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大家都這麼說的」說法不一定正確。
可偏偏自行車圈有些東西在車友間口口相傳,而且還傳得神乎其神,問題是這些說法是不是真的有科學依據,作為一代社會主義新青年,秉著求真的心態,我們發現這些說法是有一定的漏洞,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場嚴謹的科學之旅,破除自行車圈的那些謠言。如果你還發現了其他謠言,趕緊告訴我們!
1、鋁合金車架壽命只有五年
▲車架斷裂處
有一段時間,關於金屬疲勞的探討在車友間蔓延。金屬疲勞是指一種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金屬材料發生破壞的現象。而這種交變應力在超過某一極限強度而且長期反復作用即會導致材料的破壞,這個極限稱為材料的疲勞極限。這個過程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情況來代入:想像你百無聊賴地摺紙,如果次數足夠多,這張紙到最後總會被你折爛。
金屬疲勞現象同樣會發生在你的金屬車架上。但如果你讓鋼架承受的交變應力控制在疲勞極限之下,只要不摔車、不生鏽,它基本上可以永遠存在。
鋁合金則不然,施加交變應力後它最終還是會損壞,作用力越小,壽命越長。
人們可以通過在鋁合金中加入其他材料或者設計不同的外型(這就是為什麼鋁合金管型普遍較為粗壯的原因)來增加強度。
通過技術提升是能夠延長金屬車架的壽命,不然你怎麼還能在市面上看到那麼多20世紀90年代的古董呢?
2、鋼架已死
▲經典的鋼架會退出歷史舞台?
如果你沒經歷過鋼架車遍地的年代你或許很難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那時鋼架是垃圾(太多),現在也是垃圾(沒人用)。如上一條所說,鋼架可以很「長壽」。
那麼這四字是如何火起來的?一個憤世嫉俗的人這樣表示,這對於車店極力奉勸車友換上不必要的東西有很大作用,我覺得這不只是這樣。
新車的所有零件都運作良好,而且跟舊車的不同還總能提升你的興奮度。舊車,不管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對你來說都太熟悉。熟悉也意味著無趣。或許並不是舊產品已死,而是受到新產品新鮮感的刺激。
3、碳纖車架我踩著覺得軟
▲你能感覺到車子變軟了嗎?
只要不摔車,碳纖車架並不會隨著使用時間變差。實際上,大多數廠商測試時都會高於疲勞標準。
20世紀90年代第一批碳纖維車架被廣泛使用,有些直至今日還在路上。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這批架子應該是軟趴趴了。
然而碳纖維本身耐用度極高,你可以想像應該是膠水老化等原因導致的,有研究表明的確如此。
Tour雜誌曾測試過碳纖維前叉在經過100,000踩踏之後會變得沒那麼硬。Specialized閃電高級工程師Chuck Texiera曾告訴CyclingTips「環氧樹脂在某些時刻會形成小裂縫,隨著時間的發展,它確實會有所老化,經過足夠長的時間,車架會有些許變軟,但這是個非常小非常小的係數。我們可以通過測試車架的數據來得到應證,但車手是無法感受到如此微小的變化的。」
4、總是有一條坐墊的調節規則適合廣大群眾
▲坐墊高度的調節往深入裡研究也是一門科學
開什麼國際玩笑?去看看自行車相關的書籍,光測量坐墊到腳踏的距離就有多種方法了(通常有*1.09或*0.883兩種方法)。
這些方法的確有助於大多數車友快速找到合適的坐墊高度,卻忽略了靈活度、鞋子的尺寸大小以及鞋底中心與踏板的距離等其他因素。
因此你可以藉助這些方法先找到大概的合適區間,然後在bike fit專家的幫助下繼續找到最佳的高度。有時候很難界定舒適的那個點到底在哪裡,但屁股、膝蓋、腳踝等多個位置的疼痛能快速反應出哪裡出錯了。外出騎車的時候帶上內六角扳手,尤其是長途騎行,騎了輛設定錯誤的自行車爬100公里的山,多少會給身體帶來負擔,而這會在接下來幾個星期狠狠折磨人。
5、輪胎都有胎紋
▲不是所有的輪胎都需要排水槽
汽車、摩托車輪胎都會有胎紋以幫助排水,防止打滑。相對狹窄的自行車輪胎在普通速度下騎乘打滑機率較小。不過輪胎即使實際上已經提升了性能,廠商在營銷策略上還是會偏向保留凹槽。當然這在實際中也是有意義的,凹槽間的橡膠在受力時會相互擠壓,增加輪胎的滾動阻力。
因此不一定所有的輪胎都必須有胎紋,不然光頭胎這個名詞從哪來?
6、窄胎更快
▲寬胎時代已到?
這是個已經完全被打破的說法了。自行車圈大多數人普遍認為越小越輕的東西會讓你騎得更快!這條規則對輪胎不適用!已經有很多測驗結果顯示寬胎滾阻更小(測試條件一致的情況下)。
但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嗎?有沒有考慮到重量和氣動效果呢?
重量,其實對滾阻的影響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因此23mm和25mm輪胎間相差的那幾克幾乎可以忽視。
那麼空氣阻力呢?根據CyclingPowerLab的一項研究,下坡時車手的橫截面積大約為0.36㎡,將23mm的輪胎換成25mm的大約會增加0.001436m2,也就是橫截面積增加0.4%,那不言而喻相同條件下空氣阻力會隨之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以每小時18英里需要102W,換上寬胎則是102.5W,的確寬胎會對輸出有所折損。
那麼寬窄該如何選呢?「看實際情況吧!」只能用這條金科玉律來回應了。輪胎的滾動阻力和空氣阻力取決於輪胎大小和胎壓,你調整變量時它們又會迅速改變。如果你更注重空氣阻力,尤其是衝刺階段或TT,毫無疑問窄胎會更適合。那如果你無意比賽,熱衷長途騎行,你會發現寬胎的舒適度更適合你。
根據網友的回覆,我們從中挑出了比較熱門的話題進行回復,好些問題也是美騎網之前已經做過解答,權當知識回顧,若有不恰當之處,敬請提出你的意見。
7、騎車會降低性能力?
事實上,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騎行還能增強你的性能力,夠讓你更「性福」。詳見《單車私密噠:騎行與性的那些事》
8、不能用WD-40洗鏈條!
是的,不要使用類似WD 40這種潤滑劑作鏈條油,因為它會把原廠加在關節裡面的油脂帶走。詳見《如何正確地為鏈條上油?》
9、Bike Fitting是個笑話。
倒也不是,fitting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車子,當然也不是數據顯示什麼你就得跟著是怎樣,更多還是要尊重身體。
詳見《什麼是BIKE Fitting?單車調整尺寸的簡單解釋》 《怎麼做BIKE Fitting?聽聽王開元怎麼說》
其他種種謠言還包括很多,比如自行車越輕越好騎,女生騎車多了會變肌肉女等等,你還聽說過哪些證據不足的謠言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1632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