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前一哥斷腿退役投商海,身家過億娶歌星。

曾洵真| 2016-10-29| 檢舉

近日,前體操一哥李小雙現身故鄉仙桃為某商業活動剪彩風采依舊。李小雙的人生經歷堪稱豐富,曾兩奪奧運冠軍為國爭光,卻在訓練中差點摔斷雙腿無奈退役。如今他已經創辦了自己的體育公司身價過億,還贏取了歌星美妻,人生美滿。

李小雙1973年生於湖北仙桃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進省隊,1989年進入國家隊,1983年—1989年間,因身體條件並不出眾,他還曾三進兩出國家隊。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上,李小雙一舉奪得團體和自由體操金牌,從此聲名鵲起。

1996年的亞特蘭大,李小雙再次出征奧運會。男子團體比賽中中國隊由於李小雙的失誤再次屈居亞軍,這一度讓這位當時中國體操隊的領軍人物無法自拔。不過在隨後進行的個人全能比賽中,李小雙很快擺脫了團體失利的陰影,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金牌。

1997年,李小雙由於踝傷提前離開了賽場,不久之後選擇退役,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著中國體操隊的隊員們。

退役後的舞台,李小雙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時期。「非常非常難捨,非常非常的痛苦,那時候因為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想著,怎麼沒有人叫我參加訓練啊。」

李小雙花了兩年時間才適應離開體操隊的生活。他曾嘗試做歌手,1997與香港幻影全音唱片公司簽約,也曾考慮到回國家隊當教練,但這些經歷都不順利。

在獲得巨大成功和榮譽之後,再重新到未知的領域開始新的生活,難免要經歷迷茫和困惑。「別人看待你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榮譽固然重要,但它同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反思之後,他發現其實眼前有個閃亮的偶像——李寧,李小雙的大師哥。

相似的名氣、相同的運動項目、完美華麗的轉身,在李寧身上,有太多閃亮而相似的地方。然而遺憾的是,1990年代的歷史卻不能複製。

選擇創立自己的品牌從商,已是李小雙退役之後,嘗試多個出路後的最終選擇。成立於2000年的北京李小雙體育用品公司,目前的年銷售額在4000萬元到5000萬元之間。經由8年的時間,員工也由當初的17人,達到300人。

然而,無論對李小雙個人,還是對於這個品牌的知名度而言,現狀似乎都並不如意。

1980年代進入中國的世界頂級品牌耐克、阿迪達斯,曾經在北京創造過非常驚人的銷售紀錄,走民族路線的李寧品牌很快也一炮打響。然而,一個新興的市場並不僅僅需要兩、三家頂級品牌。市場仍有空缺,於是,安踏、特步、匹克、鴻星爾克、三六一度相繼誕生。

其實,成立於2000年的李小雙品牌,比某些晉江系品牌還要早。發展但並不如人意。李小雙品牌原有的36個店面,現在已經被削減到26個,已經被晉江系遠遠摔在身後。

作為一檔運動服飾品牌,李小雙牌運動服裝的設計色調偏向艷麗透亮型,他本人的休閒裝也多是大紅、大黃、大紫、大藍等等。

按照他的理解,「運動裝不能太低調,因為運動本身就是一個能帶來激情的事情。」

李小雙坦承在上世紀90年代,只要開一家專賣店就能掙錢。然而如今面臨諸多品牌的競爭,一個中小型運動品牌企業卻必須面對很多難題。

「一個是產品定位,一個是資金。」李小雙認為這是困擾品牌發展最大的問題。「大的體育品牌可以去關注科技、營銷層面,可是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中國老百姓在市場上是靠價格來做比較。」因此,基於價格基礎之上,再去做產品設計定位,對李小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而最受束縛的一點,即是資金問題。體育品牌的推廣,離不開大規模的營銷手段。而所有的營銷,離不開大量的金錢投入。

李小雙舉例說,按照現在公司每年4000萬的銷售額,每年貸款額度只有1000萬,而且貸款只能做資產抵押,而非品牌抵押。

這一貸款政策,無疑是銀行對自己的保護,可以有效避免壞帳的出現。然而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貸款難造成了資金鍊條緊張,限制了營銷、推廣、渠道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李小雙反覆強調,把一件衣服做好是不容易的,需要整體風格、面料、顏色、品質的綜合配合。比如,為了一款T恤,設計師要做出24款顏色搭配方案,上百套樣式的樣稿。但是,他從不讓銷售人員參與其中。

然而,李小雙坦言,他的品牌如果想要影響到年輕的消費群體,可能還需要這代人的父母口耳相傳。「奧運會絕對是很多大企業展示自我的最佳平台,然而奧運會並不是中小型企業的機會。」

可是李小雙品牌面臨的一個尷尬局面是,終端顧客往往是他的同齡人。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無論大小運動品牌都在努力吸引年輕消費群體,耐克、阿迪達斯等行業領導者已經在網絡營銷、街頭籃球等方面大展身手。

大品牌總會在城市中心設立旗艦店,李小雙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這是一種賠錢樹形象,對當今公司規模,這樣的方式並不合適,要學會放棄。」

「體育是一項公平的運動。在賽場上,實力決定一切。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我看中品質,這是我的個性和風格。」李小雙說。

那麼,總有人走在前頭,他們是怎麼攫取第一桶金的?有人靠賺快錢:市場上缺什麼做什麼,什麼好賣做什麼,快速回籠資金後然後變臉做品牌。有人靠忽悠投資:市場上總是不缺靠腦子賺錢的投資客,你情我願,讓錢生錢,然後通過渠道規模化,或者上市獲利。還有人在起步伊始就做足功課:拉攏主管人員,贈送股份以突破銀行貸款瓶頸,然後做大做強。這些,似乎都不是李小雙的性格和路徑。

那麼,總有人走在前頭,他們是怎麼攫取第一桶金的?有人靠賺快錢:市場上缺什麼做什麼,什麼好賣做什麼,快速回籠資金後然後變臉做品牌。有人靠忽悠投資:市場上總是不缺靠腦子賺錢的投資客,你情我願,讓錢生錢,然後通過渠道規模化,或者上市獲利。還有人在起步伊始就做足功課:拉攏主管人員,贈送股份以突破銀行貸款瓶頸,然後做大做強。這些,似乎都不是李小雙的性格和路徑。

「做生意是件很微妙的東西。在現在的商業形勢下看,奧運會給大企業提供了操作空間和優勢,但小企業沾不上邊。」

其實,機會時時都有,並不單純依賴奧運,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怎麼才能解決品牌生存的問題,對李小雙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當然,因為奧運,也會有更多的國外投資。很多做得不錯的小企業,有了更多被大企業收購的機會。是希望長久的做自己的品牌?還是也希望被人收購,成為大企業的一分子?「兩種可能性都存在。」李小雙說。

「想賺快錢太容易了,」李小雙說,「你必須知道,快不一定能走長。現在看來也許是損失,但中小企業要學會先活下來,然後再長大。」

16年前,李小雙在德國用洗衣粉刷白了自己總也洗不幹凈的白球鞋和白襪子。12年前,在美國西海岸邊,他住過價值3000萬美元的別墅。當然,更遑論他曾擁有的世人矚目的榮譽和社會地位。「因為別人曾經追求過的東西我都曾擁有過,所以我跟別人心態不一樣。」

沒有了追求名利的勁頭,他更願意按照自己對品質的定義慢慢做事。賽場上練就的剛毅個性,在生意場上也不願通融——「看得起我,咱們就合作。我不會低三下四求人。」

有人說先成家再立業,李小雙有今天的成就也離不開妻子張倍寧在背後的支持。

他甜美嫻靜的妻子張倍寧則是曾經走紅樂壇的知名歌手。她與妹妹一起組合的「天使之翼二重唱」推出過《愛我的人請舉手》等不少廣受歌迷喜愛的流行歌曲。

兩人的相識戀愛過程都很平淡。2000年,李小雙出差去福州辦事,晚上在參加朋友的聚會上,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在場的歌手張倍寧,隨後兩人就很快相愛了。

有人說興趣相投是他們戀愛的原因,這確實有些道理,在圈內李小雙也是位唱歌能手。

除了沉浮商海,李小雙也頻頻現身公益活動利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小雙認為專業運動員就是去拿金牌,拿完金牌後的人生就是一種享受。運動員退役後的事情由誰來做,由專業的隊伍、專業的經理人來幫他,市場的推廣會對他未來形成一種價值的體現、一種延續,對生命的一種延續,就是說我不做運動員了我還有一種市場的價值,但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一些體育經紀人,讓中國的運動員,未來的世界冠軍、奧運會冠軍,有更理想的路走。」

在外人眼中,轉型對於頂著奧運冠軍的光環的運動員不是很難,憑藉過往的榮耀,退役運動員可以很容易的在新領域找到一席之地,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退役運動員的出路很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對於在半封閉環境中長大的運動員來說,外面的世界也很危險,轉型之於他們有著太多的坎坷與艱難。

看待成功和失敗,更需要一種人生的大智慧。聰明是一時的,智慧是宏觀的、一世的,需要長期的規劃和安排。只要有自己的信念,有種不服輸的意志就好。」

李小雙說,「沒有人能永遠成功。每個人的人生都很殘酷,運動員這個職業只不過更有機會表現自己人生的殘酷。

離開「萬人迷」的賽場,這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走了不一樣的人生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3213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