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實屬於偷發後場的愛好者,實戰中也靠這招得過很多關鍵分,但我認為這個「偷」字是一個不好的心理暗示。
發後場,不光彩?
一方面搞得好像發後場是個很不光彩的事一樣,每次想發後場的時候,總會先在心裡說「偷一個試試」。其實,照現在的比賽站位來看,髮網前的危險性比發後場大得多,可是髮網前的時候卻沒有這種恐慌心理。更有甚者,遇到愛發後場的對手還會發脾氣,說這人打球老偷後場,真討厭。另一方面,一些人把發後場界定為必然犯規的行為,有點類似孫葆潔老師說的任意球判罰,不分青紅皂白先吹哨,再到禁區裡面找犯規。
現在的發球判罰幾乎認定所有的發後場全是違例,從中酌情赦免那些看上去不過胸的。但從心理層面講,發後場真的難逃「雞鳴狗盜」之嫌。每球得分規則實行有些年頭了,這個規則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讓雙打比賽的激烈程度大幅度提高。現在,即便是遇到很爛的對手,你好像也不容易大比分取勝,因為一個發球連續得分的難度非常大。
發後場,沒什麼可怕的
看起來全世界都在拼發接發,實際上,普遍重視的只是接發球搶攻。理論上說,每次接發球都得分的話(就像排球比賽里的一攻得分),起碼可以保持一直平分。隨便從任何國家抓一對出來,不分雙、混,接發球都是有點手段的。但我們幾乎看不到發球搶攻能力特別出眾的球員,這是當前雙打領域的一大缺失。
其實,發後場也是羽毛球的其中一個技術,它也有操作要領、後續手段和戰術作用等等。奈何現在的人都怕發球,不被撲死就不錯了,哪有空研究怎麼搶攻?髮網前尚且如此,後場套路更無人問津了。我覺得,現在發後場的目的或許僅僅是為了讓對手別站那麼前而已。
從技術層面講,很多愛好者認為發不到後場是力量不足,此言差矣!如果真是力量差,為何接吊總是挑出界呢?還每次都很無辜地說:「我根本沒發力。」凡是從下往上的反手擊球,我們的手臂和挖掘機的吊臂是一樣的,你不把大臂抬高,最末梢的部分怎麼伸出去挖呢?所以困難不在於發不遠,而是發不高。對此,我推薦大家買一個直徑和大臂長度差不多的軟球,抱著它練發球,必有所得。
此外,基礎差的人還有一個通病,就是準備的時候擺得挺好的,可一引拍兩隻手都向回縮,最後擊球的位置差不多挨著肚子。就這麼點揮拍距離,當然會發力不夠啊。解決辦法是左直右彎(左手的人反過來),拿球的手擺好了就不要亂動。平時多做一些兩手同時做不同動作的遊戲,來培養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克服同手同腳的慣性。
接後場發球,靠能力是正道
對於發球者來說,最愛發的一定是對手比較彆扭的那一側,即右區發三號區(如果對手是左手就是左區三號)。這個位置在青少年時期確實很管用,大家身高都是一米四幾的時候,直線後退打頭頂球超級困難,而且青少年球員的身體、力量尚不成熟,即便拿到點也很難做出威脅性回球。那個時候,我們接發球的站位會非常靠近左側,幾乎貼著自己所在半區的左邊那條線,不這樣真的很容易被偷死。
要知道低級別比賽中的判罰可沒有國際比賽那麼嚴格,受到經費、人手等因素的限制,三人制執法的情況很普遍。主裁判兼顧副裁的工作,可判可不判的發球經常不判,這也很正常。因為一天比賽下來十一二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對於四人一個場地(一人輪休)的裁判組來說,強度非常大,很難要求他們面面俱到。我十四五歲的時候就能發出幾乎平網的後場球,能做到這個的也遠不止我一個人。那個時候,不僅雙打里經常這樣發,單打也發,形成了發球威力特別大的一個特殊時期。
當然,這樣的局面很快就不存在了,因為平射球無論是否過腰或過手,都會被界定為攻擊性發球。判定標準由裁判員主觀掌握,確實是現代羽毛球比賽的一大革新。不過,看到髮網前的壓力與日俱增,也真的很難說清楚這一革新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現在接觸到很多專業性的技術教學不是難事,但心理體驗是一個很重要又不容易被重視的環節,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都沒有辦法回去重來一次,所以大家應該重視這個體驗的問題。它能讓我們在打球的時候多知道一些為什麼,自然也就少一些迷茫了。不指望裁判,無論對手是否犯規,都靠自己的能力擺平,這樣的態度才比較有助於我們提高水平。

1、接平射發球
如果真的遇到平射發球,你如何應對?答案是蹲式接發。成年人的身高在青少年之上,常規的準備動作重心是比較高的,要蹲到頭和網平行才能用正手接到這種球。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用反手解決這個難點的,但在側身準備的情況下,用反手接實在太憋了,還是蹲的辦法比較實用。
犯規的發球都不怕,合法的就更好接啦。其實,大部分說接發後場殺不下去的人都屬於站得太高。現在,稍微有點水平的人都能發出過頂之後迅速下落的效果,所以蹲也是在這種來球情況下拿到上手發力擊球點的要領。
2、三號區接發球
三號區接發球切忌殺對方反手邊線。
首先,這個區域是發球方後者最靠近的位置,雖然是反手,但並不是很難接;其次,由於你是後仰接球,因此殺完失去重心向後倒的情況很普遍,那就一定是左側同伴去接正手網前,這個距離太遠了。而對手接殺回放直線的過網距離又很近,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能延續進攻。
左側同伴上去之後,一般就是挑起來進入防守,或者不甘心,搞軟推中腰等各種「花式坑」手段,使得局面進一步惡化。
既然第二拍就要挑了,那第一拍何必還要殺得這麼辛苦呢?不如直接打高球,起碼不造成換位的痛苦啊,所以,殺這條邊線就會形成這種進退兩難的戰術矛盾。有一定技術能力的人可能認為,憋著殺到反手邊線很有成就感,話倒是沒錯,但我們打球不應該以成就感大小作為選擇標準。實際上,殺另一側的邊線也是很精彩的,同時還方便左側同伴向前落位。
殺正手區能夠充分利用轉身的作用,這個動作優勢是殺反手這邊沒法比的,所以殺正手反而更有力。而且發球者處於後退回位的過程中,此時接殺出問題的機會很大,大力殺他「殘廢區」(右邊肩膀上下)得分率很高。即便不直接得分,左側同伴上網之後,會形成左區同側進攻的隊形,這是從弱側向強側發展的優勢進攻局面,接發球方是大優的。
3、殺不下,打高球進入防守
實在殺不下去,也不要勉強,打高球進入防守就好,千萬別吊球。
無論你吊哪邊,下面一拍都需要左側同伴同時面對兩個網前和反手底線的三處空當,這是典型的大內應出球。此外,高球也應該出對方正手區,給自己留出充足的回位時間,同時又形成左側防守。如果對手進攻選點有誤,我們就有很多機會利用對方反手底線的空當打反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6580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