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嗯.....乍聽之下,這是專業競技選手才能夠接觸到的專業領域吧?!其實物理治療在台灣已經相當普遍,也是健保給付的項目之一,據來自台南的物理治療師李柏融指出,台灣的物理治療所至少有80多間!可想而知在台灣,並不是只有競技等級才能夠接觸到,舉凡你在任何運動中有遇到瓶頸,或是身體方面有無法正常活動、或是活動上有一些困難的地方,都能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助。
台南物理治療師李柏融在高苑科大兼課,指導學生防護知識 / 圖片提供 BoRung Lee
物理治療的養成訓練上分為「骨科」、「神經」、「小兒」和「心肺」四大領域,所以從常見的酸痛問題、骨折術後、中風復健到兒童發展遲緩、心肺訓練都是物理治療可以提供的專業服務。
在早期,物理治療師在大家心中是做一些儀器上的操作,例如,熱敷包、電療、拉腰等用機器改善症狀.....等等,這些被幽默稱為「套餐形式」的治療方法,也被一般人認定物理治療僅止於此。
舉例來說,某病患需要用A套餐:熱敷 → 頸部牽引... ; B套餐則是:電療 → 其他牽引......,如此這般的步驟模式,若物理治療師只運用儀器表現專業,實在是可惜了,因為他們的專業度並不是能用「操作、安排使用儀器」就表現出來,在現實中,因為不健全的健保制度下,導致一般民眾對於物理治療師的認知就是在醫院診所中負責開關電療儀器、開關牽引機器的技術員。
治療所提供更專一的診療形式,讓每人都提前預約安排自己時間,不會有久候問題 / 圖片提供 BoRung Lee
所以日後才會演變成前言提到的「治療所」,進入治療所能做的不只是套餐形式,物理治療師能夠先分析這個人的狀態,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麼,做出更加專業且精準的動作矯正。
假設有一個人沒辦法深蹲,物理治療師會檢查他的關節活動度或是肌肉力量,有可能最後判斷出他目前暫時無法做深蹲,而不是硬是做一些動作讓他嘗試,必須要優先做的改善其實是其他肌肉的提升。
大體上來看物理治療師的方法有3M,3M指的就是:
Manual Therapy(徒手治療)
Movement(動作矯正、運動治療)
Modality(儀器治療)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核心和主要價值是前兩者:Manual Therapy(徒手治療)、Movement(動作矯正、運動治療),對於選手而言,物理治療師可以提供從動作分析,了解動作問題或是傷害產生的問題所在,再針對問題進行徒手治療與設計矯正性運動(Corrective exercise)以及運動處方,最後與教練和防護員銜接回到比賽,這樣一整套的專業服務,也是一般民眾較難接觸到的部份。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之一:徒手治療 / 圖片提供 BoRung Lee
如果在健保制度下的醫院或是診所,一般人要接觸到從「詳細評估」到「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的完整物理治療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是在物理治療所之中,這些物理治療專業都可以接觸的到,是治療球、平衡墊等,都能當作矯正運動的部分。由於多數復健科醫師拒絕釋出處方籤給健保特約物理治療所,因此九成的物理治療所走自費路線,但是一般而言,療程縮短很多,計算時間成本之下,是更合理划算的方式。
臨床上,一般人常見的運動傷害後相關的復健,除了嚴重傷害,如骨折、脫臼、出血等問題,其他的部份大多都可以由物理治療師負責,所以三鐵選手常見的肩膀問題(夾擠症候群、旋轉袖肌群拉傷等)、下背痛問題、髖關節問題、膝蓋問題(跑者膝、髕骨軟化症等)、足部問題(足底筋膜炎、扁平足相關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尋求物理治療的服務,透過動作矯正、徒手治療、運動貼布的貼紮甚至鞋墊的客製化來達到改善問題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01/node11162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