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贇奧運回望:男雙亂局的勝者

Neoh Ch ...| 2016-11-18| 檢舉

有時候我們看到貝爾打丟了一個機會球,而當時場上C羅的位置更好一些,我們就會說貝爾太獨,但是如果貝爾射門得分,我們又會說貝爾真是太猛了。

這說明旁觀者總是有道理,但諸如張路指導這種級別的教練,就會在貝爾助攻C羅的時候指出實際上他自己打更好,而這種理性客觀的分析如果出自一般人之口,經常會被稱為裝逼。

實際上傳給同伴還是自己打,無非是臨場的兩個選擇而已。作為鋒線球員,幾乎一輩子天天都在做這樣的選擇,如果考慮到所有人的感受,我認為他就沒時間踢比賽了。

所以我們看到多人配合的足球運動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商量,而兩人配合的羽毛球雙打項目也是如此,實際情況和一般人們認為的差得很遠,搭檔之間其實是很少交流的。

在我看來這並不難理解,一來是由於之所以能成為搭檔,兩個人對球的認識和理解會大致處於一樣或者起碼是差不太多的水準上,互相點點頭就懂了;二來在激烈的實戰過程中,幾乎沒有時間去做交流,因為交流大多是對已過去的球的討論和反思,臨場做這些會增加心理負擔,並且也不能改變既定事實,所以意義不大。

簡單地說,大部分球還需要一邊討論一邊打的話,這種配合水平不可能走太遠的,反過來想,難道這樣還會比那些心領神會的組合更有戰鬥力一些嗎?

我們一般把這種不需要太多交流的狀態稱為默契,而我認為,越是默契的組合越容易贏球,贏球多了就會更默契,從而逐漸進入一種慣性之中。就是說,這樣組合在所有細節方面都會趨於穩定,進而形成一種模式化的狀態。

難道這樣不好嗎?當然好!我們苦心謀求的,也正是這種不斷完善的狀態,但事有兩面,配合越默契,模式越固定,就離被別人吃透不遠了。

過去的一年多奧運積分大戰之中,形成這種默契的組合很多,這裡我不一一羅列了。我想說女雙冠軍,日本的「松糕組合」,就不同於這些一直默契穩定的對手。她們經歷了重新制定打法,輸球付出成本,修補漏洞,完善細節等等過程,直到奧運開賽也沒有給人一種調試完畢的感覺。

在我看來這種階段是做所有事的最好的階段,因為在此期間,找到並明確了正確的方向,所有環節都不到最佳,但接近最佳,並看得到最佳在哪裡。

這種時候人不需要任何動員也能調動出昂揚的鬥志,任何錯誤都能被相互的包容立即化解,任何問題都會得到主動的、積極去解決的態度,並且也不會因為失敗而相互懷疑。

而這一切,都是由那個未滿的默契狀態所牽引,所謂月滿則虧,彎月不滿,而日益圓滿。

王婆賣瓜,豈不自誇?上述種種,說的不也是我的老搭檔傅海峰嗎。

受益於這種未滿的狀態,馬來西亞雙蔚得以發揮出高出自身實際很多的水準。如果單純比較進攻實力,他們應該是目前最好的。但羽毛球沒辦法一俊遮百丑,攻轉防的落位銜接和絕對防守能力不足是他們的硬傷。

而在這次比賽之中,他們用快速的抽擋跟進戰術把防守缺陷掩蓋起來,發接發堅決不主動起球,充分發揮了自身後場進攻強的優勢,並且在所有人都被金牌壓得無法呼吸的狀態中,磨鍊出大賽敢字當先的心理素質。

當然,吳蔚升有沒有過內心那道關卡,就只有他自己知道啦。

我覺得如果決賽站在傅海峰旁邊的還是我,也許對年輕的對手來說會更容易一點,因為我們是那種已經「被吃透」的組合——把蔡贇挑到後面去,拿到反攻機會全力轟傅海峰,已經成為全世界男子雙打對付我們的共識。

可是,當混雙選手張楠成了傅海峰的新搭檔,而他們的打法又徘徊在輪轉和雙壓之間無法界定的時候,用一句時髦的話說,雙蔚多少是由點蒙逼了的。

所以我認為傅海峰張楠的搭配,也是這種未滿狀態的受益者。稀鬆的配合度,模糊不定的打法定位,兩個大個,沖網難度很大,往往陷於防守態勢之中,得分效率低,造成30+的人老打三局。

但正是這種說不清楚的狀態,造成對手也說不太清楚應該怎樣有效地對付他們。而在關鍵球處理上,傅海峰體現了老隊員的寶貴經驗,決勝局尾段他連續多次的頭頂區抓推封蓋,意識和膽略都屬上佳老到,是拿過奧運會冠軍的人應有的表現。

雖然有些評論說中國隊贏得僥倖,但這次的贏家是決勝時刻更知道對方想法的那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3452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