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步道~長春祠步道

Jason| 2017-07-03| 檢舉

 

鐘樓是步道的最高點,由此開始是下坡,且林蔭鬱密,是最輕鬆的路段。不多久穿越過了吊橋,即可到達禪光寺,循禪光寺聯絡道路而下,可與公路相接,路口有一座禪光寺牌樓,往左走過仙霞隧道即可回到長春橋(步道入口)。走長春祠步道,任意選擇從長春祠或從禪光寺出發皆可,走全程路線建議從禪光寺往長春祠方向走比較輕鬆。

  歷史人文 民國47年,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闢建中橫公路而不幸犧牲的築路人所建的,祠中紀念碑刻有225位殉職築路人的姓名。遠望長春祠,廟堂式的建築,伴隨著飛瀑,顯得古意盎然。

長春祠曾於民國69年及民國76年發生兩次坍方,祠體被砸毀。由於地層不穩定,自民國76年第二次坍方後,長春祠封閉長達十年,太管處評估地質狀況已穩定後才重新對外開放。

  地質簡介 地質學家將長春橋附近的岩層名為「長春層」,長春層的岩石有別九曲層純粹的厚層大理石,包括綠色片岩及薄層大理岩與石英片岩等岩石的互層,顯現出美麗的褶皺。長春祠西側正是厚層大理岩的九曲層與夾雜有其他岩層的長春層交界處,有斷層通過,地質結構並不緊密,容易被侵蝕,加上位於立霧溪曲流外側的攻擊坡,受溪水侵蝕淘挖坡腳,以及應力造成岩石破碎帶,因而坍方落石不斷。

  第一站 長春祠 民國47年,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遠望長春祠,廟堂式的建築,伴隨著飛瀑,顯得古意盎然。走進一看,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祠堂旁有一涼亭,可在此小憩,欣賞峽谷景致,聆聽如雷的濤聲。涼亭一側有小水池,是湧泉從地底下冒出所形成,水質澄澈沁涼。

  第二站 觀音洞 觀音洞為一人工開鑿的岩穴,洞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洞外則有一平台可休憩賞景。平台上是俯瞰立霧溪谷極佳的展望點。

  第三站 太魯閣樓與鐘樓 從長春祠旁的「之」字型步道一路往上,經過太魯閣樓後到高點可抵鐘樓,從鐘樓可向下俯瞰立霧溪曲流地形,也可遠眺西拉岸部落及大禮部落。鐘樓與太魯閣樓皆為公路局建造之中國傳統式建築,可由中橫公路遠處建鐘樓及太魯閣樓在山壁之上十分顯眼。鐘樓早年具有報時功能,太魯閣樓掛有「太魯閣」匾額,此樓是紀念先總統蔣中正而建。

  第四站 禪光寺 禪光寺位於中橫公路舊道仙霞橋上方,從公路旁的聯絡道路直上即可到達,是長春祠步道的終點站。從鐘樓沿步道直下,通過一座吊橋後也可到達。禪光寺屬佛教臨濟宗,中橫公路通車後,由釋心性法師歷經六年募款,於民國52年春動工興建,民國55年初完工。禪光寺倚峙青山,面對立霧溪谷,晨昏時分常有猴群在寺外活動,是交通頻繁的中橫公路上,一處僻靜的山寺。

附近景點

第五站 寧安橋 寧安橋位於長春祠西側,新舊橋並排,舊橋是鋼構吊橋,為中橫開築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新橋為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此處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

  第六站 不動明王廟 寧安橋下方岩洞有一座小廟,供奉不動明王,據傳是日據末期,日人開鑿採金道路時,從日本請來銅鑄的不動明王神像在此供奉,庇佑築路工程平安順利,但台灣光復後神像不翼而飛,民國40年台電公司重塑神像,並整修廟宇。廟中有一道湧泉,清澈沁涼。

※因落石擊毀廟體,本區域封閉管制。

  第七站 銀帶瀑布 寧安橋以西不遠處,對岸山凹有一兩段式瀑布,高懸在青山崖壁中,有如白練一般,即為銀帶瀑布。銀帶瀑布從中橫公路就可清楚看到,但它的水量會隨著天氣不同而有所不同,颱風大雨之後,瀑布水量極大,但久旱不雨時水量極小,有時甚至瀑布會消失。

服務設施

販賣部、餐飲、公廁、停車場、觀景台、公車站、解說牌、無障礙停車場

交通資訊

自行車:

長春祠觀景平台設置有自行車專用車架,周邊道路狹窄,常有大型車輛行駛,請特別小心交通安全。

客運:

花蓮客運、臺灣好行接駁車及太魯閣客運(電動公車),天祥往新城、花蓮方向返程有停靠長春祠(停車場觀景台賣店)。

開車:

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出發,穿過砂卡礑隧道、西拉岸隧道及長春隧道後左轉,循中橫公路台8線舊道前行即可到達,步道入口位長春橋仙霞隧道西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5545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