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身賽裡LeBron James高掛免戰牌,這是他保養身體的策略之一,沒必要在熱身賽消耗太多體能。James如今31歲,但其實他在NBA已經征戰13個賽季,例行賽上場時間比Nash、Iverson、Larry Bird、Jerry West等名將整個職業生涯的上場時間還要多。而且,James的季後賽上場時間已經累積到歷史第四。
在NBA征戰時間如此之久,卻依然能在上賽季的總冠軍賽每場奮戰40分鐘左右,並且打出統治級的數據,詹皇的身體實在可怕。自從2003年進入NBA,James都沒有重大傷病,他的身體為何如此經久耐用?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之外,James變成鐵人的秘訣還有很多。
天賦+勤奮鑄就鐵人
「他依然每場打40分鐘,而且球總是在他的手上,這太可怕了,」James的前隊友Mike Miller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黃蜂助教史蒂芬·塞拉斯則說:「太不可思議了,球員都會有一些傷病隱患,我猜他是沒有任何傷病隱患的那種,他就是有那樣的身體和意志。」
史蒂芬·塞拉斯當年在騎士當助教,看著James將天賦帶進NBA。13年過去,James竟然從來沒有受過大傷,依然可以在季後賽場均鏖戰40分鐘,這樣的身體實在恐怖。
對於James身體為何能夠如此持久健康,他的高中教練基斯·達姆布洛特認為James在進入NBA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備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明白他將打大量的時間,對手將會不斷地擊打他,他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承受巨大的消耗,所以在進入NBA前就做好了准備。」達姆布洛特說。
雖然是一名高中生球員,但是James在菜鳥賽季就展現了遠超實際年齡的成熟度。「他完全不像我之前看到過的那些新秀,他的身體實在太好了,完全為比賽做好了准備,有些是我以前從未見到而且後來再也沒見到的。」史蒂芬·塞拉斯感慨說。
很顯然,James天生有好身體,這讓他在NBA賽場飛天遁地,但是他能成為鐵人,也與他後天的努力訓練分不開。NBA歷史上也有許多身體天賦出眾的球員,但是他們許多在職業生涯前十年就飽受傷病困擾。James是天賦最好的球員之一,也是訓練最為勤奮的球員之一,苦練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讓他更能經受住NBA強烈的對抗。對比James剛進聯盟時的照片不難發現,現在的James要比當年強壯太多。
不經意間,James已經在NBA奮戰了13個賽季,他的例行賽上場時間達到38478分鐘,排名NBA歷史第41位,將Nash、Iverson、Jerry West、Larry Bird等名宿甩在了身後。James的季後賽上場時間達到8383分鐘,排名歷史第四。在James前面的只剩Duncan、Jabbar和Kobe。
如果將例行賽時間和季後賽時間加在一起,James的上場時間已經比Larry Bird的整個職業生涯多了5532分鐘。在31歲這個年紀,James是NBA歷史上上場時間最多的球員,Kobe要比James少打了1684分鐘。更可怕的是,James這位鐵人,看起來還沒有衰退的跡象。
科學飲食起到良效
James能夠如此持久,與他科學的飲食習慣有巨大的關系。熱身賽我們看到James悠閒地吃著爆米花,但這些食物他其實有嚴格的控制。「你看到他們奪冠的時候打開了香檳酒,所以我不會說他不喝酒,但是他真的在保養自己的身體上做了很好的工作,那就是我們為什麼看到他在賽季末期變得更加強壯,而其他球員在下滑。」說這話的是James的前隊友Donyell Marshall。
詹皇的事物包含很多蔬菜和水果
Marshall曾經在James身邊征戰3個賽季,他對這位年輕人的自律精神十分佩服。James也會喝一些酒,但只會在重大場合。平日裡,James的食物主要是雞肉、魚肉、義大利面、蔬菜和水果。值得一提的是,James很少吃紅肉,尤其他過去七年從不吃豬肉。大約在10年前,有人建議他戒掉吃豬肉,看看會不會對身體狀況有良好的效果。
James將信將疑地試著做了。結果,從那以後他就戒掉了吃豬肉。「你可以看到不同,變化在於我的身體恢復速度以及我所擁有的能量,這對於我在球場上的表現有很大的幫助,總體來說,我的感覺很好。」James認為,不吃紅肉對於他的場上表現有很大的幫助。
James的自制能力很強,即使很餓的情況下也能抵制食物的誘惑。上賽季例行賽的一場比賽,騎士在擊敗雄鹿之後,James接受了采訪。等到采訪結束,他的肚子有些餓了,就詢問隊友還有沒有食物,當時騎士更衣室裡還有剩下的披薩。James過去看了看之後搖了搖頭走開了。那些披薩上面放了豬肉製成的香腸片,這可不是James要吃的食物。
我們見過太多的NBA球星在飲食方面缺少自律,暴飲暴食,有一些還染上了酒癮,逐漸淘空了他們的身體,比如Shawn Kemp、Vin Baker。就連2007年狀元秀Oden也曾被曝出有酒精依賴症,沒事就要喝點酒。
James則有著嚴格的飲食計劃,這讓他常年保持了強壯、健康的身體。「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效的,這是我職業生涯裡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James這樣表示。
及時減重降低風險
從2014年開始,James對身體進行了減重,減輕對膝蓋和腳部的壓力。他的身體經歷了剛進NBA時的增重,然後從2014年又減重的過程。
James剛進聯盟時體重為108公斤,現在他的體重標注為113.5公斤,而根據James自己的說法,他的體重最高達到過118公斤。曾經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強壯,讓自己在低位的進攻更有威脅,James在職業生涯前期積極增重。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他可以在內線和對手的大個子抗衡,有時候他客串大前鋒甚至挪到了中鋒位置。但是體重增大之後,也產生了一些後遺症,增加了他的膝蓋和腳踝的負擔,他的耐力也在下降。2014年總冠軍賽期間,James出現了抽筋的狀況,這等於拉響了James的身體警報。
事實上,James要減重也與他的膝蓋隱患有一定的關系。雖然James從未有大傷讓他長期缺陣,但是詹皇畢竟是血肉之軀,經歷十多年高強度的對抗,他的身體也有一些損傷。比如在2014-15賽季,James受到了膝蓋傷勢困擾,這讓他缺席了多場比賽,再加上其他原因休戰,James在那個賽季總共缺陣13場,這是James職業生涯缺陣場次最多的一個賽季。
「我的膝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疼痛來了又走。在與熱火的聖誕大戰第三節,問題又一次來了。我似乎是在那時候扭傷了膝蓋,」James當時這樣表示,「我職業生涯加上季後賽,已經打了41000分鐘,你可以試試在大冬天開老爺車的感覺。」
減重,必須減重,2014年夏天他減了一些,2015年夏天他又繼續減重。重返騎士的這兩個賽季,James比在熱火時期瘦了。減重的過程有些辛苦和無聊,James曾經自己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已經連續67天了,我從不吃糖,不吃奶製品,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平時只吃一些肉類,像魚肉。還有蔬菜和水果。」
詹皇減重效果明顯
除了膝蓋隱患外,James的背部也存在隱患,這也是一個困擾他許久的大問題。為了緩解背部狀況,James採取了很多方式,比如比賽的時候,他會躺在場地邊上,讓背部肌肉放鬆。此外,James早在很多年前就練習了瑜伽,提升自己身體柔韌性,更好地預防傷病。
減重之後的James身體對抗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持久,更健康,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一個環節。
增加休息避免勞損
James曾經是一個輪休反對派,他渴望參加每一場比賽,他甚至有向人們證明他過了30歲也可以打滿82場的想法,但是無論是騎士前任主帥David·Blatt還是現任主帥Tyron·Lue都在積極為James創造休息時間。
David·Blatt也得到了一枚騎士的冠軍戒指,雖然他在上賽季中期被解僱。但不可否認,Blatt對於騎士也確實有不小的貢獻。比如他執教騎士的第一個賽季就制定了壓縮James上場時間以及讓James輪休的策略。「考慮到LeBron在NBA的征戰時間,我認為很有必要減少一些他的上場時間,我希望將他的上場時間控制在35分鐘左右,」Blatt在2014-15賽季曾經這樣表示。James在2014-15賽季的場均上場時間下降到36.1分鐘,當時創下職業生涯上場時間新低。2015-16賽季,James自我感覺身體狀況很不錯,比2014-15賽季都要出色。但是,Blatt在2015年12月6日就安排了James一次輪休。
當時James心裡還是有一些不開心的,他說:「我希望自己能夠健康到打滿82場比賽。我的健康一直為人所質疑,人們一直在談論我過去的生涯做了多少事。我總是會基於自己如何對待我的身體,如何保護我的身體來比賽。」但是,如果理性來看的話,James的輪休很有必要,畢竟他確實已經在聯盟征戰了太久的時間,雖然他天賦驚人,但畢竟也是血肉之軀。Blatt在上賽季中期被解僱了,但是他那控制James上場時間以及適當輪休的策略被Tyron·Lue貫徹了下來。2015-16賽季,James的場均上場時間下降到35.6分鐘,再次創下職業生涯新低。
例行賽的休息,是為了讓James在季後賽爆發。James上賽季的季後賽場均上場時間達到39.1分鐘,總冠軍賽更是達到了42.0分鐘,其中最後一戰他打了47分鐘,整場比賽就休息了1分鐘,那場比賽他打出三雙。正如James前隊友Marshall所言,打到賽季末,James依然保持充沛的體力,反觀比James更年輕的勇士大將們反而後繼乏力。
這個夏天,James拒絕了美國男籃的邀約,選擇了休息。這個賽季的熱身賽,James只打了兩場就開始輪休,可能只會打最後一場熱身賽。James現在越來越贊同多休息的策略。
現在人們關心的一個話題是,James到底能這樣打球多久?他上賽季在例行賽的總上場時間達到2709分鐘,如果仍然按照這個數量,他打完下賽季的比賽,例行賽總上場時間將超越Jordan,上升到歷史前29甚至更靠前。現在的James越發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鐵人傳奇還將延續下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