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編受友人之託,編對輪組,要求如下:
中等框高,輕硬兼顧,價格適宜
想來這也是大多數人對自編輪組的要求吧
現在就讓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對輪組的誕生過程——
準備
1
花鼓
這對花鼓的特點實在太多,下面我會專門寫一段介紹文字。
2
輪圈
拿到這對輪圈的過程比較波折,本來預計一周的到貨週期,結果足足耗了一個月。。。
具體規格如下:
3
輻條
我選用的是SAPIM CX-RAY。
花鼓
之所以單獨開一段文字寫這對花鼓,實在是因為它的設計非常特別,在我看來專門寫一篇文章去介紹亦不為過。
不過我們這篇文章講的是輪組,so,只做簡單的一些介紹。
1
重量
到手實秤,前花鼓75.9g,後花鼓235.7g。這個重量並不算搶眼。
2
幾何
前花鼓中心到法蘭的距離達到40.5mm,它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超強的側向剛性。
後花鼓驅動側法蘭盤達到誇張的90mm。
後花鼓輻條孔採用兩個一組的分布,這樣加大了輻條與法蘭盤切線的夾角,使得輻條傳遞驅動力更佳。
後花鼓驅動側穿在外面的輻條,法蘭距高達18mm。
這樣大的法蘭盤與法蘭距規格,可以說市面上很難找不到第二個了。。
3
結構
相較於喬生、久欲這些花鼓,這款花鼓的結構更加緊緻耐用。
前花鼓是常見的左右對扭調鬆緊,區別在於這裡增加了兩顆不銹鋼圈固定在軸承的外面,這樣可以讓花鼓不受拉力,並且防止騎行時的軸承走位。
後花鼓得保證鎖死,同時要避免花鼓對軸承產生壓迫。而這款花鼓這點上就做的很好,它於類似shimano牙盤的鎖死方式,用一個較低的壓迫力讓軸心到位,然後用側面的壓力去固定軸心。
與之相類似的軸承結構是白色工業的T11,但T11讓軸承到位靠的是手推,這花鼓是靠旋緊,所以我認為這結構更好。
編法
如上圖所見,左邊是1X編法,右邊是2X編法。
賣圈的商家自己也編圈,跟他簡單交流我的思路後,他告訴我這對花鼓法蘭盤太大了,如果用2X的編法會導致輻條與圈的角度過大,造成輻條扭曲,也就是右邊圖上的9度,建議用1X的編法,也就是左邊的6度。
但是你要知道,輻條與花鼓切線的角度越小,力的傳遞越好。1X相較2X,輻條與花鼓的切角整整差了33度。
基於這點考慮,我最終選擇了2x編法。
因為是隱藏輻條帽,所以實際編出來也並沒有店家說的那麼嚴重(輻條會因彎曲太多而變軟甚至斷掉)。
同時我也參考了一下其他的頂級輪組,發現這個角度都不小。
編制
前輪因為放射編法,所以相對還算簡單。
後輪難編到殘念:
花鼓LOGO與氣嘴忘記對齊,拆了重裝+1
其次是圈沒有左右居中,拆了重裝+2
最後是左右輻條順序,這個花鼓耳超大,所以得先編非驅動側,而平時習慣的都是先編驅動側,拆了重裝+3。。。
隱藏輻條帽跟墊圈要用鑷子一個一個往裡面夾,掉在裡面得抖半天才能出來。。。
通過CAD製圖計算的輻條長度非常完美,不多也不少。
編制過程就沒太多好說的了,前輪110kgf,後輪驅動側130kgf,每根輻條都測張力,慢慢調居中,調圓,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編好後用針筒滴入螺紋膠。
束縛
束縛是什麼?
把輻條交叉點使用某種材質捆綁起來,一般有金屬絲、焊錫、碳絲等幾種方式。
為什麼要束縛?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提高輪組的整體硬度、輻條壽命。
我採用的是碳絲纏繞的方式。
簡單上幾張圖片,了解一下是怎麼綁起來的吧。
準備好碳絲,剪成需要的長度。
配好樹脂跟固化劑,再加入碳粉變黑,然後攪拌混合。
碳絲塗上樹脂,用給棍子打結的方法捆綁起來,綁好後再塗上樹脂。
固化後打磨,把多餘的碳絲以及樹脂打磨掉。
想要更精細的外觀的話,可以使用低目數到高目數的砂紙依次打磨。
細節
1
聲音
塔基空轉的聲音簡直炸街神器。
2
塔基
塔基採用鋁合金材質。但眾所周知,鋁質塔基用久後會出現與飛輪咬合的「咬痕」,所以這款塔基在重點受力部位加上了鋼條,兼顧了使用強度與輕量化。為這個細節且用心的設計點個贊。
3
外觀
框高前後相差7mm,但實際看起來區別並不明顯。
輪組框採用3K的啞光的外觀,搭配隱藏輻條帽,整體顯得十分耐看。
4
其他
後輪驅動側的一組兩根輻條幾乎拉成了直線,毫無疑問,這會帶來非常直接的力量傳輸。
另外,花鼓雖然並未採用陶瓷軸承,但潤度依舊非常出色,前輪能空轉超過10分鐘,後輪卡著塔基也能轉有30秒。當然了,空轉並不是評判輪組潤度的絕對指標,這裡僅供參考。
總結
輪組總重為1270g(不帶胎)
框高是38mm/45mm,寬度是27mm
從接手這項任務,到編成輪組,整整用掉我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也經歷了若干波折,好在都只是有驚無險。
瞅著擺在牆角的輪組,心裡總算是落停了。
最後,我要提一下台灣的編輪大師小索,一位非常熱心的前輩,在編輪期間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技術指導,再次表示感謝~
撰稿: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92557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