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體驗過挫敗感,在剛剛開始學習新技能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進步飛快。然而一段時間之後,瓶頸期悄然到來,不論怎麼掙扎,你都無法順利渡過這個階段。
小學生都知道,為了變得更強,我們需要練習更多,更久,更努力。可是這條路也有行不通的時候,這時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只關注自己的身體,而忽略了聆聽來自大腦的聲音。事實上,「古老的」自行車競賽更像是精神和毅力的比賽,作為一個自行車教練,我不僅僅為客戶們寫下體能訓練計劃,同時也幫助他們打破內心的屏障,從而突破自我的極限。
現代研究顯示,當你學習新技能的時候,你大腦的某個區域將會更加活躍,在你get這項技能成為老司機之後,該區域就會趨於平靜。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是日復一日地做著還算「ok」而毫無挑戰性的訓練,那麼你就會停留在一個還算「ok」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瓶頸期。舉個例子,如果我想要成為頂尖的音樂家,我會彈奏高難度的曲目,而不只是每天彈奏無數遍「小星星」。當你想要精通一項技能的時候,如何運用你的時間比你花多少時間在上面更為重要。
同理,自行車領域,一個平庸的自行車運動員常常只是日復一日地增加里程而已。換句話說,你只是在你的舒適區裡訓練。在追求卓越的漫漫征程中,如果你想要突破瓶頸,那就請嘗試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並且準備好擁抱失敗吧。只有通過不斷的失敗和總結,讓你的大腦和身體知道失敗的原因,才是打破瓶頸的王道。有時候第二名學到的遠比第一名要多,「勝利時我們沐浴在榮耀之下,失敗時我們反躬自省」。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告訴我的學員們:要時不時地去嘗試長時間的單飛突圍,去碾過平時幾乎翻不過的高山。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不斷地學習和適應,從而達到又一個高度。
人們總是傾向於給自己設定天花板,以至於不能發揮出所有的潛能。我並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潛能一無所知。你需要更多的嘗試,失敗無法避免,但每一次的失敗都讓你距離成功更進一步。
有個很出名的例子:1945年一英里跑的世界紀錄為4分01秒,在此後近十年時間裡,人們一度相信,4分鐘一英里就是人體的極限,就像一堵牆一樣橫亙在人類面前,永遠無法被突破。然而1954年5月6日,在英格蘭的一次競技賽上,英國醫學院學生羅傑·班尼斯特僅用3分59.4秒便跑完了一英里。而時隔六週之後,他再一次打破了這個紀錄,僅用時3分57.9秒便跑完全程。此後的三年時間裡,又有16位運動員先後突破了曾一度被認為「無法逾越」的四分鐘大關。這都是因為,班尼斯特打破了「一英里跑四分鐘」的心理障礙。
想要走出瓶頸期,你就得學會擁抱失敗,而且要發現失敗的原因。打破瓶頸會讓你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受益,增加你的自信和自尊,幫助你走上人生巔峰。有氧運動還能增加有益的內分泌(比如內啡肽),能增加你的抗壓能力,提升你的幸福感。這註定是一場沒有失敗的戰鬥。
逃離舒適區吧!嘗試失敗的滋味!浴火方能重生。
小編譯註: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而這一萬個小時理論的重點在於一萬個小時的「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訓練,而不是簡單的重複性工作或輕鬆的玩樂。推薦大家一本書:《雨中的3分58秒》,書中主人公最終突破了自我,一英里跑出了3分58秒。他的某次訓練計劃是這樣的:「二十組400米快跑,組間慢跑100米,每組控制在63秒之內,每個5組插入400米慢跑調整」,試過間歇訓練的人大概可以想像出這個訓練計劃是多麼瘋狂和摧殘人性。當然,大部分的騎友都是出於興趣和保持健康的目的而騎行訓練的,那就保持自己「休閒騎」的節奏吧,只需偶爾的間歇訓練就能有顯著的效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