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頭暈不一定是體力問題,很有可能是鹽分流失。
登山時,你是否遇到過渾身乏力想睡覺,
甚至還伴隨著心跳加快、厭食噁心的情況?
比如說長線時,尤其是那種悶熱的天氣或者是艷陽天,
出發大概3~4小時,明明還有體力,卻開始腿軟渾身乏力。

桑拿天或者是艷陽天徒步常會有腿軟無力的情況
又比如高海拔登山時,
下撤時常常也容易感到渾身沒勁,
腿軟,在繩索上毫無力氣,
到了營地都很久沒有緩過來,一直到吃完飯才見好轉。

高海拔登山下撤時常有乏力腿軟感覺,
發生這種情況時,山友們第一反應往往是覺得缺水了,
但實際經歷過的山友都知道,喝水基本沒什麼用。
也有些山友以為是餓了,但拿出吃的來往往一點吃不下,
就算強逼自己硬吃一些能量膠也不見緩解,甚至可能嘔吐。
實際上此時身體很可能發生了兩個變化:
鹽分過度流失(專業術語稱為電解質流失)、
體溫上升導致血液循環減少,
也正是這兩個變化讓人感到渾身沒勁想睡覺。
那身體為什麼在幾小時內就會鹽分流失呢?
鹽分過渡流失
人體運動時會出汗,出汗就會使得身體的鹽分流失,
如果鹽分沒有得到及時補充,流失到一定程度後,
身體肌肉就會因為缺乏鹽分而疼痛或者是乏力。
登山時鹽分在不斷流失——運動的時候會產生熱量,
人體為了避免體溫上升就會出汗,
因為汗液的蒸發會帶走大量熱量。
而流失的汗液中含有鹽分
(登山4小時大概流失汗液1500毫升,其中含有7克鹽分,來源:《登山體能訓練全書》)。
而吃飯、喝功能飲料等則可以補充鹽分(電解質)。
正常情況下流失和補充是平衡的,
但是戶外有兩種情況很容易打破這種平衡。
兩種容易快速流失鹽分的場景
悶熱或者艷陽天徒步,身體為了散熱會大量出汗,
再加上當天出發時早餐沒吃,
或者是行進過程中沒有注意補充就很容易導致鹽分流失過度。

高海拔登山時,為了減少高反山友們都會大量喝水,
這會導致身體鹽分被稀釋,
再加上高海拔好多人厭食吃不下東西則會阻礙鹽分補充,
所以高海拔雖然出汗少但是也會有鹽分過度流失的情況。

高海拔雖然寒冷,
但是強烈的日曬也會導致流汗,攝影:毛驢驢驢驢驢
腿軟乏力,抽經甚至肌肉疼痛
登山時缺乏鹽分最常見的情況是導致腿軟乏力,
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抽筋甚至肌肉疼痛,
這種症狀稱為熱痙攣。
對於熱痙攣的病因有很多假設,
但目前較為公認的是與大最出汗所致的大量水和鈉鹽的丟失有關。
另外,大量出汗後不恰當的補水或低鈉溶液也會造成熱痙攣。
所以,登山時發現四肢乏力就應該考慮是否有可能鹽分流失過多,
如果是的話應該及時補充,否則情況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體溫上升
登山時,身體的運動、熾烈的陽光、
衣物沒有及時脫掉都有可能導致體溫上升。
而體溫上升會導致滯留在四肢的血液增加,
回流心臟的血液減少,
由此導致血液流動性降低,體溫上升加劇。
持續下去,腦供血不足,瞌睡、頭疼、噁心等症狀就會發生。
體溫上升使得回流心臟的血液減少
人體的行動會密切影響血液循環,
比如當你站立雙手自然下垂時,
會發現手臂的青筋逐步臌脹起來(實際就是血液因為重力堆積在皮膚下的血管里)。
運動時,身體溫度上升會使得血管擴張,
也會導致血液停留在四肢的靜脈中而沒有回流心臟。

當人站立時,大部分血管都位於心臟之下,
血液在重力作用下會存積在毛細血管中
循環的血液減少會導致各類問題
回流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泵出的血液就會減少,
血液流動性的下降,身體各器官會因此供血不足,
比如大腦供血不足就會出現想睡覺,頭疼噁心等現象。
更進一步,血液流動性下降也會影響身體的散熱能力,
促使體溫進一步上升。

回流心臟的血液減少,
心臟泵出的血液就會減少
另外,體溫上升還會使得心跳加速,增加疲憊感。
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熱休克
當發生頭暈噁心,心跳加速這些症狀時,
身體的降溫措施已經開始失靈,
此時應當果斷採取措施:坐下或者躺下,
進入蔭涼地帶幫助身體降溫,補充水分和鹽分等等。
如果任由體溫繼續升高,會發展為熱休克,還有生命危險。
發病機理:
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機體通過出汗、周圍血管擴張散熱,
此時循環血量和內臟灌注減少,
醛固酮和利尿激素增高,體溫迅速升高。
高溫、缺血、缺氧及隨後的休克所致的持續性無氧代謝,
血中代謝廢物瀦積致多器官受損。
甜咸搭配、關注體溫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登山時遇到身體乏力想睡覺,
如果還伴隨著心跳加快,
身體此時很有可能是鹽分流失過度、
體溫升高。
應該找一個涼快的地方停下來補充一些鹽分和糖分(兩者同時補充利於身體吸收),
讓身體體溫下降,血液循環恢復正常。
歸納起來:
四肢乏力不一定是體力不支,很有可能是鹽分過渡流失;
嗜睡、頭暈有可能是體溫上升所致,應該儘快休息調整狀態;
一定要注意甜咸搭配,補充鹽分和熱量;
體溫上升會導致血液循環減少,
應儘快想辦法降溫,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登山時,你是否過這種情況?
歡迎在文末留言,分享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206375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