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24分崩盤,勇士輸球成功登上頭版頭條。
末節僅得13分,單節輸掉19分,在比賽還剩下7分47秒時他們還領先著灰熊18分,接著他們就開始了進入了一種詭異的模式里,失誤,打鐵,依次循環。說實在的,一支擁有四名全明星球員的球隊打成這樣,也真的挺難想像的。
第四節到底發生了什麼?簡單看一下就明白了。
先說灰熊。
其實灰熊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在低位做文章。
比如這個回合:
Gasol背身強吃Durant,頂一步迫使勇士隊收縮協防,Pachulia一夾擊,立刻分球,外線命中一記三分。
這一套打的是Durant頂內線力量吃虧的弱點。
再比如這個回合:
Randolph高位策應球給到左側45度的Tony Allen,一個加速輕松過掉West,面對Pachulia的協防輕松將球上進。
這一套打的是勇士內線移動能力差,封蓋能力弱,既不敢擴出去,又守不好籃筐的弱點。
還有這一球,同樣打的是Pachulia腳步慢,而勇士內線的高度又不足以完全乾擾Gasol的投籃。
勇士禁區防守好麼?算不上多好。勇士的禁區防守出色是建立在他們高速的外線防守輪轉之上,用速度去彌補高度,給球和持球人壓力,點點防到位,在球走到低位之前就形成干擾,也就是所謂的在形成威脅之前就率先扼殺在搖籃里。
但即便如此,灰熊依舊不依不饒,時不時讓大個子在高位做策應,再轉幾下低位肉搏,來幾個高低位配合,迫使勇士錯位防守,揪著弱點不防,落後再多也不改策略,這就讓勇士感到為難了。
全場比賽灰熊在勇士的禁區里拿到了54分,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值。
但這畢竟是灰熊的看家絕活,如果連內線都討不到便宜,曼斐斯贏球的機率就太低了。
真正讓勇士崩盤的,其實是他們的進攻。
看一下第四節至加時賽結束期間,兩隊的投籃分布:
勇士大量的出手都分布在三分線外,在17分鐘的比賽時間里,他們一共只有4次打進油漆區,即便效率不俗,但他們並沒有選擇繼續這麼干。
當分差被灰熊一步步縮小到只剩下個位數時,勇士幾乎毫無應對,純憑個人能力,似乎這背後就隱隱藏著一個心態:「領先夠多,時間不充裕,拖過去就行,不必過分擔憂」。
第四節至加時賽結束,勇士全隊一共只送出了2次助攻,其中第四節沒有出現任何助攻數據,而在這之前的三節里,勇士全隊一共送出了21次助攻。
單從數據上去判斷自然有些草率,但如果結合比賽的過程,你就會發現,這段時間里勇士球員的進攻選擇有多麼隨意,之前比賽里頻繁的無球跑動基本消失殆盡,隊友之間的掩護,空切,穿插你也很少能夠看到。
像這個回合,一次簡單的高位傳球,就變成了Green的外線干拔三分。
再比如這個,Durant高位和Curry做一個簡單的掩護之後就殺入籃下急停打板,完全沒有察覺弧頂已經處在大空位的Curry。
又或者是這樣,在關鍵時刻,沒有戰術,一人打四人看,Durant沒有強突Randolph,反而自信的選擇了干拔三分,在金州打出了自己在奧克拉荷馬時才有的味道。
Durant 3罰不中,Thompson 2罰不中,在最後的那段時間里,勇士犯了太多的錯誤,毫無疑問,這些事情都是偶然,日後反復的機率也絕對不大。但真正將這一個個偶爾串聯起來,成為必然的,是勇士打的不再像勇士了。
這是一支充滿天賦的球隊,曾經現在未來都是,但真正讓他們強到令人膽寒的原因,並不是他們跑的有多快,投的有多准,他們能夠變成如今這番模樣,靠的是隊友之間的無私。當勇士自己放棄了協作,親手拆碎了聯動球隊進攻的紐帶後,之後的崩盤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打完這場,他們兩負灰熊,馬刺、騎士和火箭各輸一場,在面對爭冠對手時,勇士並沒有打出與他們戰績和實力相匹配的表現。
雖然到目前為止,他們還處在聯盟第一的位置上,但或許現在,他們已經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時候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