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騎士隊的二當家——Kyrie Irving

醉小飛| 2016-07-22| 檢舉

今天我們來聊聊騎士隊的二當家——Kyrie Irving。

就從他的身世開始說起。

夢開始的樣子

跟球隊的大當家相比,Irving的出生要好一些,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父親是前澳大利亞明星籃球手,母親是個古典主義的鋼琴家,自幼算是家境殷實,也不用擔心吃完這一頓之後下一頓會是在什麼時候。

但不幸的是,Irving的母親在他還只有4歲的時候就因為敗血症離開了這個世界,自從那以後,他模糊的記憶裡就只剩下父親和他的姐姐。因為當時還年幼,他並沒有太多關於自己母親的回憶,所有零散的拼湊全都來自於他的親人,他們告訴Irving,他的母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是一個觀察甚微的女子,能夠察覺到一些別人所不能察覺的事物,然後將它掌握並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而這一切,就像是基因的遺傳一樣,留在了Irving的體內,就像他後來在籃球當中所展現的天賦一樣。

13個月的時候,Irving已經可以自如的運球,4歲就掌握了上籃的技巧,到了6歲,他就能夠完成左手上籃了。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離不開他的父親——德雷德裡克-Irving。

Irving成名之後,曾多次提到過自己的父親,在他的眼裡, 父親的身份首先是父親,其次是他的啟蒙老師,最後他們還是一對「好兄弟」。在他成長成名的這條路上,他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時常會在家中鬥牛,有時候會打到深夜11點,弄的作業都沒有完成,那時候的我,非常渴望能夠擊敗我的父親,超過了擊敗其他任何人的渴望感。後來有一個周四,父親對我說:『凱裡,以後要時刻記著這種擊敗我的這渴望,善用這種渴望,善用自己內心對勝利的追求,你就可以擊敗任何人。』」

這段話在後來深深地觸動了Irving,這也是為什麼,之後的Irving總能夠讓人覺得他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的原因,那是一種希望擊敗所有對手的渴求感。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曼巴精神」,反正Irving也這麼認為。

除了在球場上對勝利的渴求感之外,他的父親還教會了Irving人生裡最重要的另一種品質,就是謙遜。

不管Irving在場上的表現有多麼的亮眼,下了場之後,他始終是一副「乖乖仔」的模樣,背個雙肩包,穿個沖鋒衣,一聲不吭的就上新聞發布會了,這就是Irving最真實的寫照,沒有過分的浮誇,沒有高調的張揚。

說他是一個優質的籃球偶像,總少了幾分偶像該有的架子,不過倒也沒什麼不對,至少在生活裡,Irving這類人,總是挺討喜的。

畢竟籃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先成為一個好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籃球手。

提到籃球,Irving打小開始就已經是一副超級巨星的模樣。

高中的前兩年,他場均能轟下26.5分,10.3個籃板,4.8次助攻以及3.6次抄截,是校隊歷史上第一位個得分超過1000分的球員,接著轉到聖帕特裡克高中,高四一年交出24.5分5.0個籃板6.5次助攻1.6個抄截的答卷,在2010級大學新人裡排行老三,還和Harrison Barnes共享了Jordan精英賽最有價值球員的稱號。

進入杜克之後,雖然Irving只為球隊打了11場比賽,但卻完全征服了老K教練,他曾形容Irving為「出色的籃球選手」而並非是大學菜鳥:「他在場上的表現非常優秀,我允許他犯錯,讓他自由發揮,他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我們甚至為了他改變我們比賽的方式。」

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Irving在大學時期出色的表現。

在Grant Hill在見到Irving大學賽場的表演後表示:「我見到了全國最好的球員,自鮑比-赫爾利之後,沒有哪個新生能夠享受到來自K教練的這樣的待遇。我還是不大相信。誠然我看過幾場這個孩子的高中和業余的比賽,我也為他在場上的姿態與成熟所深深吸引,但我還是無法想像K教練會給一個新人如此多的自由。」

這就Irving在進入NBA之前的真實寫照,充滿天賦且極具攻擊性,狀元之才,建隊之石。

但看過後來故事的我們都明白,想要擔起萬世流芳的美名,就必須要經過萬般指責的錘煉。這一步,即便是Irving,也同樣需要經歷。

贏不了打的再好看也沒用?

關於Irving的非議,最多的就是無法帶隊取勝了。

討論這個,要從2010年開始說起了。

從2010年夏天James出走,球隊總經理丹尼-費裡下課之後,騎士隊的建隊策略就完全換了,球隊將之前的總經理助理克裡斯-格蘭特升為球隊總經理,風格一下從之前的大手筆砸錢一副「我今年就要奪冠」的樣子變成了小手小腳「我今年保證不虧」的狀況。

翻開2011年的騎士,你能看到的球員名單裡包括了已經老的難堪大用的Jamison,一言不合就賽季報銷的Varejao,之前到處流浪沒人要以及之後依舊到處流浪的阿隆佐-吉,同一年選秀加入的Tristan Thompson,和一些James走後留下的舊部比如Gibson,Anthony Parker,另外就是一些四處流浪的雇傭兵性質的球員了。

而他們的核心就是剛加入的Kyrie Irving。

從人員的配置上來看,這支球隊年齡斷層非常大,年輕球員和大齡球員之間幾乎沒有作為過渡的中生代球員,這會導致一個所謂「代溝」的問題,形成球員之間的溝通其實並沒有那麼順暢,隊內雇傭兵成群,球隊主帥拜倫-斯科特的調劑能力又有限的可憐,更衣室的把控能力更是災難,上下心不齊,騎士復興道路從第一年起走的就不順暢。

次年,他們選中後來的又一個更衣室炸彈Dion Waiters,送走了一批老將,騎士決心從年輕球員開始重新構架未來,不變的是Varejao接著報銷,以及後來Waiters和Irving搶班奪權,貌合神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

2012-13賽季,騎士重新籤回Mike Brown,從公牛隊交易來Luol Deng的、接著是Bynum,角色球員裡還有C.J. Miles、Hawes,Jack這樣的人物,按理說,這年該出成績了,但騎士依舊只拿到了33勝。

有人說,該怪Irving了吧?

其實可以這麼認為,也可以不這麼認為。

可以這麼說的理由是Irving作為球隊的領軍人物,作為領袖的角度看,他的確沒有處理好和隊友的關系,其中就包括Waiters始終認為自己比Irving更加出色這樣的情況。但可以不這麼認為的原因是,的確這支球隊從花名冊上看倒是兵強馬壯,但實際上,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

Mike Brown,除了James,Kobe都救不了的主教練;Andrew Bynum,縱使他天賦再好,那一年他也已經將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髮型和保齡球上,籃球?只不過是人家的興趣愛好罷了;Luol Deng水土不服,一共只打了40場,數據還不斷縮水,再加上大哥和二哥搶班奪權的戲碼不斷上演,隊內情況一團糟。

《體育畫報》曾發表長文,描繪了James剛回騎士時,球隊的風貌與他內心的波動起伏,我們或許可以從下面這段文字裡,看到那支騎士的真實面貌:

當James重返騎士的第一天,他就發現這支球隊已經陷入了一個失敗的怪圈,這裡的球員幾乎不相信自己的可以奪取總冠軍,球員會自覺地增加訓練,但並不全身心投入,治療時間總有人遲到,出手權的分配也極其不合理,用餐的過程當中總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費,這是一支「家庭式」的球隊,所以每個人對彼此都不會提出要求。James的歸來就像教導主任一樣眼裡,他時刻監督著球員們的言行舉止。當有一次James因生病缺席賽前訓練時,他的隊友們完全忘記了約束自己,他們在訓練結束後將髒衣服隨意亂丟,對近在咫尺的收納籃卻視而不見,這讓球隊的裝備管理員卡什曼憤怒不已。

說到底,那其實是一支軍心不穩,軍紀不嚴的球隊。

Irving領軍不力當然是球隊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但成績糟糕更多的是由隊員各自心懷鬼胎,教練能力不足以及管理層規劃紊亂(他們需要考慮James是否會重回騎士,是否需要保持足夠的薪金空間)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催化下誕生的產物。

我眼中的Kyrie Irving

好消息是,James回來了,一個合格的領袖,Irving不用再去擔心更衣室氛圍帶來的痛苦,同時他收獲了一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導師,能在他成長定型的年月裡能夠告訴他一切關於贏球的秘訣。

那麼,Irving有哪些優點?

也許第一時間,你只能冒出一個詞,就是「花哨」。

的確,Irving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他那飄逸的球風。

人們常會低估一些像通過結合球完成進攻、調整傳球角度以及將一傳迅速轉化為上籃的這類很簡單的能力。而Irving的長處之一就在於此,他的處理球非常具有創造性,他能夠用超乎尋常的熟練度來運用交叉步、轉身以及背後運球等一系列動作,並且動作看起來賞心悅目。

這得益於他從父親那裡學來的一個訣竅——將球裝進塑料袋裡練習運球。這在降低了球的彈性時候,增加了運球的難度,使得Irving必須時刻保持對於球的專注,從而造就了他如今出色的結合球能力。

同時Irving的進攻腳步非常純熟,無論對手的防守是松是緊,他總能通過改變步伐大小來為自己創造舒適的進攻空間。他能夠迅猛的邁出第一步,之後立刻結合交叉步運球變向,將防守者從身前晃開,扯出一絲投籃的空檔。

它能夠在任何方向、用任意手、用任意一隻腳起跳來進突破,或者完成投籃,這就是Irving超強結合球能力的體現。

同時,跟初入聯盟時並不太穩定的中距離相比,如今的Irving更像是一個沒有死角的超級射手。

在高位借掩護之後強壓一步的中距離的,兩翼持球單打,通過左右交叉步的運球節奏的變化,扯出空間的後仰投籃都是他的拿手好戲。他的射程覆蓋整個進攻半場,出色的投射天賦為Irving的持球切入提供了完美的契機,在整個騎士的進攻半場,Irving的天賦得到完美的釋放。

而相較於他的進攻天賦,在節奏的把控上就相對是Irving的技術弱環了。

Irving從骨子裡就是一個天生的得分手,雖然在他身後貼著控球後衛的標籤,但他更擅長的工作就是將籃球放進籃筐。當Irving出現在球隊的控球手位置上時,他對於全隊節奏的把控甚至不如自己之前的替補,如今已經遠走密爾瓦基的Dellavedova。以攻為第一選擇的Irving更多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進攻端交低位球員,自己無球橫移一步,立馬要球,叫擋拆,持球突一步,沒有好的機會分球,一拍大腿,干拔了吧!接著就以個人進攻終結了這一回合。

不過好在Irving在騎士的定位就是終結球的角色,當James在的時候他並不需要過多的承擔起組織球隊進攻的重擔,倒是更多需要提高的在於防守端。

Irving早年被人詬病的,不僅僅是戰績方面,還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了個人防守能力和防守意願上。

三巨頭成立之初,就有不少人指出:當你三個核心球員只有一個會防守的時候,球隊想要贏球是非常困難的。

的確,Love在防守端劣勢盡顯多少有點受白人大個天生基因所限的意思,而Irving在防守端處於劣勢,多少還是在於意識和習慣的影響。

Irving在防守時時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同時他的防守意識也不夠警覺,防守的姿勢有時候也不太正確(例如直直地站在那裡),即便他一開始能夠站在正確的防守位置上,也會經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出現防守失位的情況,尤其是在擋拆防守時,Irving多數情況下慢悠悠的擋拆輪換會讓內心補防的大個很受傷。

並且,在壓迫性的防守下,在防守動作和時機的把握上,Irving都有存在著不小的問題。

不過還是那句話,好在騎士現在要求Irving的並不多,做好進攻箭頭的工作足以。

聽過羅家英的那首《Only you》麼,有一句歌詞叫「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

其實對於Irving也大抵如此,背黑鍋有James,送死的有Love。他要做的,就是在庇護下讓自己不斷變強,僅此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1848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