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本操作 (基本篇-1)

1.怎樣才算「懂得照相」?

你「識影相」嗎?

如果懂得「按快門」就等於「懂拍照」,那有誰不會拍照!?但事實上,很多學習攝影多年的人,一直都不敢隨便承認自己會拍照。

那到底是否要上過攝影課、當了攝影師、拿過攝影獎,才有資格說自己「會拍照」?攝影其實是一種很個人的修為,如果你想「學攝影」的話,首先要明白怎樣才算「學得識」。

拍到好照片 = 識影相?

很多人都是為了拍得好相片才學攝影。但懂得基本操作,又是否等於拍到好照片?用照片優劣來判斷是否「識影相」乃人之常情,但你總會遇上一些異議,例如「甚麼照片是好是很主觀的」或「攝影是運氣先決,不懂攝影的人也可拍到好照片」云云,要肯定自己是否識影相,定義很困難。

我們以相片的三個層次,讓你去了解一下自己將要學習甚麼︰

層次一︰清晰的照片

學攝影,最基本就是有能力把照片清晰地拍攝出來,令受眾能夠透過影像明白你想拍攝的是甚麼,主要元素如下:

1) 曝光正確 - 主體的光暗度適中,讓觀眾看得到拍攝對像

2) 影像清晰 - 沒有手震、影像準確對焦、雜訊量可接受

傳統所謂「鬆郁矇」,正正是拍照大忌,學習攝影的第一步,就是有能力避免這些情況,讓相機在你手中操縱自如。當然有很多極端處境,例如室內光線不足、山上風勢猛烈時如何拍攝?這些就要進一步再學習。

層次二︰可輕易解讀的照片

拍出清晰照片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令受眾明白,你的照片想表達什麼:透過照片,受眾能輕易找到你的拍攝對像、知道你想拍攝的目標、甚至是心裡的想法。照片可被人輕易解讀,一般靠以下兩個技巧:

1) 構圖 - 很多人太過貪心,甚麼都一次過拍下來,也缺乏構圖心思,畫面亂糟糟,所以別人都看不出他們想拍甚麼,也看不到重點。這時就需要透過取捨,突出你想拍攝的主體。

2) 時機 - 注意拍攝的時機,等待影像呈現出你想表達的畫面。例如新聞攝影記者如想拍攝經濟不景氣狀況,一般會在股市指數顯示版前等待垂頭喪氣的人經過的畫面,而不會拍攝在前面興高采烈經過的人。讀者一看就可以感受到相片中的氣氛。

自焚僧人

勝利之吻

阿富汗少女

Bliss

層次三︰有價值,受人欣賞的照片

當你能夠透過技巧,讓人人都看得明你的作品時,下一步就是朝拍攝可被人廣泛稱頌、有價值的作品前進。所謂價值,一般泛指社會大眾欣賞的「人文價值」。例如包含對社會的關注、對美學的追求、對品格的欣賞、對自我的反思等訊息的作品。

這已不是停留於「硬技巧」的層次,所謂「好照片是主觀的」通常也是指這一層,而這種主觀能得到很廣泛的認受性。因為這涉及的是個人信念與價值觀,無法量化,但亦只有這層級的照片,才能流傳到永恆。

怎樣才可以拍出「有價值的照片?」以下有幾種常見方法︰

1) 認清自己人生所關注的對象,然後去拍攝他們。

2) 追隨你所欣賞的攝影前輩 / 大師,學習他們的拍攝方式與哲學。

3) 多欣賞別人的作品,從中受到啟發,然後進行個人創作。

有趣的是,某些「大師級」的作品,有時會推翻前兩個層級的理論,故意鬆郁矇,故意畫面亂構圖,而這些作品之所以依然出色,是因為背後有更高層級的理念。

結論

初學者首先要克服前兩級,當你已經有能力控制影像,然後準備好去挑戰第三層次時,才真正是「識影相」。當然也不要自滿,因為你距離拍出「好照片」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或者你可以憑運氣拍到幾張不錯的,但你已經不再滿足,因為你走上了攝影的「不歸路」。(笑)

當你越走越遠,你會發現很多出色的大師,他們不再受限於器材,而且越玩越廣,由針孔到數碼,由 Polaroid 到 Leica,甚麼都會玩,甚麼都喜歡;也會以欣賞的角度,去看不同攝影師的作品,不會輕易踐踏別人的品味,而是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與眼界。

也可能你會遇上一些師兄,已經不拍照,變了器材控、收藏家、交易員、開箱王,但其實是人各有志、際遇不同,如果你真的喜歡攝影,就更加應該懂得互相尊重,任何領域都有出眾的人才,以謙虛的態度繼續學習,總有天你會成為下一位攝影大師,拍出令人感動的好作品。攝影的世界很遼闊,願攝影能夠為你帶來更精彩豐盛的人生,互勉之。

2. 甚麼是曝光?

一張照片如果連被看到、被辨認也做不到,就不能進一步談美感和價值。「曝光」就是用來說明照片是否能夠被看得見,也是拍照的基礎技術。

何謂「曝光」?

簡單來說,曝光是指相機內的菲林/感光元件接收外界光線,再形成畫面。

如果相機接收光線不足,照片太暗,我們稱之為「曝光不足」。如果接收光線太多,照片太亮,則是「曝光過度」,而能夠恰當地讓影像呈現在照片上,則會被稱為「曝光正確」。

下面是三種不同的曝光狀況:

相機上的曝光設定

曝光不足,太暗了

OK,曝光正確

過度曝光,太光了!

認識曝光三角

曝光設定直接決定了照片的光暗。這設定是由三個條件決定:光圈大小、快門速度以及感光度(ISO)高低,合稱為「曝光三角」,而這三樣設定,除影響進光量以外,各自會影響景深、動態模糊和雜訊。

光圈

控制鏡頭進光量

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

快門

控制曝光時間長短

開啟快門時間越長,進光量越多

ISO感光度

控制相機對光線的感敏度

ISO 越高,相機對光線越敏感

我們將會在「新手攝影50篇」其他章節,向你詳細介紹以上3種曝光設定,是如何影響一張相片,以及能營造出哪一種拍攝效果。

認識直方圖

學懂了何謂正確曝光,拍完照後,你會自行在相機的LCD熒幕上判斷了吧?但有些時候,例如在太陽底下拍攝,你可能會望不清楚LCD上面的相片到底是光是暗。人眼始終並不可靠,回家看相片時發覺相片原來太暗就太遲了,這時候你就可以使用客觀的「直方圖」(histogram) 來分析。

直方圖是一種常用來分析相片曝光狀況的工具,在數碼相片的預覽模式中,一般都會有一頁給你顯示直方圖。

在直方圖中,相機會將一張相片的每個像素由光至暗排列出來,最左是純黑,最右是純白,所以直方圖就是說明,照片中每個灰階各自佔的比例有多少。

上圖的岩石是偏深色,所以正確曝光下,直方圖分布應該偏左。

相反,由於上圖櫻花是淺色,所以主要分布應該偏右。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見,直方圖其實是一個反映出相片光暗分布的工具,因此人們應視乎畫面內容,而判斷光暗分布是否恰當,然後調整相機設定。

認識測光表

現代相機通常內置測光表,當標示指向 0,即為相機建議的曝光值,如果在 + 那邊,即是比建議為光,在 - 那邊,即是比建議為暗。而相機的建議會根據不同的測光模式,而有所變化,至於測光模式則於稍後其他篇章講解。

另外,相機的建議並不代表恰當的曝光,我們仍需要如上述根據個人要求而調整相機。

3.甚麼是光圈?

這篇會講解甚麼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對景深的影響。

什麼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們會用數字表達,數字愈細,代表光圈愈大,數字愈大,光圈相對地較小。像上圖,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們會說f/2.8比f/4的光圈為大,f/16比f/11的光圈為小。

光圈對照片的影響主要有兩大項,一是鏡頭的進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進光量?

我們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當光線強烈時,瞳孔會自動收細,當光線變弱時,瞳孔便會放大,等於相機的「光圈」——當我們把光圈調大,自然可以讓更多光線進入相機,反之亦然。

但什麼時候選用什麼光圈拍照,則取決於你想拍出什麼效果。例如拍照時環境光源不足,我們會使用較大光圈來獲取更多進光量,減低手震令相片矇糊的狀況出現。

而光圈亦會影響照片銳利度及對比度,每支鏡頭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這個光圈值拍攝,可以拍到最銳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 f/4 至 f/8 左右。

Photo by Trevor Leyenhorst

人眼構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線不足的時候,瞳孔會自動放大吸進更多光線,相反在光線充足時,會自動縮細,減少讓光線進入眼睛。

光圈與景深

很多初接觸攝影的朋友,都會對拍出「前清後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著為什麼別人可以拍得出來,自己用同樣的機子跟鏡頭卻拍不出來,所謂「前清後朦」,在攝影中我們稱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著直接關係。

淺景深,景深(相片清晰範圍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範圍闊)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範圍(也就是上圖的「清晰部份」),在我們肉眼看起來清晰的部份,我們會稱之為景深範圍。

「前清後朦」的照片主要是因為「淺景深」,即比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淺主要取決於以下元素:

鏡頭的光圈大小 鏡頭的焦距長短 攝影主體的遠近 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並不會一下子突然由銳利變成模糊,而是逐漸趨向模糊。事實上,由焦點(中間的白色棋子)開始,前面或後面的部份已漸漸開始模糊,只是我們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夠察覺到有關變化。

* 關於第 4 點涉及較複雜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贅,有興趣可參考冼鏡光的撰文

我們這篇集中說光圈和景深之間的關係。

光圈如何影響景深?

光圈越大(f 值越小),景深越淺(前景/背景看上去就像化掉一樣)

光圈越小(f 值越大),景深越深(就是前景/背景看上去比較清楚)

大光圈

f/2.8 大光圈,淺景深 細光圈

f/16 細光圈,深景深

f/1.8 留意後面綠色的棋子,旗盤上的洞以及右上方的白布,景深範圍比較淺/窄,只是在中間的白色棋子上

f/4 將光圈慢慢收細後,遠景亦開始慢慢清楚

f/22 將光圈調到最細,後面的背景亦清楚,因為景深變長

光圈以外其他影響景深的因素,留待另一篇「如何做出「前清後矇」的效果?」來解答。

實際應用

在拍風景相片時,如果想得出整張照片都是清晰的影像,我們會使用廣角鏡頭,把光圈較細,如f/11至f/16左右,再以超焦距拍攝。

如果想利用淺景深突出主體,把光圈較出最大,如f/1.4至f/2.8左右,再把主體放在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將可以得出最淺的景深效果。

4.甚麼是快門?

有時我們會發現照片因手震而模糊,又或看到一些有趣的攝影效果,如馬路光軌、天空星軌、特別的光塗鴉等,原來全與相機快門有關。

什麼是快門?

相機快門跟光圈一樣,同樣是控制光線進入相機的元件,而快門是以時間來控制入光量。快門其實是在感光元件/菲林前的一道「簾」,其開放時候愈長,相機進的光就愈多。

右面一段外國的短片,清楚告訴你相機的快門到底是怎麼運作的,以下我們將告訴大家快門速度對照片有什麼影響,及快門如何影響相片的成象。

快門速度

快門打開後,光線就會穿過光圈射進相機的感光元件。所謂「快門速度」,其實是代表光線獲准進入相機的時間有多長。「快門速度」和「曝光時間」所指的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快門速度愈快,代表曝光時間愈短,快門速度愈慢,代表曝光時間愈長。

現代相機的快門速度,已經可以控制至 1/8000 秒之短。而快門速度和進入相機的光量有直接關係,當曝光時間增加一倍,進入相機的光量亦增加一倍。

高速快門與慢速快門的應用

快門對一張照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曝光,快門速度慢,進光量提高,相同光圈ISO條件下,畫面會更光亮,反之亦然。除此以外,就是透過改變快門速度,來表現「凍結」或是製造「動態模糊」。

慢快門最常見的用法,例如拍攝瀑布或是夜景,製造獨特的效果。正常狀況下,我們都會盡量避免使用慢快門,來防止因手震而出現的動態模糊。

高速快門應用:飄浮效果 (Jim Legans, Jr)

慢快門應用:瀑布模糊

安全快門

甚麼是「安全快門」呢?在理論上,它能夠保証我們手持相機拍攝時,不會因為手震而影響拍攝質素。

這個安全快門其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數學算式,我們只要記住「 1/所使用的鏡頭焦距」大概就是安全快門了。

簡單來說即當你使用50mm焦距鏡頭時,你所需要的快門速度高於1/50,這樣便可以避免拍出來有機會因手震而造成的影像模糊。

留意顯示屏左上方的兩組數字,125是指 1/125 秒的快門速度,而 F2.8 則是光圈值。

保持照片清晰的技巧不外乎(1)盡量保持雙手穩定、(2)使用三腳架、(3)或增加快門速度。但要知道,當你增加快門速度,進入相機的光線就會變少,那你就要靠曝光三角裡的另外兩個設定來補救了。

5.甚麼是感光度 ISO?

感光度 (ISO) 反映相機的菲林 / 感光元件對光線的敏感程度,這篇將會講解它的主要功能。

ISO是曝光三角中的其中一員。其數值高低,決定相機對光線的敏感度。數值愈高,相機對光線愈敏感,即高ISO可以讓相機在同樣的快門光圈設定下,拍攝到更光的作品。

但使用ISO時亦有副作用。高ISO可以帶來更高的穩定性和感光度,但是這也會使成像質素下降,畫面的雜訊會大幅提昇。因此,在拍攝對畫質有高要求的情況下,攝影師會盡量使用低 ISO 拍攝。

ISO 越高,相片雜訊會增多,令畫質下降。

ISO 越低,相片雜訊會減少,改善畫質。

菲林的ISO在包裝盒上

現時的數位相機都可調較ISO

不同時代的 ISO

自菲林時代ISO就已經存在了。菲林年代,人們會稱對光線比較不敏感、需要更長時間曝光來達到正確曝光的菲林為「慢速菲林」,相反的則被稱為「快速菲林」。

而在數碼時代,我們則可在相機內更改 ISO 值,常見的設定包括100,200,400和800,許多相機都允許更低或更高的ISO。就現時的小 DC 來說,ISO 設定在50-400時,相機所產生的雜訊一般都可以接受(即肉眼難以察覺畫質大幅下降)。而就單眼相機來說,範圍在 50-1600 間都可接受,ISO 的抗雜訊程度視乎相機的能力。

如何減少雜訊?

1) 使用較低 ISO 拍攝

2) 使用相機內置降噪功能

3) 使用後製軟體去除雜訊

延伸閱讀︰應該推高 ISO 的 3 個基本情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4/node10488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