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虛擬Manager來說,劉成現在有兩個賣點:
1.正手雙腳跳殺大對角邊線。
2.把握機會的穩妥性。
他殺這條斜線的時候有個明顯的信號,一定是雙腳到位起跳,得到最高的起跳高度才會打,因為此時才能確保球的尖銳度,和飛行線路儘量避開防守方的右側球員保護。
一般來說這個技術非常不適合愛好者學習,所謂冷不防這種概念,不僅成功率很可憐,搞多了還會助長投機取巧的僥倖習慣,對於青少年球員毒害甚深。
殺大對角的前提是本身具備非常強大的直線威懾力,造成對方左側這個人防守的時候必須很靠近邊線,而另一個人勢必向中路保護。殺的時機也是看這個人保護的力度而定,如果他還沒很靠近中線,再大力的殺球也是投懷送抱,他那個直線反抽對進攻方反手區空檔的壓力實在過於山大。
攝影:唐詩
專業球員的反手能力是這種錯誤路線的掩蓋,輪到愛好者身體力行的時候,沒有誰能從這種坑裡面爬出來,然後又滿世界的找教練學反手。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又有幾人?可見學反手一定不是正確的答案,學會不讓自己被坑到反手的辦法才有出路。
站在一支球隊的角度,當然不會因為這種技術上的局部優點選擇簽下一名球員,況且在防守端,劉成的表現依然和世錦賽之前差不多,他「殘廢區」接殺動作大的毛病和湯金華一個路子。我們最近一個月看到劉成的防守似乎有改善,並不說明他在操作上有提高,而是球的理解上去了。
體現在進攻端的改進,是把握機會能力的加強。說他大對角殺得好只是看到了表象,實際上是他選擇了適合殺大對角的時候殺大對角。因為我們不可能認為劉成殺球是今天才這麼大板的,那之前他為什麼沒有現在殺得成功呢,原因在於殺球好和會殺球是不一樣的。
攝影:唐詩
知道什麼是機會的反面,是知道什麼不是機會,對於對手的判斷也就隨之準確起來。在之前的比賽中,像AK這種類型的對手,往往會讓劉成長時間陷入防守而無法擺脫。但在全運會的最後兩場球裡面,我們看到劉成的分球(我真是不愛用這個爛詞)意識非常明確,相比起來,柴彪洪偉一直挑到世界盡頭的氣魄就有點偏執了,看起來他們比劉成更不善於找到離開防守的出路。
所謂分球,是說接殺放網,行話說的讓球慢下來,指的就是這個手段。因為接殺發力抽回去的狀態,是對方向下殺,你向上殺,這是封閉式回球,雙方都不可能有時間做位置轉換。而放網能減慢球的飛行速度,增加過網時間,很少有人能理解到,球看起來飛行距離短但飛得更久這件事。
放網之後的跟進未必能馬上拿到進攻,但可以實現兩件事,一是壓縮網前空間勾引對方犯錯誤,二是使球進入輪轉狀態,這樣就不用防守了。由此我們應該看出,這是劉成在防守中的改變,而不是防守能力的增加。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我是虛擬Manager,讓我選的話,我想我會先簽下王懿律,原因暫且不表,欲知詳情,請看下周推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6373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