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堵的街道是騎行者心中永遠的痛,在市區騎車,實在是無奈之舉,然而卻又不得不面對。既然無法擺脫,就只能學著如何更好地應對,我們一起來看看曾經的「送報小哥」、現在的職業車手NEIL BEZDEK的經驗總結。
國內人多車多,大白天想在市區享受上圖這樣的好路,真的是白日夢了,還是好好學技巧吧
雖然我對於城市騎行毫不陌生(在參與職業賽之前,我在紐約全職干郵差活),但再次回到喧囂的大街上,還是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在市區騎了這麼多年,也有些自己的心得,在此跟大家分享我心中最為重要的5點。
【第1點】避開汽車開門的範圍
車門對於在市區騎行而言簡直就是隱形殺手。打開的車門會直接擋住自行車原定的去路,然而你難以預料它什麼時候會打開。車門打開的聲音,那感覺簡直就跟扣動手槍扳機的聲音沒兩樣。避免撞上車門的唯一辦法,就是假設你將要經過的每一道車門都會打開。經過任何一輛車時,不僅僅是停著的車,永遠都離車身保持至少一道車門的距離。如果實在沒辦法只能從車邊經過的話,那就減速慢下來,並留意警示信號——剎車燈、的士頂燈變為空載、準備下車的乘客......
【第2點】留意右拐的車輛(去到靠左行駛的國度就換成左拐)
這種情況是針對當一輛車超過騎行者往前開之後突然的轉向,他們右拐離開原來的路時會擋住你的去路。在靠近每一個路口或者高架橋出口這些地方之前,養成從左肩(如果你是在靠右行駛的地方的話)往後觀察情況。儘快經過轉向車道和直行車道之間的地帶。如果前方車輛減速轉彎,那就從它的外側經過,以免被夾在汽車和路邊拐角的地方。
【第3點】從過馬路的行人後方經過,而不是前方
過馬路的行人潛意識裡都希望趕緊往前走以避免麻煩,而不是停下來或者往後撤。從行人身後的區域騎過去,這樣就不必糾結到底誰先過的問題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
在這裡力狗(譯者)也忍不住要多說幾句,經常看到有其他車友騎車的時候從過馬路的行人面前經過,看著他們越來越接近,留給彼此的空間越來越小,看得我那個驚心動魄。明明後面海闊天空,你卻偏偏往窄里騎。當然,如果行人還差大老遠才會走近而你又即將經過的話,自然就是從前面經過了,這個還需要看具體情況。
【第4點】多一些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
手勢是騎行者跟司機和路人的第二交流語言。譬如說,想變線或者拐彎的時候,我整個身體都會發出信號——從肩膀往後看,停止蹬腳踏,順著後方來車的方向開始變線。司機的反應暗示著他們是否會預留空間給你,在確定安全之後,我會伸手向司機示意自己要變線或者拐彎。同理,如果有車打算從我前方拐彎的話,我會搖車經過十字路口。雖然我不一定會加速,但這種略風騷的舉動可以引起注意,也作為一個信號,告訴司機我確實要往前直行。儘量不要帶黑色鏡片的眼鏡,因為通過眼神接觸利於跟摩托司機和路人進行交流,讓他們了解你的下一步動作。
【第5點】不確定的時候,走車道
瑞士的自行車道,路邊和中間都有自行車道
相比僻靜的鄉村小道而言,市區的道路更為危機四伏,不過擁堵也使得每個人都開得很慢,大家耐心地等候(原作者終究不在天朝不了解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自行車和汽車能更好地共處,而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馬路中間。當路很窄的時候,在路中間騎可以阻止那些開車風格激進的司機嘗試把你擠路邊好讓自己開過去,哪怕是在根本不應該硬擠的地段。要記住,後方的車輛遠不如突然打開的車門或從車上下來的乘客/路邊闖出來的路人來得危險。
力狗:對於最後這一點,其實是有些爭議的。首先,現在有部分車友的確是這樣做的,這是個事實。但是,在有非機動車道的路段,自行車是不能在機動車道行駛的,這是交通法規,所以上文所述僅適用於部分沒有非機動車道的路段。但在過窄的路段,建議還是先停下來等沒車的時候再平穩快速通過,實在沒辦法就按照上文所說的那樣走中間,否則被車擠到路邊前輪碰上路肩就不好了,後果可大可小,危險係數很高。
在市區騎車實在鬧心,但很多時候又難以避免,希望以上五點對大家有幫助,也歡迎各位老司機分享自己的心得。除了從騎行者的角度分享之外,也可以從作為司機時的角度來給些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18533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