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urant、威少和Harden代表各自球隊瘋狂刷數據,雷霆管理層也不幸中槍,成為日常被吐槽的對象。雖然此事頗有馬後炮的嫌疑,但大家的遐想並非毫無道理——雷霆本有機會長期擁有聯盟前5巨星之3的。5年前究竟有哪些因素促使他們動了交易Harden的心思?媒體又是如何評價的?很多細節由於時間關系已經被逐漸遺忘,現在是時候撿起來再看一看了。
首先來看看雷霆2011-12賽季的薪水薄。他們在縮水賽季打進總冠軍賽,但支出方面並不昂貴。除了Durant入行已逾4年,開始領第2份合同的頂薪之外,薪水排行第2的是712萬的Pekins。這位苦瓜臉大中鋒是2011年交易截止日從綠軍換來的,當時業界對此運作的評價頗高,甚至認為能讓雷霆一舉躋身奪冠行列。
原因在於,雷霆的競爭對手馬刺、湖人、拓荒者等隊,不乏Duncan、Pau Gasol、Aldridge這樣的背身高手,防低位的需求要大於防擋拆。此外Ibaka已經嶄露頭角,位置相同的Jeff Green缺乏留隊價值。換句話說,雷霆通過一筆交易就解決中鋒和大前鋒兩個位置的難題。但疑問手在於,他們很快給了Pekins一份4年3600萬的合同,一直續到2014-15賽季。
為什麼是疑問手?要知道當時的薪水帽還不到6000萬,像900萬年薪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大手筆了。更何況Pekins在2010年總冠軍賽右膝蓋受過很嚴重的傷病——人們只記得他因此缺席搶七大戰影響了總冠軍賽走勢,卻沒注意到對其剩餘的職業生涯有多少影響。Pekins巔峰時是頗為高效的空切高手,在受傷前的籃下命中率高達67.6%。
比如ESPN的Hollinger在前瞻里看好雷霆領跑縮水賽季時,就提到了這樣一句話:「Pekins前一年在和膝蓋傷病做斗爭,這一回應該會貢獻更多。」但從事後的觀點看,傷病對Pekins的爆發力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他受傷後的籃下命中率下滑至60.1%,如今32歲卻已經消失在NBA。
而在2012年1月,雷霆又順理成章為威少奉上頂薪續約。在總冠軍賽不敵熱火之後,ESPN的幾名專家已經開始在專欄里探討雷霆的薪資問題了。Habasit在《5問雷霆》的最後一段里,就說到該不該考慮特赦Pekins。他提出的觀點就是,如果雷霆同時續約Ibaka和Harden,必將超出奢侈稅上限,而特赦後的薪水是不必計入帽中的。
文章還提到,雷霆中鋒位置的深度足以應付Pekins的離開。Ibaka和Collison都能接管這個位置,Durant也能不時搖擺到大前鋒。「全聯盟正掀起小球風潮,這無論如何都會是自然進程。」Doolittle則給大家算了筆賬:按照市場價值,Harden得用1400萬留下,Ibaka是1200萬,另外組織作用不俗的Maynor還得花500萬。
這時候雷霆的支出將達到8500萬,加上繳納的奢侈稅則是9800萬,這還沒考慮隨著年份增多的重復罰款。當時他給的建議包括:用1200萬續約Harden——這個提案似乎和後來Harden的回憶不謀而合。Doolittle把Harden形容為雷霆的吉諾比利,「雖然總冠軍賽打得不好,但必須先把他留下再考慮別的。」
如果必須在Harden和Ibaka之間二選一呢?Doolittle的觀點仍是Harden必須留,此舉最後會演變成Pekins和Ibaka二選一。「Pekins是真正的中鋒,很難在NBA找到。雖然Ibaka的阻攻數據驚人,Pekins卻是更好的低位防守者。但要做決定並不容易,Ibaka的機動性更適合打小球。他能投中距離並為杜威二少拉開空間,弱側協防的威脅巨大。」
看到沒?雖然Habasit和Doolittle都注意到了雷霆的薪資問題,但在對籃球的理解上卻產生了分歧。Habasit認為小球勢在必行,Doolittle卻因「低位防守」的重要性,把Pekins和Ibaka放在了同等的位置。換句話說,如果雷霆不是處在這種聯盟球風轉型的過渡期,比如換成更注重小球的今天,會不會做相同的決定?
另外2012年夏天還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即Howard轉投湖人組隊F4。魔獸後來由於傷病的關系表現不如預期,紫金軍也因此淪為笑柄一般的存在。但從媒體到球迷,要說在夏天就不看好湖人的又是極少數。雷霆沒動過特赦Pekins的念頭,是不是也存在把湖人當成西區假想敵的因素?
答案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Harden當年名義上是第六人,但業界普遍是把他當成明星來看待的。Hollinger在夏季前瞻里說他「三分命中率39.0%,造罰球比重將近一半,不僅真實命中率驚為天人,也很適合在杜威二少身邊打無球。」ESPN的球員排名把他排在第26位,高於Duncan低於Manu,可見Morey也不是看到了什麼雷霆沒看到的東西。
一到10月底火箭雷霆達成交易,媒體圈瞬間炸鍋。Hollinger的說法是根本沒想到有這種情況。他解釋說即使雷霆暫時沒能與Harden達成一致,也應該優先考慮特赦Pekins或者等到賽季結束後再談。交易分析里倒是從雷霆角度,回答了幾個大眾比較關心的問題。在這里我們簡單還原一下,再看看和現在的角度對比有什麼偏差:
為什麼不給Harden頂薪?除了要繳納大量奢侈稅之外,此舉主要是綁住了雷霆未來的運作彈性。他們只有老將底薪可供運作,選秀順位也不夠高,頭重腳輕的程度會超過三巨頭熱火和F4湖人。特別是即使把Pekins特赦了,薪水還是得照付的。嗯……此處只能說任誰都沒想到,NBA的薪水帽在幾年內會漲到令人瞠目的程度。
為什麼選擇交易Harden而非Ibaka?Ibaka在更早的時候答應以4年5100萬續約。Hollinger的觀點是當你有Durant這樣的統治級側翼時,用Lamb這種3D球員更好搭配。Harden在總冠軍賽防守不夠好,三巨頭必須有人能獻身苦力。更何況Harden的交易價值要比Ibaka來得大。問題是後來Lamb的3或者D並沒有達到預期。
為什麼選擇交易Harden而非威少?Hollinger認為控衛更好找到彌補方案,且Harden的正負值更高,薪水也更低廉。然而他還是原先的觀點,碰上詹韋必須有側翼站出來防守,Lamb的長期契合度更高。但很詭異的是,Hollinger在夏季球探報告里又說Harden實際是「高大的擋拆型控衛」,他現在在火箭成功轉型也說明位置重疊並非關鍵。
反正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文章感慨說全聯盟除了熱火和湖人沒誰能負擔3份頂薪合同,雷霆是在為續約Pekins的錯誤買單。有趣的是,當時認為Lamb很有潛力的可不止一家。曾任職太陽管理層的艾爾漢森在專欄里寫道:「Lamb是頂級的接球投射手,而且身高臂長很有爆發力,弱側防守非常積極。」
而在談及兼容性時,艾爾漢森極盡溢美之詞:「恐怕沒有比雷霆更適合Lamb發展的球隊了。他大學的主要問題是在Kemba Walker身邊會不時消失,而雷霆有足夠的得分手讓他扮演第四選項。他最終目標是和Harden一樣扮演第三選項。」結果我們也知道了,Lamb後來只有「不時消失」這點符合艾爾漢森的預期,唯一能和Harden相提並論的是在2K游戲里。
但即便是這樣,雷霆當年還是有成功的機會的。Kevin Martin就是不錯的短期選擇。艾爾漢森評價Martin的組織沒法和Harden相比,但也很擅長造犯規和投三分。Martin的防守比較差,在替補席上提供得分爆炸力卻沒有問題。他類似於Hamilton或者Ray Allen的無球掩護能力,搭配雙少也很合適。
某種程度而言,2012-13賽季的雷霆並沒有特別想念Harden。4月份臨近季後賽時Habasit就力挺他們斬落馬刺:雷霆沒上全首發時,每100回合能得到109.0分,進攻效率仍然是最高的,同時丟99.3分能排在第2。當時NBA能做到回合佔有率高於20%且真實命中率高於60%的球員,僅僅只有LeBron James、Durant、Harden和Martin。
而前一年雷霆三少同時在場時,百回合能得到114.4分,把Harden換成Martin甚至飆到了117.8分。或者這麼說好了:如果雷霆最後還是不願意繳納奢侈稅的話,那麼僅僅一個賽季留不留Harden可能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Martin是很棒的第三點,至於後來威少重傷,Martin的組織無法勝任第二點那就是後話了。
當然以長期的觀點來看,雷霆肯定是虧得有點大。Martin很快就走了,Sefolosha也不復當年西決「Specialosha」的手感,以至於後來得分後衛越來越差,Robertson 、Waiters之流都成了扛把子。Ibaka Durant又輪番受傷,雷霆在後Harden時代壓根就沒多少檢驗自身實力的機會。去年夏天他們搶七不敵勇士,Durant終於耐心耗盡跟著離開,只有選秀權變成Adams比較值錢。
總之雷霆在Harden這件事情上,可謂倒黴到了極致。他們先是錯誤地續約Pekins,又對Pekins的重要性給出了過高的判斷,同時忽視了聯盟大小球潮流以及薪水帽的瞬息萬變。哪怕是送走Harden之後,如果Lamb能夠更加爭氣一點兒,如果威少不傷能把握住Martin還在的機會,如果後面沒有接踵而至的傷病,Durant都未必會走。
但歷史本就不容假設,我們今天把當初媒體的各路評論翻出來看,也是想告訴大家:雖然Harden的交易現在看起來很蠢,當初卻至少稱不上是荒唐的。雷霆囿於環境和觀點的局限性,做了一筆當時有爭議但仍然被理解的交易,只不過種種失算加在一起才變成了今天,可能這就是傳說中的時運不濟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39313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