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4月到2016年10月,這是趙芸蕾從來到國家隊公寓到離開的時間。
她不記得具體是哪一天,從天壇公寓把自己最後的個人物品搬走,但是她清楚地記得,在離開的時候,她回頭看了一眼這個曾經生活了12年的地方。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於未來新生活的渴望。
在趙芸蕾的規劃里,她應該不會再回到這個地方。
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11月,這是趙芸蕾從離開國家隊公寓到再次回來的時間。
她自己都沒有想到會再次回到這裡,而且那麼快。在這13個月的時間裡,她已經在為自己規劃的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紮實的腳印。
趙芸蕾覺得,這是冥冥中自己與羽毛球的緣分,讓她無法像規劃那樣開啟新的道路。於是,她回來了,換成了教練的身份,繼續站在這片曾給她帶來無數鮮花掌聲、也留下她成長印記的羽毛球場。
回到隊伍中擔任女雙組的助理教練,在很多人看來不是一個輕鬆的選擇,畢竟目前中國女雙處於一個低谷。而對於趙芸蕾這樣一個此前並沒有什麼教練經驗的人來說,剛走上新崗位就面臨這樣的難題,實在難以輕鬆。
不過,趙芸蕾卻很輕鬆地看待這一切:「正因為困難,做起來才有挑戰性,才有樂趣。如果簡單,那還要我們幹什麼呢?」沒錯,這就是教練趙芸蕾面對困難的態度,和運動員趙芸蕾一樣。
退役的人生,再次回到起點,不過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
從球場到教室
站在里約奧運會混雙季軍的領獎台上,趙芸蕾笑得很開心,一如4年前她在倫敦一人摘下女雙、混雙兩枚金牌的時候。無論從年齡還是競技狀態,大家心裡都清楚,里約將會是趙芸蕾的最後一屆奧運會。如果能掛著金牌離開,那將是一個所有人心中完美的結局,只可惜,她「只」拿到了一枚銅牌。雖說同樣沉甸甸,但似乎總有幾絲遺憾。
不過趙芸蕾還是很開心,甚至比2012年拿到兩枚金牌都高興。她說:「里約奧運會時,我已經把我在那個時間段最好的狀態打出來了。足夠投入,足夠盡力,只要做到這些,結果是什麼都無所謂了,銅牌對於我來說同樣值得驕傲。」
里約奧運會結束後,趙芸蕾向隊里提交了退役報告。當時,隊里很希望她能繼續留下來,並不是需要她再去取得什麼成績,而是在新老交替的時期,需要趙芸蕾這樣實力和經驗並存的優秀運動員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幫助年輕隊員儘快成長。
在國家隊待了12年,趙芸蕾對隊伍的感情很深,她也很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年輕隊員,但是,她有自己的規劃。當時30歲的她,已經在羽毛球場上奮戰了20餘年,她很感謝羽毛球帶給自己的一切,也很願意繼續自己的羽毛球生涯。會這麼想,因為她是一個感性的人,但她最終沒有留隊,因為她理性的一面。
趙芸蕾說:「我覺得人生應該是多彩的,要由多個篇章組成。30歲前,我的人生篇章寫的是專業羽毛球,現在我想把這篇翻過去,去看看我能在我這本書上再畫出怎樣的色彩。」
離開國家隊後,趙芸蕾馬上回到了北京體育大學繼續她的研究生課程,成為了一名運動訓練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沒有休息,沒有調整,從國手到在校大學生,趙芸蕾實現了「無縫銜接」。身邊的朋友都很不理解,當運動員那麼多年,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放鬆,現在退役了,為什麼不先給自己放個長假,好好放鬆一下。對於這樣的疑問,趙芸蕾給出了她自己的答案:「我覺得人生就要充實,我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的。而且作為運動員,更多的都是實踐經驗,理論方面很欠缺,而理論知識是今後我想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精彩的必需品。所以,我很渴望馬上去到學校,補強過去的不足。」
從球場到教室,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動與靜。習慣了在羽毛球場上時刻移動的節奏,突然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趙芸蕾最大的感受就是「坐不住」。雖說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新鮮內容讓她很感興趣,但是長時間靜坐帶來的不適應卻讓她渾身不自在。好幾次,她都想舉手向老師請求,讓她站到教室最後面聽課,這樣自己可以稍微活動活動。不過這稍顯荒誕的想法最終並沒有實施,趙芸蕾也只能抓緊課間休息的時間活動活動筋骨。不過,往往她還沒怎麼拉伸呢,下一節課的上課鈴聲又響了。
半個月後,趙芸蕾總算是把「坐功」練成了,她也開始在自己渴望已久的大學課堂里吸取營養。由於過去訓練比賽時間太多,她的學業耽誤了不少,很多同學們都已經爛熟於胸的知識,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東西,這也成為她面臨的又一大問題。好在運動員生涯帶給她的,還有那股子不認輸的倔勁兒。既然那些基礎的知識自己不懂,那就「笨鳥先飛」,平時抽出時間來惡補過去落下的知識。課堂上,其他同學都不屑一顧的基礎知識點,趙芸蕾都會認認真真記在筆記本上,一個學期下來,她的隨堂筆記記了厚厚兩大本。課後作業做起來吃力,趙芸蕾就會主動向同學們討教,把每一個問題都弄清楚了,再回到自己的房間完成作業。正是這樣一些「笨」辦法,讓她在適應大學節奏的路上走得很快,聽課、討論、做作業也變得越來越自如。到2018年初,她已經修滿了研究生階段所需要的學分。要知道,這是她在研究生前兩年由於訓練比賽落下了不少學業的情況下做到的。
13個月的時間,趙芸蕾在學生這個「新職業」上表現同樣出色。到目前為止,除了學分已經修滿,她的畢業論文也已經順利接近尾聲。此外,她依然沒有停下深造的腳步,如今,她已經報考了成都體育學院的博士。正如她所說,理論知識對她很重要,而在追求理論知識的路上,她不但沒有停步,而且還在加速。
「折騰」的多彩生活
如果說在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習是趙芸蕾的本職工作,那她算得上是一個不安於「務正業」的人。研究生的專業是運動訓練,趙芸蕾希望能把自己過去的實際與理論相結合,能夠從過去僅知道「是什麼」儘快向知道「為什麼」轉變。與此同時,她還想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當今社會。
她說:「過去在隊里,更多的是自我管理,你只需要管好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相對比較簡單。但是進入社會之後,人際關係會更複雜。我覺得簡單來說,不是你管理別人,就是被別人管理。這裡的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上下級關係的描述,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的匯總,所以我覺得,我有必要去學習和管理有關的知識。」在北體大,趙芸蕾每周運動訓練的課程集中在前三天,而其餘時間,她選擇了學校管理學院的公共選修課,又一次把自己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旁人看上去很累,而她自己卻樂在其中。
趙芸蕾開開心心地做自己的學生,而當運動員的好脾氣也一同帶到了校園中。不管怎麼說,兩枚奧運會金牌得主那也是名人,所以總會有一些老師或者朋友邀請趙芸蕾去進行一些演講或者交流。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學習時間,趙芸蕾基本都答應。在她看來,能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別人,同時通過交流能夠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來充實自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通過一些活動,她認識了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朋友,對於對管理知識很渴望的她來說,這是難得的機會。有了這樣的渠道,加上自己的努力,她順利進入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學習,並且完成了清華大學體育產業高管課程的學習。「折騰」的趙芸蕾,正一步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
2017年,趙芸蕾在世界女性節當天接受了相關組織的邀請,作為體育界成功女性的代表,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在那次活動上,她以堅強為核心的演講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而這一次,也是她第一次做脫稿的演講,雖說這只是一個很小的點,但是對於她來說,只要是進步,哪怕一點也是好的。
在那次活動中,一同出席的演員陳數的演講給趙芸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數原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取得過不俗的成績,隨後轉戰演員行業,收穫了國內多個知名獎項。如今,她又轉戰話劇舞台,再一次挑戰自己。陳數在演講中說到:「如果我躺在原來的成績上,確實可以過得很舒服,但如果這樣的話,我就不會知道自己在另一個領域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我喜歡不斷挑戰自己,這樣才有意思!」趙芸蕾很喜歡這段演講,因為這段演講和她的心裡所想完美契合。
當然,在趙芸蕾多彩的生活里,不可能缺少羽毛球的影子。在她退役幾個月後,好朋友李宗偉向她發出了邀請,希望她能加入到自己的俱樂部參加馬來西亞的聯賽。好朋友的邀約加上沒有成績的壓力,趙芸蕾欣然答應。而向來做事認真的她重新拿起了退役後就沒碰過的羽毛球拍,開始了恢復訓練。為了保證訓練效果,她還聯繫到北京隊,和北京男隊的小隊員一起訓練來找回狀態。馬來西亞之旅,趙芸蕾很開心,雖說過去她一直強調自己是享受羽毛球,但畢竟有成績任務的壓力,她很難做到完全放鬆。直到這一次馬來西亞聯賽,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她和自己羽毛球圈的朋友們好好享受了一次羽毛球。
2017年中旬,湖北省羽毛球協會進行了改選,趙芸蕾成為省羽協主席。湖北是全國羽毛球氛圍最為濃厚的省份之一,但是缺乏一個統一協調的單位,導致全省的羽毛球愛好者們各自為戰,小團體居多,這樣雖然保證了全省的羽毛球熱潮,但也限制了整體的進一步發展。2017年,湖北省羽協從省乒羽中心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而羽協的成員也希望藉助趙芸蕾的影響力,將湖北的羽毛球力量凝聚在一起。趙芸蕾接過了這個擔子,她說:「我和羽協的其他負責人達成了共識,要逐漸嘗試在湖北省內打破地域間的隔閡,打破專業和業餘之間的壁壘。只要是對羽毛球有利的力量,我們都要把他們團結起來。這是一個大的構想,需要逐步完成,但我相信這樣做,能讓湖北的羽毛球發展得更好,無論是專業隊的選材基礎,還是業餘市場的發展。」
學習、進修、享受、擔當,一切都按照趙芸蕾自己的規劃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她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同時和剛退役時一樣,她的規劃中完全沒有回到國家隊這個選項。但是,似乎註定了她這輩子和國家羽毛球隊分不開,機緣巧合下,她打亂了自己的規劃,向著一條之前從沒想過的道路重新出發了。
重回隊伍的責任
2017年5月,蘇迪曼杯第一次來到澳大利亞,在風景宜人的黃金海岸拉開了戰幕。憑藉自己的成績和影響力,趙芸蕾受邀成為蘇迪曼杯的宣傳大使。告別了時刻都有壓力的競技場,以全新身份來到蘇迪曼杯,她感受到更多的輕鬆與享受。與老友們相見,和球迷們互動,退役後的第一屆蘇迪曼杯,在一開始的時候帶給她的是純粹的快樂。比賽開始後,趙芸蕾自然每場比賽都來到現場,為自己的隊友們加油。然而,隨著決賽中國2比3不敵韓國、無緣蘇迪曼杯7連冠,此前一直圍繞在趙芸蕾身邊的快樂在一瞬間消失了。
在趙芸蕾參與過的所有國家隊團體比賽中,無論是蘇迪曼杯還是尤伯杯,她和隊友們都沒有讓冠軍旁落。在她看來,雖然正在經歷新老交替,但是在本屆蘇迪曼杯上,整體實力雄厚的中國隊拿下冠軍應該不成問題。直到決賽雙方戰成2比2,最後一場混雙開始之前,趙芸蕾還信心滿滿:「混雙我們是上風球!」可隨著最後一球落地,韓國隊員衝進場地狂歡慶祝勝利,此時在看台上的她不自覺地站了起來,看著場地里圍成一圈的韓國隊,微紅的眼眶裡透出困惑與茫然。「那一刻我懵了,我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看著韓國隊在那裡慶祝,我先是呆住了,然後覺得好壓抑。」直到現在,回想起那一刻的情景,趙芸蕾依然會覺得鼻子酸酸的。
或許這就是冥冥中註定的事情,如果中國隊順利拿下2017年蘇迪曼杯的冠軍,趙芸蕾一定會在和隊友們開心歡呼之後,沿著自己規劃好的人生道路繼續走下去,但由於這次失利,原計劃被打破了。
看到隊伍失利,對隊伍有深厚感情的趙芸蕾有些坐不住了,退役之後的她第一次有了一定要為隊伍做點什麼的想法,而且很強烈。她看到師弟師妹們失敗後的沮喪,過去那種在場上敢於擔當的責任感再一次被激發了出來:「我要幫助他們!」
從那以後,只要時間允許,趙芸蕾都會回到國家隊訓練館看訓練,對師弟師妹們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遇到年輕隊員向自己請教,她也會極其耐心地進行解答。這樣的生活她並不陌生,以前在隊里,好脾氣的她經常是年輕隊員請教問題的熱門人選。再次踏入國家隊訓練館,她仍做著熟悉的事情,但是她自己也沒想到,一個全新的挑戰正在等著她。
在趙芸蕾的國家隊生涯中,張軍、陳其遒、潘莉三位教練是在她看來最為重要的人。張軍教練一直在混雙上主管趙芸蕾;2008年——2012年這一段她成長最快的階段,陳其遒是女雙組的主教練;而潘莉教練則是從她一進國家二隊就帶她訓練。也正是有這樣的淵源,退役後的趙芸蕾一直和三位教練保持溝通。2017年,中國羽毛球隊整體進行了調整,教練隊伍也有了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三位教練也多次和趙芸蕾溝通,表達了希望她回到隊里幫助女雙的想法。兵敗黃金海岸後,趙芸蕾對這一提議真正開始認真考慮了。
經過多方權衡,趙芸蕾下定決心,放棄自己目前的規劃,重新回到國家隊,繼續為自己深愛的團隊出力。去年11月的中國公開賽,她作為國家隊專家組的成員,現場觀摩了中國隊現役隊員的比賽,並且在女雙、混雙項目上參與討論,為隊伍「把脈」。之後,趙芸蕾正式進入國家隊女雙組,擔任恩師潘莉的助手,負責女雙組的訓練。
經過之前的觀察和了解,趙芸蕾對目前中國女雙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實年輕隊員能力不錯,現在陳清晨/賈一凡這對組合的能力已經比其他國家的選手稍高一些。但是,這對於隊伍的整體厚度來說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第二對、第三對……,我們的隊員有這樣的能力,我的任務,就是幫助她們把這些能力全部發揮出來。」
趙芸蕾第一次以教練的身份和隊員們見面,是在去年12月初的某個周日,女雙組例行的安排下一周訓練計劃的會議上。在會上,她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聽著潘莉教練的安排,然後仔細作著記錄。轉換了身份參加例會,趙芸蕾的感覺也有了變化:「原來我只用關心自己,現在我要考慮那麼多人,十幾個人的身體狀況、競技狀態、技術特點、戰術安排、執行力……當時一想到這些,頭都大了。」過去開會,趙芸蕾只用記下自己相關的內容,往往一頁紙就能搞定,而那天的例會,她滿滿當當寫了十多頁。
當初退役時毅然走進校園,趙芸蕾是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拓寬自己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如今重回國家隊,正是她把這13個月的所得運用在實踐中的機會。正因為有這樣的積累,趙芸蕾在訓練思路上也做了嘗試。她說:「我現在更願意去啟發運動員,比如過去我當運動員的時候練身體,某一個動作是練某一塊肌肉的,也就知道這個,但是我並不知道練了這塊肌肉在比賽中具體有什麼用,是哪項技術或者哪個時候需要這塊肌肉的力量,所以練起來會覺得目的性不強。現在,我會在訓練的時候在這些方面著重地去啟發她們,讓她們知道怎麼練,同時還要明白為什麼要練,這樣訓練的目的性和積極性才能更好地調動起來。」
到國家隊陵水集訓為止,趙教練剛剛上任不到3個月的時間,忙碌而新鮮的工作讓她又一次沉浸在充實的快樂之中。她說,做一個好教練,一定要有責任心,要不厭其煩地去和運動員講細節,甚至有些瑣碎的東西:「她們可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走路,自認為那是正確的道路,可很多時候那些都是彎路。作為教練,就是要不厭其煩地,而且還要用能夠讓她們接受的方式,把她們拉回正軌。」她說,現在才真正感受到教練員的辛苦,當運動員的時候不時還會有失眠的情況,而現在,沾枕頭就能睡著
趙芸蕾坦言,面對目前的世界羽壇局勢,女雙組和自己面臨的困難不小,但她依然還是那句話:「正因為困難,做起來才有挑戰性,才有樂趣。如果簡單,那還要我們幹什麼呢?」
註:本文刊登於2018年3月刊《羽毛球》雜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