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車選手運用抽車技巧的同時,就像是開啟身體的「推進器」,讓極速的潛能瞬間爆發,奮力地朝向終點邁進,如此穩定的節奏、優美的姿勢,是讓人最捨不得眨眼的畫面!
什麼是抽車
抽車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車友們不妨把耳朵拉長,來上一堂歷史課。有一個說法是快馬加(抽)鞭的動作,剛好與抽車的概念相似,都是瞬間加快速度,可能因此而得名。
另一個說法是,當自由車公路賽競速者互相較勁時,從主集團脫離出來所做的加速動作,與「抽」的臺語音雷同,所以當轉換成國語的時候,就自然變成抽車了。
抽車的原理
騎車動能的概念,來自於握把、髖骨與踏板所構成的「黃金三角」。抽車的原理就是以此為基礎,先將臀部離開座墊,利用雙手擺動把手,從手部開始施力後,力量的傳達會依序經過肩部、背部、髖骨,最後經過大、小腿傳輸至踏板,以這樣的模式帶動整個身體的力量,而晃動的目的在於利用重量加速度將力量注入在雙腳,以傳達出更強大的動能。
抽車的時機
小時候有看過閃電霹靂車都知道!賽車手通常會選擇特定路段,利用渦輪增壓來拋開對手或是加快速度,同樣是競速的自由車賽,抽車可以在短時間內拉高時速,但問題是推進器總不可能一路開啟到終點。
因此,抽車技巧大部分都是配合戰術或是在特定時間或戰況來運用,像是終點前的衝刺、攻擊、單飛、教練下達戰術、支援隊友、強攻尾隨,還有從集團中脫離出來成為領先集團,最終目的無不是拿到冠軍。但如果面臨到超級大陡坡,這時可以看見全部的選手都在運用抽車技巧,否則速度太慢將無法攻克爬坡。
抽車的握姿與對應路況
下彎處 適用於平路衝刺,目的在於瞬間產生爆發力,追求最快的速度,這時身體的重心較為前傾,但因為姿勢最為費力,所以能維持的距離較短。也有專業選手會將身體壓很低,盡可能在高速中減低風阻。
握把處 適用於上坡或丘陵路況,身體重心較為往後,所以較省力,因此續航時間較長,但這樣的姿勢風阻較大。
下平處 適用於安全路況,速度效能相較於前面兩者為最弱,屬於調整式的抽車。至於不握平把處的原因在於,操控性不佳。
抽車細節 停看聽
1. 抽車之前,注意當下所在的位置是在集團或是個人,並且評估有無必要性?
2. 抽車之前,判別路況、掌握行經路線,設定好抽車的距離是多遠?
3. 抽車時的眼光要朝向正前方,視野比平常放更遠,展現強而有力的企圖心。
4. 由於抽車的姿勢較大,如果想要脫離主集團,必須從集團兩側開始,一來比較安全,二來也比較低調。
5. 抽車的齒輪比沒有一定的標準,因人而異(視路況做選擇)。
6. 基於安全考量,抽車時不輪車,但是可以跟車。
7. 轉彎時不抽車,因為踏板可能因此擊地造成摔車。
其他車種的抽車
小徑車頭管的管徑較長,加上輪徑較小,如果晃動太大,可能會比較有危險,而且達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登山車多以平把手為主,藉此晃動產生的效果差強人意,但如果兩側有加裝牛角,晃動的角度將會增加,其抽車的效能將會大幅提升。
每個人都可以做抽車的動作,但效率的好壞將取決在體能的維持,如果體能較弱的車友,建議可以多做重量訓練,讓最大肌力、肌耐力和耐受度增強,另外也有選手會做瑜珈,藉由伸展、收縮肌肉來增加延展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