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贇
香港公開賽在大面積傷退中結束了,這種情況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畢竟到了年末,連續作戰造成疲勞傷很正常。
之前「我眼中的以賽代練」一文中,我建議運動員應該主動想辦法去應對密集賽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賽程安排過於密集。這是從運動員的角度出發,但並不意味著我認同世界羽聯賽事的安排。
今年世界羽聯巡迴賽打到後面,因傷退賽和表示太疲勞要好好休養的運動員不少,給大家形成了「運動員集體都很累」的印象。但是看看即將開始的印度聯賽的名單,世界上各位大牌紛紛亮相,宣傳圖片上精神抖擻,哪像累的樣子啊。
運動員累嗎?肯定累,一年到頭高強度的比賽打下來,誰都扛不住。但是為什麼都那麼累了,還有那麼多運動員願意放棄世界羽聯賽事的休賽期去打聯賽,還不是為了能賺錢……
運動員打比賽就是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賺錢養家,所以即便是年末大家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印度聯賽依然能夠吸引那麼多運動員前去參加的原因。我參加過印度的聯賽,其實整個比賽的對抗強度很高,打下來也不輕鬆,不過各俱樂部給運動員開出的薪酬還是比較客觀的。

運動員願不願意參賽,願不願意在比賽中全情投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賽事本身給予的刺激夠不夠。
退役之後我也參與到了很多業餘羽毛球比賽當中,雖說業餘選手的水平和專業的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但是比賽的激烈程度卻毫不遜色,幾乎每一個上場的人都是全神貫注,甚至有點殺紅了眼的感覺。而且據我了解,很多業餘球友為了在比賽中拿到好成績,在工作之餘會專門去練習體能力量,甚至花錢請教練進行羽毛球的專項訓練。這種對待羽毛球、對待比賽的態度,不正是專業隊一直提倡的「我要練」嗎!
業餘球友為什麼那麼自覺,是因為現在業餘賽事給予的外界刺激足夠,現在很多業餘賽事的獎金已經逼近甚至超過專業賽事,很多俱樂部會用很可觀的報酬來招募業餘高手。而對於業餘球友來說,自己努力提升球技,在比賽中取得成績就能獲得不錯的回報,付出與收穫相匹配,自然會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去面對自己的羽毛球事業。
同樣的道理,印度聯賽強度不輕鬆,而且比賽時間又是在運動員最疲憊的時候,卻依然能吸引那麼多高手參加,就是因為這裡可以讓運動員的付出和收穫相匹配。
回到世界羽聯的賽事安排上,從2018年開始改為巡迴賽,仿效網球設立1000賽、750賽、500賽等,能看出來羽聯向職業化程度很高的網球學習的目的,但是僅限於形式上,在內涵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網球的比賽幾乎都是圍繞四大滿貫這樣的核心賽事展開,充分發揮四大滿貫的歷史底蘊和吸引力,帶動其他賽事的發展。而羽毛球就缺乏這樣的核心賽事,除了全英公開賽之外,好像沒有哪一站是運動員心裡覺得「職業生涯必須要拿一次冠軍」的。其實借鑑網球,賽事要想積極發展,提高運動員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應該是「重質不重量」,打造精品賽事,無論是比賽底蘊、影響力、宣傳力度、獎金都應該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世界羽聯的賽事安排則有些「重量不重質」,今年改了巡迴賽賽制之後,優秀運動員需要強制參加的賽事應該是12站,再加上世錦賽湯尤杯這樣的比賽,給運動員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回過頭來想想,今年網球四大滿貫的冠軍大家都能說出幾個,但是羽毛球這十多站比賽,大家能把冠軍對上號的又有幾站?比賽打的太頻繁,球員疲了,球迷也疲了。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世界羽聯在包裝和宣傳方面一直做得不盡如人意,贊助方面也就一直表現平平,各項賽事的獎金數額也遲遲上不去,運動員拼盡全力從年頭打到年尾,可是能獲得的東西實在是有限,這種情況下,誰還能保證一直全身心投入?
我並不覺得比賽減少就一定是好事,如果能保證每一次比賽都能展現給球迷最高水平的視覺享受,那我寧願每一天都有比賽。可現在,過於頻繁的安排和缺乏力度的刺激,讓比賽的水平得不到保障,這樣的比賽越多,其實越會消磨運動員的鬥志和觀眾的熱情。不如集中資源,先打造出羽毛球的「四大滿貫」賽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9730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