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武術源遠流長,但人們在談及廣東武術時,往往只提到「佛山黃飛鴻」,卻不聞「新會蔡李佛」。其實,作為聞名世界的蔡李佛拳發源地,江門的武術傳統更為悠久、流傳更廣,江門武術界近兩百年來湧現出眾多傳奇的武術宗師,也讓江門武術為中國近代史書寫了許多傳奇。
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素有「北有太極,南有蔡李佛」之說法,作為中國南拳優秀代表之一,蔡李佛拳在近幾年中一些影視作品的宣傳推動下逐漸為人所知。
創始人陳享:不愛做官愛教拳
蔡李佛拳的創立是有史可查的。據有關文獻記載,蔡李佛拳創始人陳享(1806~1875)是晚清時期嶺南武術界的傳奇式領袖人物,他7歲開始隨族叔陳遠護學習佛家拳。15歲時經啟蒙師傅推薦拜廣東李家拳創始人李友山為師。19歲時又經李友山推薦,前往廣東羅浮山拜還俗和尚蔡福為師,學藝十年。
陳享學成下山後,正遇土匪圍攻廣東省增城縣,他隻身衝陷七陣,解救了百多名被土匪圍困的鄉勇及村民,受到朝廷賜號為「達亭」。但他根本無意仕途,回到新會縣城設館行醫,並於1836年,創立了蔡李佛拳派,後來在兩廣各地廣泛開設蔡李佛洪聖館,在晚清發展為廣東最大的拳派。
陳享不斷吸收融合各家拳術的精華,編寫出初、中、高三級的武術拳譜。一心「以武強族」的陳享提出了「拳之為用者,主要目的強身健魄,進可御外侮」的學武理念,並打破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諸多傳統武術門派的祖訓,只要是品行端正的男女都可學習蔡李佛拳。
弟子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李小龍開創的截拳道,通過影視作品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中國功夫熱,同時也讓已在海外流傳多年的蔡李佛拳,成為另一個在海外發展迅速的武術流派。
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蔡李佛拳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也是廣東唯一獲准為國家級「非遺」的武術項目。據廣東省武協不完全統計,全球五大洲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有蔡李佛功夫總會,300多萬蔡李佛拳愛好者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20多個國家近10萬人,與新會蔡李佛拳會有交流聯繫。
時至今日,蔡李佛拳弟子遍布世界,每年前往新會尋根的蔡李佛洋弟子有數百人。然而,蔡李佛呈現出「內地不如港澳,港澳不如國外」的發展狀況,讓內地蔡李佛弟子倍感尷尬。
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武術
陳享曾受聘成為林則徐總督府幕僚,協助訓練廣州等地區的「禁菸」水勇。鴉片戰爭失敗後,陳享經過兩年的精心策劃,派出百多名男女弟子於廣東、廣西各地同時開設四十四間蔡李佛「洪聖武館」,幫助太平軍對抗當時腐敗的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陳享受到了清廷追捕被迫出逃,先後在中國香港、南洋(東南亞)、美洲等地以行醫授拳為生。
據海外文獻記載,陳享出逃海外期間,得知南洋金山埠的惡霸基士利恃技強行勒索華僑,他專門赴金山埠痛擊惡霸。擊倒基士利後,陳享並沒有乘人之危,而是將其扶起,為其治傷。此事傳開,蔡李佛拳「進可御外侮」的名聲傳揚開來,慕名向陳享學習蔡李佛拳的海外華人不計其數。在陳享及其弟子的努力下,海外各地的蔡李佛拳武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蔡李佛拳武館成了當時備受欺凌的海外華人團結對抗欺壓,振奮民族自信心的主要場所,而蔡李佛拳也成了中國最早走出國門的武術流派。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