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於1990年創建李寧公司,由於其個人巨大的名人效應和當時國內體育品牌的缺失,李寧公司迅速獲得了成功。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寧本人最後一棒的奧運火炬拉力,將李寧公司推向最輝煌的頂點。其後公司一系列的運營失誤,公司財務急劇惡化,股價暴跌,其長期雄踞的國產第一運動品牌地位,拱手讓於安踏。
1990年,「體操王子」李寧退役,頗有商業頭腦的他註冊成立了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體育用品公司,專門生產、銷售運動服裝、運動鞋及籃球、足球運動用品等。由於李寧本人的名人效應,及當時國內體育品牌缺失的競爭環境,李寧公司迅速取得成功。
2008北京奧運會上李寧「飛天點火」,李寧品牌家喻戶曉,受到狂熱追捧至2010年李寧公司銷售額超過94億,直逼百億大關。其後李寧公司在此種順境中的過度樂觀卻招致災難——渠道大擴張,定位失誤導致成本失控,庫存高企,利潤暴跌,股價重挫,品牌受損。直至今日,仍未走出困境。
自2010年後,李寧股價一蹶不振,持續下跌,股價從高點下跌幅度接近90%,僅從股價的表現,已足以反應李寧公司戰略失誤的惡果。
正是2010年,李寧與安踏股價開始分化,其各項經營數據,亦被安踏全面超越。運動產品作為消費品,經營不善則必然會在存貨上出現問題,而李寧由於戰略失誤受到的最大衝擊,正是來自庫存壓力。
(1)盲目樂觀的大擴張,及隨後的成本失控
由於長期雄踞國產運動品牌第一寶座,李寧公司在經歷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狂歡衝動後,信心急劇膨脹。基於對未來的進一步樂觀預期,在渠道方面通過授權批發經銷商模式,迅速向大型一、二線城市大幅,搶占市場份額。門店數量由6245增長到2011年的8255,漲幅超過32%。
李寧之所以會選擇大幅擴張並在品牌溢價不夠的情況下,貿然大擴張,是盲目樂觀的結果。
2010年以後的中國經濟恰恰處於4萬億刺激邊際效應遞減的後期,隨著通脹原材料、勞工、店鋪租金等支出上升,以及各大品牌同期的大擴張,整個運動用品供給出現急劇擴張,與此同時,社會零售品增速下滑,居民消費結構呈現M形,高端和低端需求上漲,而中端出現萎靡。
(2)定位失策,庫存高企,財務數據急劇惡化
2009年李寧公司在本土超越阿迪達斯,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品牌。時任CEO張志勇躊躇滿志,對外公布公司未來十年路線圖,到2018年超越耐克成為本土第一、世界前五的體育用品品牌。 2010年,李寧公司認為應該將營銷的重心放在90後身上。沿用十年的「一切皆有可能」變成「讓改變發生」,更重要的是,在李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54009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