人像,無論如何你都一定要拍到人像的背景朦朧,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光圈先決將光圈開到最大再拍攝了。
快門先決 (S or TV)
快門手動
光圈自動
ISO手動
快門先決(Shutter Priority)模式和光圈先決非常相似,但這模式下,可供你選擇的是快門而非光圈。相機在你選擇快門後,會為你選擇正確的光圈以及其他設定,令曝光正確。
快門速度決定相片的成象是動是靜,是清或濛。如果以上因素在你拍攝時要優先考慮,使用快門先決就沒錯了。如當你拍攝高速移動的物品時(例如是運動員),你可能想選用一個高速快門將其動作凝固。而當你想拍攝例如是瀑布、流水等時,你可能會用一個慢快門,這時候你先設定好想要的快門速度,光圈交由相機決定就好了。
手動模式 (M)
快門手動
光圈手動
ISO手動
手動模式(Manual Exposure Mode),也就是全手動模式。此模式下你可以完全控制你的相機,快門、光圈、白平衡、閃光燈等都是自行設定。
當拍攝環境涉及複雜的測光計算時,人們常會使用M mode進行拍攝。而你要學攝影的話,今天開始使用M Mode吧!透過慢慢的嘗試,可以讓你更進一步了解不同設定組合拍攝出來的相片效果。
情境模式
這些模式按照了不同的情境狀況,預設一些配合相關場景的參數供大家使用。例如拍人像時要用大光圈、夜間人像就要高 ISO 等等。來到第7篇,大家都應該已經對快門光圈等概念有一定掌握,我們就換個角度,說說這些模式背後的運作原理吧。
運動模式
一些相機會稱之為「動作模式」,這模式供你在拍攝移動對象時使用。例如是運動選手、寵物、汽車、野生動物、小朋友時十分有用,運動模式主要是利用高速的快門來凝固拍攝對象的動作。拍攝時,相機會自動調高快門速度、調高ISO,讓你在晴天或陰天下都可拍攝出清晰的運動員相片。
Photo by Oscar Rethwill
微距模式
單眼相機的「微距模式」主要是收細光圈,讓你有足夠景深,拍攝出清晰、而且突出細節的作品,但對最短焦距離並無分別,如果需要真正的微距攝影,須換上指定鏡頭。而小 DC 則可以縮小最短對焦距離,從而更近拍攝主體。
風景模式
這個模式和人像模式剛好相反。使用風景模式時,光圈會收細(f值變大)。整幅相片都變得清晰(所謂深景深,即不會如人像般背景朦朧)。這模式會盡量確保你相片的整個畫面都是清晰。如果你想拍攝一張整個畫面的風景細節紋理都是清晰的相片時,就最好選用這個模式。
而由於光圈被收細,曝光時間可能變久,這時候最好用三腳架來固定相機,避免手震令相片模糊。
人像模式
使用人像模式時,相機會自動選擇大光圈(如 f/1.4 、f/2.8之類,f/值的數值較小,但實際光圈直徑較大),令你相片除目標對象外,背景都變得模模糊糊(所謂的淺景深),以突出人像主題。
夜間人像模式
夜間模式主要讓你在昏暗的環境下拍攝人像。這模式會令你相機的快門變慢,以長時間曝光,去拍攝黑暗中的物件及背景細節。在使用慢快門時,這模式亦會用閃光燈去照亮前景。一般來說,這個模式最好配合腳架使用,不然你就會得出一張前景清晰,但後景模糊的作品了。
Photo by Nan Palmero
自動模式
就是全自動!所有東西都自動,也就是新手模式,學攝影就盡量不要用喇。
其他拍攝模式包括:
全景模式:會連續拍攝多張照片,以併合起來成為一張全景圖。
雪景模式:幫你應付雪地中容易測光錯誤的情況。
煙花模式:助你應付難拍的煙花場景。
小朋友/寵物模式:讓你專注拍攝高速移動的物件,這個模式會令相機快門加速。
水底模式:修正水底拍攝時的色彩誤差及影像變形。
海灘模式: 和雪地模式一樣,供你在光線充足、相機有機會測錯光的情況下拍攝。
室內模式:會調正快門速度以及改變白平衡以配合室內環境。
植物模式:會加強相片的飽和度,令相片的顏色更鮮艷飽滿。
總而言之,如果你已經掌握到「曝光三角」的原理及操作,預設的場景模式於你而言已沒有多大意義,當然不要讓規則限制你的創意與構思啊,要自己多想想,然後拍出心目中的效果。
如何避免手震?
在相機螢幕看上去覺得清晰的照片,拿回家放大一看就發現矇了……避免手震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可以透過技術及器材來輔助。
為甚麼會手震?
手震成因很多,我們的脈搏、呼吸、肌肉收縮、還有你按快門的動作、快門的開合與反光鏡升起等等都會令相機抖動,令相片拍出來不清晰的情況,我們統稱為「手震」。快門速度愈慢,手震就愈易出現。可以看看右方短片的示範。想避免;被手震破壞照片,除增加快門速度,還可以用以下方法改善。
(一) 手持相機姿勢
1) 身體盡量保持緊貼中軸,減少肢體向外伸展。
2) 姿勢要感覺舒服自然,能輕鬆構圖、設定及按快門。
3) 可以的話,盡量藉助建築物、柱子、牆壁以支撐身體。
錯誤示範
手持隨身機 / 無反機 / 使用 LCD 螢幕取景的相機
盡量靠著牆壁、支柱等等。
手持相機的原則大概都差不多,大家可到 Vesnakozelj.com 參考。
延伸閱讀︰
終極防手震影相法
人肉三腳架
射擊技術應用在防手震技巧
(二) 固定相機的方式
右圖展示了三腳架、單腳架、八爪魚三腳架 (右上) 及 Tiltpod腳架 (右下),當中各有優點。最常見的就是三腳架,不少附有水平尺,更可在腳架中軸底吊著重物保持穩定;其他款式則較輕便,易於攜帶,但負重能力及穩定性就會打了折扣,選擇時要小心衡量。
如果手上沒有腳架,把相機安放在椅子上、石頭上、建築物上也是一個方法,但要留心別讓相機掉下來啊。
延伸閱讀︰
如何使用單腳架?
Tiltpod 迷你腳架
DIY 繩子腳架
超輕鬆改裝普通腳架變 iPhone 腳架
(三) 減少按下快門的抖動
當大家按下快門時,其實都會造成震動,以下方式可以有助減少影響︰
1) 可以的話,盡量使用快門線、快門遙控或是 2 秒自拍功能,就能夠避免因按鍵而造成的震動。
2) 如果要用平常的按快門方式,請先吸一口長氣,然後閉著氣輕輕的按下快門;或是相反,把氣呼出後才閉氣拍攝。然後等到快門完全開合,才把手指挪開及繼續呼吸。
3) 高階的 DSLR 會提供「反光鏡預升」功能,以減少拍攝時的抖動。
在坊間的相機器材舖 (例如鴨寮街),通常會有售便宜的副廠快門線 / 遙控器,很值得去購買;此外也有些 App,可讓智慧型手機變成遙控器。
延伸閱讀︰
用耳機當 iPhone 快門線
智慧型手機以 wifi 控制 DSLR
(四) 鏡頭 / 機身的防手震功能
除了改善拍攝姿勢及使用不同拍攝功能外,還可使用提供防震技術的鏡頭 / 機身。例如 Canon 及 Nikon 個別鏡頭會標示著 IS 與 VR,使用時設定為 On 就可以使用;而 Pentax 及 Sony 則是機身防手震,分別是SR及SSS。
防震效能一般以級數來表示,例如四級防震,表示使用有關防震功能後,可以補償四級的快門速度,即是本來達 1/60 秒才達的穩定程度,現在可以慢至大約 1/4 秒。
如何做出「前清後矇」的效果?
不少初學者購買昂貴的相機 / 鏡頭,就是為了獲得「前清後矇」的「沙龍照」效果。其實要做出這種「淺景深」效果並不困難,本篇會詳細講解。
(一) 大光圈
如果你已經讀畢「甚麼是光圈?」的教學,相信已經掌握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要獲得淺景深效果,最直接方法就是使用大光圈鏡頭。一般來說,光圈值低於 f/2.8 左右就可稱為大光圈鏡頭。
右方上圖用的是 f/22 細光圈,下圖則用 f/1.8,背景的虛化程度有極大分別。
大光圈鏡頭昂貴嗎?例如 Nikon 35mm f/1.8 定焦鏡頭,官方零售價港幣二千左右,而二手買回來則大約一半價錢,兼且質素依然良好,如果玩厭了還可以賣出去啊。
(二) 長焦距
焦距越長,景深越淺,即是說焦距愈遠的鏡頭,就愈能拍出背景越虛化的效果。
右圖也是主體清、背景矇的作品,但不要以為這是甚麼大光圈或長焦距鏡頭,這僅僅是最普通的 18-55mm f/3.5-5.6 Kit 鏡,而這照片正是以遠攝端 55mm 拍攝,光圈也僅僅是 f/5.6,但已經有明顯的虛化效果。
所以,就算是使用套裝鏡頭的新手,也可拍出不錯的淺景深效果。
(三) 主體近,背景遠
拍攝時盡可能接近主體,同時又讓背景距離較遠,那就可以製造淺景深效果。
右圖兩張照片都是使用相同焦距,而且光圈也只是 f/4,但是上圖背景是距離不遠的桌面,所以背景跟主體清晰度差不多。但是換個角度,背景變得較遠,於是就會得到虛化的背景。
所以在拍攝時,要留意主體的位置及拍攝的角度,選取得宜的話,就可得到淺景深效果。
補充︰
1) 「前清後矇」只是籠統的說法,「淺景深」則比較準確,因為我們可以製造例如「前矇後清」的作品 (上圖),效果也相當吸引的,很多電影也喜歡這種構圖。
2) 淺景深效果確是很吸引,但這個只是突出主體的其中一種手法,拍攝時應留意自己需要的效果,而不要濫用淺景深,導致影像細節不足。
3) 具備大光圈的變焦鏡非常昂貴,所以一般都建議新手們先試用定焦大光圈鏡頭,不論是 50mm 或是 35mm 都是不錯的選擇,適合新手試用。
如何拍出銳利的照片?
怎樣才可以拍出銳利的作品呢?這篇會作出講解。
為甚麼照片會不銳利?
照片看起來模糊不清,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鏡片質素不佳,加上光學原因 (如衍射及像差問題),導致成像不良
2) 相機抖動 (如手震),出現動態模糊
3) 主體處於景深範圍之外
4) 沒有準確對焦
5) 雜訊太多,影響成像畫質
如何改善成象質素?
1) 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購入更高階的鏡頭,當然價格往往更昂貴 (亦更重)。
2) 可考慮選購定焦鏡頭,它們較變焦鏡成像質素更佳亦更輕巧,缺點是只有一個焦距,並且不能變焦。
3) 拍攝時收細光圈,一般的風景攝影人們會設定為 f/8 – f/11,增加景深,有助整體畫面清晰;一般拍攝時則使用最佳光圈值,通常是最大光圈值收一至兩級,這樣的畫質會較理想;但光圈收得太細,會有衍射問題,影響畫質。
4) 如果情況許可,使用腳架固定相機後,再關掉鏡頭上的防震功能 (如 VR / IS),也有助改善。
如何減少相機抖動?
1) 使用腳架等工具取代手持相機。
2) 使用快門線 / 遙控快門,減少按快門時的震動。
3) 使用相機 / 鏡頭上的防震功能。
大家可以到「如何避免手震?」一文章中參考,已有詳細講解。
怎樣準確對焦?
1) 使用單點對焦,自行選取你想對焦的位置。
2) 使用手動對焦,透過「對焦輔助功能」,亦可增加對焦的準確性。
3) 收細光圈以增加景深,以確保拍攝主體落入景深範圍。
4) 使用「包圍式對焦」手法,簡單來說即是在同一構圖情況下,使用手動對焦,一邊轉動對焦環,一邊拍攝,最終選擇真正準確對焦的照片。
如何減少雜訊?
1) 盡可能選用低 ISO 值來拍攝,如 100、200
2) 使用相機內置的降噪功能
3) 使用後製軟體去雜訊
說起使用後製軟體,大家可以直接以 Photoshop 等軟體銳利化照片,詳情可參考「利用 High Pass Filter 高效無損地銳利化照片」。
總括而言,在充足光線的環境下,例如風光明媚的日間,永遠較容易拍出銳利的照片,而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才是對鏡頭、相機及攝影師水平的真正挑戰。提高作品的畫質是攝影師們都應該懂得的技術,而美麗的照片總是賞心悅目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只顧著讓照片變得銳利,而忽略了照片的訊息,否則再清晰的照片,也僅能顯示鏡頭的質素,而不是攝影師的素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0489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