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從來是第一」的柯傑面對人工智慧流下絕望淚水的一刻起,想像力與創造力成為人類優越於機器的僅存顏面。
大家公認,羽壇中印尼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最為豐富。陶菲克、亨德拉是傑出代表,雖已退役或退守二線也仍被球迷念念不忘。羽毛球中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其實就是「出其不意」,帶給球迷的感受是「驚喜」。
當陶菲克後場反手跳殺時,當亨德拉麵對柳延星封網仍連續勾對角時,球迷的歡呼聲絕不是因為他們贏了,而是吃驚。「剛才是怎麼打得? 最好讓我再看一遍!」。
球迷們觀看到超出預期的技術,欣賞到超出理解的打法,享受到羽球運動中的美感,怎能不驚喜」!如果沒有這些,羽毛球比賽似乎就像一對老夫妻的家庭生活:按部就班、單調乏味。多數比賽比得不過是誰的能力更強罷了。
為什麼印尼球員的想像力創造力更強呢?亨德拉說:中國隊員的訓練很刻苦,就是有點單調;印尼功勳教練彭偉信則「不很理解韓國運動員為何對力量如此追求」;陶菲克也說「在印尼他們幾乎不進行力量訓練,因為會讓身體變笨」。過分的能力要求和訓練的單調,是不是扼殺了想像力呢?
中韓運動員的武器庫里似乎全是 「常規武器」,能取得好成績是因為比別人打得更穩、更准、更狠,這就對力量訓練和同一動作反覆訓練提出很高要求。
而印尼運動員由於身體條件所限,傳統上更看重落點與節奏的變化。有了「落點與節奏」這把「天魔琴」,印尼人便能「四兩撥千斤」,做到揮灑自如了。當中韓的「一根筋」遇上印尼的「天魔琴」,同等水平下難免捉襟見肘,這也是為什麼龍星很難打贏亨山的原因。
在印尼人瘋狂追求「變化」的過程中,「出其不意」成為有效的手段,想像力與創造力成為他們最有力的武器。而能力,則不太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似乎只需要天賦和苦練。
這樣說來,對能力的過分訴求是問題的根源嗎?我覺得不是,是心態。
聽說咱們培養專業隊員時,不許養成反手擊球的習慣,否則要挨打挨罵,我想原因無非是不如正手擊球主動。
印尼運動員的很多擊球動作則像是在雜耍。林丹說,開始學球時是很快樂的,後來為了奪冠軍就不快樂了。也就是說,我們培養運動員的目標是「贏」,其捷徑必然是「冠軍流水線」教學,隊員成為了標準化產品,千人一面。
而印尼則將「國球」視為一種生活娛樂方式,「玩」的心態更重一些。從「玩」的大眾里選拔出優秀人才加以培養,當然不缺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印尼總是會有風格迥異的羽球天才,就像巴西足球總會產生大羅、小羅、內馬爾。
願羽毛球回歸羽毛球,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61770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