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是最有效率的踩踏?回歸」踩踏「 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Ronnie| 2016-07-18| 檢舉

「怎麼做,才是最有效率的踩踏?」

在小樹的分析中,推、拖、拉、提,不見得能提升車手的輸出表現,刻意經營特定的動作,反而可能影響選手的踩踏效率。從Fitter的觀點說明踩踏,以下是小樹自轉車的說明。

一、下死點為什麼不拉

當我們踩踏的時候,踏板扮演了反作用力的角色,應提供車手適當的阻力。在踩踏效率最佳的位置(1點鐘~5點鐘),另一隻腳刻意拉提的動作,反而讓施力腳失去穩定的踩踏平台,變成腳要去追踏板,影響原有的踩踏效率,效果適得其反。

二、拉提沒有比較省力

「不管用哪一個肌肉群,達到同樣的速度,勢必需要付出同樣的力量,所以」拉提「並不會省力,只是用不同的肌肉群發力。」小樹說明道。

再者,拉提使用較小的肌肉群(股二頭肌、小腿),卻因為刻意強調拉提,影響大肌肉群(股四頭肌)的正常出力,以人體的肌肉量兩相對照,並不是一項合理的投資。

三、強調慢肌拖累迴轉

因為股四頭肌是快速肌,股二頭肌和小腿都是慢速肌,慢速肌主要的工作是支撐你的身體,與快速肌先天的收縮速度不同。當踩下去的動作比較快、上來的速度比較慢,我們又不能影響踏板運作的情況下,變成快速肌要配合慢速肌的速度。

「當然可以去訓練、去適應,可是你要知道一件事,慢的快不起來,可是快的可以慢下來;當快速肌慢下來,效率就更差了。」從小樹的說明中,解釋強調拉提的踩踏,迴轉高不起來的原因。

那,假如我們用最大功率的角度來看呢?

「或許減少前側肌群的使用,增加後側肌群的比例,或許能達到增加輸出的效果,但以實驗的證明來說,成效並不顯著。」

且小樹再問:「運用的肌肉群更多,輸出功率一定會提升嗎?」

以大盤的變形量(扭力)與迴轉數相乘,為我們的輸出功率;在扭力變大、迴轉數下降的情況,功率表現也不見得能獲得提升。由於我們體內的能量是固定的,並不會因為拉提,讓我們騎得比較久,但是每踩一下,多輸出了幾牛頓的扭力,也意味著我們會提早耗盡體力。輸出越大,衰竭越快,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無需特別強調拉提

「我們希望的是有效率地使用你的能量。」在同樣的輸出底下,高迴轉是較有效率的方式。著重單一肌肉群時,較不會有快速肌和慢速肌的差異,迴轉自然就會比較高。因此,小樹會建議我們強調踩踏,而不需要強調拉提的動作。

同場加映:上死點為什麼不推?

和跑步的動作很像,自行車的動作是雙腳交替運作,在預備動作時,仰賴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的壓縮,車友可以用半蹲的姿勢,來模擬上死點踩踏的動作。

此時,想要在上死點想做出」推「的動作,腳跟勢必要提得很高,刻意抬高腳跟,就像在發力前掂起腳尖,反而不好施力。「你要去推它(踏板),你只能掂著推。」從這番淺顯的說明,不難理解小樹不建議在上死點」推「的緣由。

由於踝關節的角度有一定的限制,仔細觀察職業車手的踩踏姿勢,從雙腳在踩踏的動作來看,腳跟都是稍微下沉,並沒有刻意做出推的動作,而是為了接下來的踩踏做準備,呼應了小樹對於踩踏的想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1787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